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 >大魏王侯 > 《大魏王侯》TXT全集下载_103

《大魏王侯》TXT全集下载_10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对此族中有很多人不满,可是长久以来,族权在族长和族老们手中,祠堂一开,哪怕是活活打死官府都不会管,很多人心怀不满,急欲改变现状,但又害怕宗族权威,在徐子先过来之前,东藩一边是热火朝天,另一边却是胶着迟滞,这便是原因所在。

在诸多的目光之中,徐子先一行人逐渐远离,王姓男子看着随行的数十武卒和策马而行的徐子先,心中却是充满期盼,两眼也逐渐变得热切起来。

南安侯啊,虽然东藩是海外孤岛,但南安侯的传说也是听的多了,这位君侯,是不是也能如此前在南安和岐州那样,创造出奇迹,改变东藩岛上居民的境遇?

……

徐子先先是沿着一条简单的小道行走,这条道路是通往花溪港口和定居点的外围,应该是军寨中的厢军和居民修造出来,道路很窄,只容两马并骑,并且很明显年久失修,路中都长满了荒草。

四周只有少量的村落,零星几盏油灯显露出薄弱的灯光。

倒是处于核心地界的上寨,灯火不少,隐隐还传来戏曲声,陈笃中这个防御使到底是世家大族出身,资财不缺,也很懂得享受,在晚间用膳之时,还以曲乐助兴。

徐子先眼中露出冷意,东藩这个样子,适才他只看到少量的店铺和商行,大半的居民都住在泥草屋子里,低矮只容壮年男子俯身进入。

由于天气和暖加上贫穷,很多十来岁的孩子还光着屁股。

有一些小女孩无衣可穿,只套了一件麻布罩袍,甚至躲在屋里不敢出门。

这样的穷困,不要说后世难以想象,就算是在大魏的福建路也是罕见,毕竟福建是外贸繁荣的区域,工商业也发达,赤贫到如此地步的毕竟是少数。

荆湖,陕北和晋北,还有浙西的山区,两广的山区,云贵,这样的穷人相信还是不在少数,但是东藩这样的宝岛有如此的贫民,只能说是官府的原因。

这里水流充裕,气候温暖,如果开辟水利,种植稻米,温饱是肯定没有问题,只种高梁,麻,豆,产量低,又没有办法形成初步的成规模的手工业,穷困在所难免了。

官道很短,出了农田区域,过了一个外围的小型军寨,就算出了花溪范围。

这里的地盘很小,想来也不奇怪,万余移民,还有相当多的人从事手工业和打渔,种地的家族最多一千二百户左右,一户开五十亩也差不多是体力极限了,因为缺乏优质的农具和耕牛,纯粹的人力劳作,要不停的锄草,翻地,收获,五十亩差不多就是一户人家的极限。

要开出百亩地,并且照料好,挽马,耕牛,农具,缺一不可。

徐子先的目标是一户百亩,但是也是要给移民充足的牧畜和工具。

地方是足够大了,这里可是东藩最大的平原地区!

台南平原,也称嘉南平原,北起台湾省彰化,南至高雄,呈枣核形,南北长一百八十公里,东西最宽达四十三公里,面积达四千五百五十平方公里,海拔均低于百米,为台湾也就是现在的东藩岛的第一大平原。

平原内地势开阔,人烟稠密,溪渠交错,稻田密布,交通发达,为物产丰富的农业区,耕地面积占全岛的百分之四十。这么大的平原,对于一个孤悬大海、山脉盘结的岛屿来说,真是宝中之宝了。

徐子先开发东藩的底气,也就在于他可以抢先一步,利用这个岛上资源最丰富,面积最大,平原地区最大,耕地最多,水流最多的宝地!

嘉南平原由大肚溪、浊水溪、曾文溪等河流三角洲组成,是包括云林、嘉义、台南、高雄等县市的滨海平原。台南平原地势平坦,幅员广阔,水系发达,河流、沟渠纵横交错,濒海地区多盐田和养鱼池,盐田一般宽三十到六十米,水深一尺到两尺,底质坚硬;盐池也是徐子先急欲开发的地区。

大魏的盐铁是专卖制度,私盐厉行禁止。

但就如宗室可以在东藩兴办工厂一样,大魏太祖的遗惠也是允许东藩这里开设盐池,当然是要有一定的身份和官照允许,徐子先便是有这个资格。

当然,海边煮盐,现在水平落后,还是用大锅熬煮法,徐子先便是打算用后世的盐田法,利用此法,制成大量的海盐,抢占的市场却不是一般的大,可以对闽浙江南一带形成效大的冲击!

