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918(1 / 2)
d据说官府即将颁布“杀猪令”,邺城内外不得留有一头活猪。
又有传言,说敌军主帅请妖道作法,能将已入土的死者化作骷髅怪,刀枪不入,头断不死,嗜吃人肉、喝人血,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故而逆贼才能接连击败官军。
若对方破了邺城,怕是城内城外不会再有一个活物。
各种真假不知甚至有些荒诞的消息到处在传,让邺城百姓忧心忡忡的同时,有了许多谈资。
大家都想看看,传闻中的独脚铜人到底是何模样。
邺为北方名城,城中百姓自诩见多识广,眼界广,胆子大,即便城外真的打起仗来,一样有得是人去围观,大家都把打仗看做演戏,可不会像没见识的下里巴人,见着打仗就吓得瘫倒在地。
当年,先蜀王的大军在城南郊外布阵,和长安朝廷派来的大军决战,邺城百姓呼朋唤友,携家带口一起出城,到战场边缘观战,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就和过年一样。
如今,逆贼若真是攻过来、官军又在城南和对方决战,肯定会有很多人出城围观、看热闹,看看敌军主帅“独脚铜人”是不是真的只有一条腿。
或者看看独脚铜人打败邺城官军之后,要如何报仇。
独脚铜人者,为某人的诨号,这位为何会有如此诨号已经不得而知,反正说的人这么讲,听的人就这么记,大概知道这“某人”是周国宗室,“猪王”邾王,姓“宇文”,名就不知道了。
但许多人都知道,独脚铜人、“猪王宇文某”的儿子,就是当今天子,在邺城皇宫里住着,如今这当阿耶的大老远从山南杀过来救儿子,倒是让看热闹的百姓们觉得颇为感慨。
虎毒尚且不食子,“猪王”带着军队渡河北上,嗷嗷叫着要救儿子,这不是天经地义嘛
当年周国灭齐国,邺城百姓围观周军入城;当年周国闹内讧,长安那边来的大军,在邺城南郊和邺城守军交战,邺城百姓依旧围观,如今独脚铜人“猪王”若是来了,大家同样敢围观。
因为又不是他们抓了“猪王”儿子,正所谓冤有头、债有主,百姓们觉得“猪王”若是破了城,要清算的肯定是那些对头。
而且,既然独脚铜人是“猪王”,那么其麾下兵马之中,必然有“猪妖”所化“猪兵”,什么“猪先锋”、“猪斥候”、“猪力士”等等,让人十分好奇,就想看个明白。
百姓们想看看打起仗时,那些猪妖是如何的威不可挡。
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邺城百姓实际上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议论着可能会在邺城爆发的战事,议论着黎阳之战的“真相”。
京城位于天子脚下,城中百姓总会有各种“可靠的”消息来源,能够揭露“事实真相”,昨日,黎阳方向烽烟示警,大家都以为黎阳完了,许多人开始囤积粮食、日用品,今日,城内到处都是黎阳之战的真相。
截至今日,未得最新战报之前,官军依旧控制着黎阳,而黎阳关之所以会沦陷,是因为敌军预先派死士渡河,摸到黎阳关后面潜伏。
待得关隘守军一心一意对付南面渡河而来的敌人时,这些死士忽然发难,官军腹背受敌之下,乱成一团,黎阳关随后为对方所夺。
黎阳关丢了,但黎阳城没丢,朝廷已经派了援军赶赴黎阳,兵马就在今日一大早便出发了,而据说朝廷已经下令各州郡出兵“勤王”,届时勤王大军云集邺城,怕不下数十万之众。
数十万人,一人吐一口唾沫都可以把独脚铜人“猪王”及其大军淹没。
当然,这“数十万之众”到底会不会真有,谁也说不准,对于邺城百姓来说,打仗,就是看戏,难得有机会不要钱就看一场大戏,谁都想这场戏更激烈、精彩些。
反正无论是谁当天子,都要有人种地交租,都要有百姓做牛做马,那么天子谁来做都无所谓了。
寻常百姓认为自己是置身事外,可以轻轻松松议论时局,而身为局内人的蜀太上妃王氏,可就不那么淡定了,此时此刻,她在蜀王府内,召见一众文武官员,商议该如何应对危局。
曹州之败的消息刚传到邺城还没多少天,敌军居然渡河北上,占据了黎阳关,若黎阳城也沦陷,意味着邺城南面门户洞开,而邺城和黎阳距离不过百里而已,万一
这几日王氏都睡不好觉,可以说是风声鹤唳,一日数十惊,但局面还得她来做主,所以强做镇静,只能依靠儿子尉迟惇留下的心腹们来化险为夷。
崔子枢、房恭懿等人,上午刚在蜀王府议事,如今没过多久又被叫来议事,见着蜀太上妃那坐立不安的样子,不知该如何宽慰。
该说的已经说了,该做的已经布置下去,邺城驻军如今严加防范,一旦敌军攻破黎阳进军邺城,驻军立刻闭门守城,等待勤王大军来解围。
上午议事时,大家已经安排得妥妥当当,太上妃也点头同意,怎么刚过没多久,又坐不住了
第二百二十八章 忧虑
一日数十惊的王氏,见着面前几位肱股,不由得心定了许多,然而心中忧虑未减,上午所议之事,她是同意了,可回头一想,还是不妥。
按众人的看法,渡河敌军应该是邾王西阳王宇文温的兵马,对方于曹州一战后,短短时间内就强行渡河北上,派来的应该是一支精兵,数量不会多,且东、西两翼尚有威胁,若顿兵于邺城外,不会逗留多久自会退兵。
所以,邺城必然无恙,关键是己方要应对得当,不能自乱阵脚,提防城内有人做敌军内应开门献城。
这就是崔子枢、房恭懿等人上午时向蜀太上妃所陈述的意见,已经做出相应布置。
如今,见着王氏依旧无法心定,崔子枢问道:“太上妃可是想尽快召安固王回师”
此问问出王氏心中所想,她看向崔子枢,点点头:“对,以崔公之见,安固王何时能赶回来如今曹州惨败,安固王孤军在郑州,总是得回撤吧”
“太上妃,下官未在郑州,不知具体军情如何,但知敌前撤退十分危险,安固王即便想立刻回撤,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旦仓促北归却为敌所趁,再吃败仗、折损兵马,那可真就万事皆休了。”
这个道理,王氏明白,但如今敌人眼见着就要兵临邺城外,河东尉迟勤的大军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朝廷和她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如今在郑州的尉迟顺大军。
虽然崔子枢等人判断,敌军渡河来犯的兵马数量不多,只要己方固守邺城,待得各地勤王军抵达,对方自然不战而退,但王氏可不敢掉以轻心。
所以,她要求崔子枢再拟一份诏书,催促尉迟顺尽快撤军,早些脱身,一旦邺城情况不对,至少可以马上回援。
王氏不认为勤王大军聚集邺城之后,各路兵马会老老实实,万一来袭敌兵退去,而这些勤王兵马之中,有居心叵测之辈觊觎神器,那么靠着邺城守军,可不一定压得住这些人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