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 >大汉昭烈帝 > 大汉昭烈帝 分节阅读 455

大汉昭烈帝 分节阅读 45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d、太子融汇各家之言这种大事相比,天下其他的事情就都入不了许多儒家门人的法眼了,甚至为了讨好天子和太子,他们对朝廷的许多新政和举措都高举双手赞同,并从各个角度歌颂朝廷,歌颂英明神武的天子、青出于蓝的太子,歌颂他们想要歌颂的一切。

在章武十一年到章武十五年这段时间里,朝廷的威望蒸蒸日上,大汉王朝居然难得地没有出现什么异样的声音,数千万人民都朝着刘备想要的方向上大步前进着。

章武十二年,交州刺史周瑜率军海陆并进,击破大汉最南端的日南郡,斩杀负隅顽抗的士徽、士祇、士干、士颂等人,彻底终结了士氏家族在交州的统治。

士氏家族在交州耕耘多年,与占婆国素有往来,在周瑜平定交州的征程中,占婆国也多次出兵协助士徽对抗汉军,正因如此,周瑜上书朝廷,希望可以继续向南进军,消灭占婆国。

“占婆国本是我大汉疆域,顺帝在位期间,占婆人区连发起叛乱,杀害日南郡象林县令,窃据日南郡大部立国,以婆罗门教为国教,与交州以顺化为界,距今已有八十年之久,如今王师兴兵讨逆,光复故土,可谓名正言顺。”

在周瑜这篇奏章中,大汉王朝与占婆国之间的历史渊源被讲述得清清楚楚,满朝文武看过之后,也觉得继续南征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没有什么妄开边衅的嫌疑。

只是有几名老臣觉得交州乃是瘴疠横行之地,兴师动众前去讨伐,只怕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但是,周瑜派回的年轻信使表示,朝廷不需增派人手,只要武器装备供应充足就可以。

又有人提出异议,说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打下来也没用,汉军最终还是要收缩回来,结果,这名年轻信使又拿出了一件法宝

包括占婆国在内的交州西部诸郡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雨水充足,极其适宜耕作,水稻一年两熟,在普及了铁制农具之后,粮食产量极为可观,根据周瑜等人的预计,只要农业生产上了正轨,每年都可以通过海运,向中原地区输送至少千万石食粮。

在这巨大的诱惑面前,几乎没花什么时间,朝廷就统一了思想打,狠狠地打

“占婆国自古以来就是我大汉领土,是大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长久以来,我朝都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搁置领土争议,孰料这些叛国贼子不思悔改,竟悍然对抗大汉官军,我们不能再忍了。”刘备也从龙椅上站起身来,慷慨激昂地说道“铲灭分裂大汉之顽贼,使沦陷于贼人之手的民众重归教化,是我等不可推卸的责任,诸爱卿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众文武齐齐应道。

第一百一十六章 关中 北疆

章武十年之后,大汉王朝把更多精力都放在了水利和民生方面,河北大地上,程昱和几位州刺史协力,在长达一千多公里的黄河沿岸大兴土木,增补堤防;而在黄河上游的关中等地,一项更为浩大的工程也在同步进行。

泾水、渭水是黄河中游最大的两条支流,它们与周边其他小河流的存在,滋润着脚下的黄土地,共同造就了富饶的关中平原,然而,自秦汉以来,关中人口激增,对粮食和木材、燃料的需求,迫使人们不断砍伐树木,破坏植被,年复一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据镇守长安的雍州都督段浩上表宣称,就在汉朝大兴这四百年中,已经有大片森林被毁坏,无数山丘变为土丘,每逢夏秋之际,雨水裹挟泥沙滚滚而下,汇入河流之中,使河水变成浑浊的泥汤,泥沙最终沉积在水底,抬高河床,阻塞航运,曾经兴盛一时的渭水航道,时至今日已经要废了。

渭水如此,包括泾水在内、长安周边的涝水、浐水、灞水等河流的情况也差不多,这一支最大的支流汇入黄河,巨大的泥沙量便也跟着来到了黄河主道,再加上黄河本身携带的更为巨大的泥沙量,在中下游地区逐渐沉降淤积,一步步抬高河床,这才使得黄河水患频发,每逢雨季,两岸民众往往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整治黄河,不只是下游的责任,上游、中游、各支流流域地区都有责任,关中愿参与治河计划,为天下出一份力。

在段浩写给刘备的密信之中,还有另外一层考虑

关中的农业生产顶不住了。

这个地区多山,多丘陵,森林草木被破坏之后,大片大片的黄土地裸露在外,一遇见风雨便随之而去,费了许多心血才打理好的农田,往往在夏秋之际过后,耕作层就被侵蚀得不像样子,难以蓄积肥力,粮食产量怎么也上不去,反倒有下降趋势。

除此之外,在其他地区起到巨大作用的水渠等农业设施,也在巨量的泥沙淤积面前发挥不出作用,水车之类的机械经常被泥沙淤得动弹不得,转都转不动,成为了徒耗民力的摆设。

早在十几年前,段浩被任命为雍州都督之时,朝廷高层就对关中有了很清晰的定位,那就是对抗羌人的基地,连接巴蜀、河东与中原核心区的枢纽,为了这个目标,关中的人口必须重新提升,即便达不到先汉时期的程度,也要足够支撑各种赋予的功能。

在各级官员的努力之下,关中地区这些年来大力恢复生产,鼓励生育,从其他地区迁徙民众前来,激增的人口对粮食的巨大需求,却不是这片土地可以承担的,每一年,朝廷都要通过各种手段,从周边州郡想关中运输数以百万石的粮食,按照如今人口增长的速度,段浩估计,再过十年,朝廷恐怕也难以支撑这么个无底洞了。

关中必须自救。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虽然刘备不是水土保持专业出身,但他前世就是西北人,对这些词汇和其背后的巨大危害十分了解,也亲眼见识过华夏为了逆转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而做的诸多努力。

如今能够在一千八百年前,这片广阔土地还没有遭受到毁灭性破坏的时代便遏制不好的苗头,他自然是乐于去做的。

于是,朝廷牵头,八方相助,诸多年轻俊才都响应号召奔赴关中大地,参与进这个项目。

其中,一名来自扶风郡的墨家门人马钧展现出了超强的才智,改进改良了许多机械设施,提出了不少极具天才创意的设想,迅速成为名动一方的人才,他的大名和事迹传到洛阳之后,还得到了天子的格外垂青,当朝廷特使带着刘备亲笔书写的信件和足够两三代人吃用不尽的赏金抵达长安之时,几乎所有人都疯狂了,做事业的热情更加高涨。

为了减缓减少丘陵地带被雨水冲刷导致的水土流失,人们将东南地区开创的梯田照搬过来,他们垒石为埂,缺少石块就烧砖制陶来堆砌,将山地的坡面平整成一层层梯田,又在田埂上栽种作物,既能巩固地埂,又能帮助涵养水源,唯一的缺陷就是极度耗费人工和时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