而海边还可以兴造大量的养鱼池,在内陆由于水网纵横,可以大规模的种植稻米,并且形成生态养殖区。

这个大平原区,在后世是台湾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而在现在,则是大有用武之地。

源于山区的河流,每到雨季,上游溪水暴涨,夹带大量的泥沙,滚滚冲出山口,流入平原,造成洪水泛滥。若再遇上强劲的台风,暴雨倾盆,危害就更加严重。在旱季时,溪流又会断流,在洪水期和旱期,如何保持强劲的水流,使得水力织机能一直转动,这是徐子先和傅谦急需解决的麻烦和难题。

早在台南平原开发的初期,先民们便利用平原上的短小溪流筑坝截水,建设埤塘,灌溉农田,这就是台湾最早的水利工程。

而在现在,这里只开垦了不到万亩的土地,这使得花溪的核心区域相当的小,出了外围之后,干脆连道路也没有了,一从从的野草和灌木组成了临海的荒原,天黑之后,隐约间有鬼火浮现,远方的深山中似有野人呼啸,场景还真是渗人的很。

徐子先身边是高时来人率领的一个都的护卫,有方少群和陈佐才,陈道坚等文吏,军人胆壮,文人更是不信鬼神,众人在这样的环境里不仅无人畏惧,相反,谈谈说说,从灌木从中穿行这去,对眼前的这群人来说反而是相当新奇的经验。

所有人都是在市井繁荣之处成长起来,眼前的情形,头顶星空,左侧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月色将大海照亮,海水不停的向前涌动着,冲涮海岸,岸边上荒草灌木形成的野地,远方是住着野人的深山,眼前的这伙人并不畏惧,相反有一种独特的刺激感。

而对徐子先来说,眼下的一切,就象是一张白纸,等待着他来涂抹色彩,说不兴奋都是假的……不管是南安还是岐州,徐子先头上都有婆婆,行事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反应,而在东藩这里,不管怎么做都是南安侯府的内部事务,只要不谋逆造反,天子和两府都没有资格来约束和干预……

“还是有人行走经过的痕迹……”陈道坚已经越来越心细,从马上跳下去,借着火把亮光,看了看经行之处,然后对徐子先道:“看来是早前的流民迁移,也是从这里经过。”

第二百八十七章 初成

“真是筚路蓝缕啊……”陈佐才在一边幽幽而言。

众人在一旁俱有同感,但并没有人唏嘘叫苦,而是都有一种振奋向上的感觉。

陈佐才已经打算将家眷先接到澎湖县城居住,过数月之后,东藩这里诸事上了头绪,便是将家小搬迁到南安溪一带安置居住。

他的妻小还不是太愿意,但在此时也只能依从陈佐才的安排。

秦东阳,李仪,傅谦,孔和,都是打算把家人搬迁过来。

东藩急需大量的人口充实地方,徐子先已经想方设法来移民到东藩,南安侯府在这里也建有别院,徐子先和陈文珺,还有秀娘,小妹等直系的亲人都会搬到东藩居住。

主君如此,部属岂能不跟随而上?

“以后会变好的。”徐子先笑着道:“南安溪和花溪相隔不到二十里,将日后陆续迁过来的流民丁壮编束成伍,先用来修路吧。”

“君侯好主意。”陈佐才立刻赞同道:“就是现在闲着的也不少,此前月余时间用来盖屋,现在匠人和丁壮有不少闲着的。”

“善。”方少群在这种内政之事上不多说,但也表示了赞同的态度。

在此之前,已经迁移了一千多户近五千口漳州流民,还有南安和谷口等多个镇子的移民,到徐子先获得万户实封后,东藩原本的万余人口,加上移过来的万余人都是不够,底下还要在澎湖引入最少两万人,还打算到福州和泉州引入人口,有官户这个大杀器吸引百姓,应该可以在年内吸引到足够的移民基数了。

一下子移的太多,东藩这里的开发程度也跟不上,徐子先并不打算一口吃成个胖子。

就是现在来说,已经移过来的和原本的居民相加已经有三万余人,其中壮丁在六七千人左右。

就算是妇孺,也是以可以做活的健康人为主。

这并不奇怪,流民们在长期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中,那些老弱的身体不佳的早就不在人世,能活下来的,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已经受到了严酷的考验,从福州和兴化军一带迁移到东藩,对这些流民来说并没有太多不适。

