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917(1 / 2)
d拂,从破旧的衣服里漏进来,带来丝丝寒意,现在是下午都有些冷,到了半夜肯定会更冷,百姓们晚上可以躲在家里烧火取暖,还有墙壁可以遮风,如今在这城头上,恐怕就只能硬着头皮熬。
冻出病来,官军肯定不会管,今日的夕食没得吃,明日的朝食万一也没得吃,那可真是饿得不行,哪里还能打仗,许多人对此抱怨不已,却不敢高声议论,只能和几个熟人聚在一处,窃窃私语。
巡逻的士兵时不时经过,每到一处,窃窃私语声便消失,待得士兵离开,声音再起。
人心惶惶之际,大家都在抱怨,抱怨这年头不太平,年年都在打仗,劳役、兵役越来越多,赋税越来越重,作为家中的壮劳动力、支柱,一不留神就会丢了小命,自己死了,家也完了。
然而升斗小民抱怨这些没有用,只能如同草芥般随风摇摆,无论时局变成什么样,自己的苦日子还得过下。
太阳渐渐西沉,见着官军丝毫没有分发干粮的意思,百姓们的心也渐渐沉了下去,看来今晚是要饿着肚子过了,许多人为了节省体力,缩在女墙下不再动弹。
城外敌军似乎没什么动静,城头上渐渐安静下来,除了偶尔出现的喝骂声,没有人再窃窃私语,免得话说多了肚子饿得更快。
不知何故,城北墙头骚动起来,有人指着北面天空,颇为惊讶的喊着:“大伙快看那是什么”
许多人起身,顺着所指方向望去,先是一脸迷惘,然后眼睛渐渐睁大,最后变成目瞪口呆的模样:“那是什么东西啊”
越来越多的人望向北面天空,随后个个呆若木鸡,面带惊恐之色。
滑台城北郊数里外,有一颗颗巨大的头颅从地面升上天空,似乎有眼睛、嘴巴,头颅下方有火光闪烁,而最下方有许多长须随风飘舞,就如同鲤鱼鲶须那样,只是这些长须看起来有些渗人。
北风吹拂,这些巨大的头颅漂浮在半空中,向滑台缓缓靠近,城内越来越多的人看见这不可思议的一幕,也看清了头颅的表情。
比城门洞还大的大眼睛,还有血盆大口,宛若尖刀的獠牙,漂浮在半空的头颅们看上去全都样貌狰狞,宛若恶鬼一般,不怀好意的盯着城头上的凡夫俗子。
“咣当”一声,有胆小的人握不住手中武器,失手掉落地上,城头上无论是百姓还是士兵,看着越来越近的恶鬼,除了害怕还是害怕。
甚至连督将也忘了指挥手下迎战,因为他们也被突然出现的恶鬼吓得不轻。
每一个巨大的头颅下方,都有一根长长的绳索连接到地面上的马匹,这些马数匹为一队,似乎是牵引着浮空头颅向滑台前进。
不对,是作为恶鬼的马前卒,引领恶鬼向着滑台来吃人了
越来越多的人脑海里浮现这种念头,有人已经吓得瑟瑟发抖,更多的人则是面色惨白,想说话都说不出来。
人群之中,几个年轻男子相互间交换了一下眼神,随后故作惊慌的喊起来:“天魔是天魔现世了”
“天魔要把我们都吃了连骨头都不剩”
“大家快跑啊莫要让天魔抓了去吞下肚子后,连投胎转世的机会都没了”
此言一出,人群瞬间沸腾,如梦初醒的百姓、士兵们,纷纷向阶梯跑去,要离开城头,免得被飞过来的“天魔”看见然后吞噬。
好歹还有些理智的将领们正要阻止溃逃,半空中却传来了尖锐的啸叫声。
非人力所能发出的呼啸,一定是天魔杀人前的嚎叫,城头瞬间失控,再也没有人愿意留在上面等死,争先恐后往台阶挤,许多人被挤落城墙,或者被人挤倒、践踏。