唯一顾忌的就是瘴疫疾病而已。

一万多流民在二月底和三月初全部移送完毕,早前就住在窝棚或帐篷里头,由于提供了几百头耕牛和大量的挽马,骡子,毛驴一类的大牲口,加上器具充足,到四月初的时候,预期的十几万亩棉田已经全部开垦完毕。

这个成绩,也是在徐子先的预料之中。

一万多人,并不是光有壮丁,还有妇孺也能打下手,加上过三千匹马,几百头牛,过千头的骡子和毛驴,还有大量的精铁打造的农用器械,叉耙铲锹俱全,要是开不出十万亩地,那才是真的活见了鬼。

十万亩地俱是开在几条溪流四周,并且林九四和张家三兄弟等匠人在建造房舍等设施的同时,也带着丁壮建造引水的龙骨水车,不管是用人力还是牲口拉动,基本上可以保障十余万亩土地的灌溉用水。

棉田用水原本也并不需要太多,事实上在日照条件满足下,天气干燥的地方种棉更适合。

东藩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好在只要技术条件和日常照料过关,棉田的产出也不会比现在的松江和东昌府更少,这就足够了。

单产不够,就拿总量堆,总是要把东藩堆成现在大魏乃至整个亚洲地区最大的产棉区。

这就足够了。

由于人力和畜力充足,不仅是开出十来万亩棉田,还额外开出了一些菜田,顺手为之,差不多也有几千了。

也不算多,近两千户移民,一家一二亩菜地,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数了。

接下来就是开辟稻田,应该是在棉田的上游方向,烧荒造田,大规模的开荒。

东藩岛上未来的移民是以十万为基数,粮食需求量极大。而若再养兵三万,一年六十万石粮是最起码的数字。

一个士兵一个月最少吃一石米,如果荤腥能保障,这个数字可以下调,但也下调不了太多。这个时代的热量保障不能和后世相比。

一兵一年十二石粮,不算荤腥盐菜的支出,三万人六十万石,也就差不多了。

东藩现有的豆田,高粱田,少量的稻田,根本不足供给这么庞大的移民和军队。

岛上还会有大量军马和挽马,牛羊,豆类和高粱可以当牧畜用的精料,想用来补充人类所需不足,差的太远。

徐子先的计划是要最少百万亩稻田,差不多在五年内够用。

再加上一定数量的豆田,高粱田,还有麻田,百万亩为基数的棉田,如果一切顺利,整个台南平原的利用也就差不多了。

别忘了还得留下大量的灌木和草原区域用来牧马,放马又不能到山里头去放,也是只能在平原地方放。

整个台南平原才那么大,最少得留三百平方公里的平原区域用来放马,李仪和孔和等人已经前往考查,牧场的选址也要相当考究。

林木要稀疏,灌木也不能太密集,最好就是低矮灌木和草皮最茂密的地方。

精料是一定要喂给战马,但草木也要茂密,李仪他们选址若干天,大体就是定在南安溪和花溪上游靠北处,方圆数百里,打算是立一些哨楼和插一些木桩,用来隔绝生番。

牧场最少也要用几千人,光是建哨楼和建一些栅栏围墙就需要不少人。

还好林木茂盛,不管是做什么都不怕没有木头使。

造船就需要从全国各处购买木材了,东藩这里大木头有不少,但都在深山里,想要进山砍伐就要和土著打交道,相当困难。

更困难的就是把砍下的木头运出来,成本会十倍,百倍的增加。

还不如花些钱,从全国各地的木料商人手中买大木,甚至是从南洋买木头,用船运回来,这样都比到山里砍木头要便宜的多。

然后得召集丁壮修路,修外围防御工事,造各种工厂,砖窑厂,木作厂,炼铁高炉,纺织厂,榨油厂等等……

在众人低语闲聊,从荒疏的小道中穿行而过的时候,徐子先脑海里一直在盘算这些事。

这些想法并不会叫他感觉艰难困苦,或是有畏惧情绪,相反,他觉得相当振奋。

四处半明半暗的土地,小型的山丘,稀疏的林木,灌木,草从,空气中弥漫的草木清香,还有左手侧大海发出的浪潮声,海风带来的腥味……在这个大岛上,一切都叫人感觉新奇,有一种奇特的感觉,徐子先想了半天,突然自失一笑。

就是“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握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

这样也太狂妄了,不是好事。

“君侯,棉田,看到棉田了。”

借助火把的亮光,在行走了半个多时辰之后,终于是看到了成片的棉田。

四周还有相当多的灌木和杂草,但分沟建垄,有水渠相通的棉田还是成阡陌状的出现在了徐子先等人的眼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