城头一片混乱,城外又有了动静,许多小队扛着长长的长杆向滑台城墙冲来,走在前面的是一名带着骷髅面具、身着重甲的士兵,口衔尖刀,怀抱长杆的前端。
长杆是由几根长矛、马槊拼接而成,长度超过五丈,而长杆后端则由五六名士兵抱着,和前面的同袍一起,一前一后抱着长杆向城墙逼近。
冲到城墙根,前头的士兵大喝一声,然后奋力一跳,依旧抱着长杆前端,双脚踩着城墙向上走,而后面的同袍同时发力,在向前走的同时,把长杆前端向上挑。
众人协力,顺利的把前端同袍“撑”上了城墙,大量的“撑杆”小队,就这么把许多先登死士“撑”上了滑台城头。
乱成一团的城头,大部分人都忙着逃命,见着这些忽然“窜”上来的骷髅人,只道是天魔派来抓活人的小鬼,少数几个胆大的挥刀扑上来却被砍翻,其他人吓得屁滚尿流,甚至有人为了逃命直接跳下城墙。
呼喊声响彻天际,原本戒备森严的滑台守军瞬间崩溃,不知过了多久,北门缓缓打开,准备就绪的骑兵们呼啸入城。
此时,太阳还未落山。
第二百二十六章 取山之名、取水之阳
旭日东升,黄河北岸黎阳津,黎阳关守军渡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昨日,敌军袭击黄河南岸白马津,若不是浮桥北岸守军当机立断纵火烧桥,又把固定浮桥的铁索弄断,对方搞不好就得手了。
为了防止敌军趁夜渡河搞偷袭,黎阳关守军熬了一夜,不敢掉以轻心。
作为黎阳城的门户,扼守黎阳津的黎阳关,位置十分重要,若敌军从南岸白马津渡河北上,黎阳关守军要予以迎头痛击,不能让对方在北岸站稳脚跟。
黎阳津和白马津,这两个渡口名称,实际上指的却是黄河上同一个渡河地点。
这处重要的渡河地点,其北岸是河北黎阳地界,故而对于河北一方来说,常称这处渡口“黎阳津”,而南岸是滑台地界,对于河南一方来说,则称渡河之处为“白马津”。
古往今来,围绕白马津或黎阳津爆发过许多战斗,若是严冬季节,黄河冰封,人们可以踏冰往来黄河两岸,但除了冬天,其他季节渡河就得乘船。
近一年多以来,因为兵马频繁调动,为了方便大规模军队通行以及物资输送,黎阳津和白马津之间的黄河河面搭建了数道浮桥,后来精简为一座,成为沟通黄河南北两岸的要道。
如今连接黄河两岸的浮桥已断,北岸黎阳津的守军无法得知南岸情况如何,为防备敌军渡河,于是加强黎阳关防备,不能让对方轻易渡河。
如今天色大亮,一夜无事,守军将士松了口气的同时,不由得开始担心接下来的战事会如何发展,因为黎阳位置很重要,是邺城的南方门户之一。
黎阳所处之地,源自先秦黎国侯国之地,城池筑于黎山之南,黄河以北,正所谓“山南水北称为阳”,黎阳城本该称为“黎阴”,之所以有现在的名称,是因为取山之名、取水之阳。
黎阳城以黎山为基,东侧为故城,而北面百余里外就是邺城,黎阳一旦被敌军攻占,意味着京城直面逆贼兵锋,可今朝廷官军主力一在河东蒲津、一在河南郑州,真到了那个时候,两处大军根本就没办法及时回援。
所以,黎阳不能有失,朝廷必然会派出援兵,加强黎阳津和黎阳城的防守。
正如白马津不在滑台城边上一样,黎阳津当然不会紧靠着黎阳城,两者之间有一定距离,所以要分兵把守,黎阳津处有黎阳关,为高齐时之石济关,因为修筑于石济水入黄河处河道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