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 >大汉昭烈帝 > 大汉昭烈帝 分节阅读 261

大汉昭烈帝 分节阅读 26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d“不错,不错,想不到你们真能把它造出来。”刘备口中不断地称赞,更是无意识地鼓起了掌,旁边陪同的官员和工匠们虽然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但都有样学样,一时间热烈的掌声响彻了船坞周围。

“这都有赖于使君提出的龙骨设计,还有辽东出产的优质钢材,若是没有这两样宝物,想要造出如此形状和尺寸的巨舰,完全是痴人说梦。”李大匠感慨地说道。

在这个时代,限制船只尺寸的最大因素就是材料,如果没有贯穿首尾,承载起整艘船的粗壮龙骨,不用下水,船身的重量就能把自己压垮。

眼前这艘巨舰不单单拥有粗壮的龙骨,而且龙骨还是由巨木为主体,通体有大量钢制件进行加固,更为奢侈的是,就连数量众多的肋材,都是最顶级的木料和钢制件组成的。

毫不夸张地说,就算是一千多年后,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也只有少数舰船能够达到这样的船身强度,放到现今这个时代,更是地球上独一无二,且远远超过第二名的怪物。

“这是韩州下的订单吧,张子元一直扭扭捏捏,不肯告诉我花了多少钱,李大匠,你给我透个底吧。”刘备缓步向船尾走去,一边走着,一边压低声音向李大匠询问道。

“到下水为止是五千万钱,单单一条龙骨就花了快有一千万。”李大匠说着话,还在用余光不住地打量刘备的脸色,生怕他被这样巨大的数额吓到,“等到下水之后再安装桅杆帆索,调试船舵,配平船身重量,再加上雇佣船工水手的钱,只怕要八千多万。”

出乎他意料的是,听了不断攀升的数字之后,刘备脸上不安的神色却骤然消失不见,转而换上了轻松的神态。

“区区八千万钱就把他吓成这样,这张子元真是越混越回去了。”刘备想了一阵,不由得失笑起来,“李大匠,辽东的木料储备还够吗州府也想造两艘这样的。”

李大匠皱起了眉头,“启禀使君,这种巨舰对木料要求太高,只怕三两年内只能再造一艘,而且船只需要养护,最多两年就要进坞大修,清理船底,花费又要在千万钱上下。”

刘备笑着摇了摇头,“这些钱对于一艘船来说,确实是有些多了,但是,对于我们整个的造船行业来说,却是一点都不多,划算得很呢。”

抛开这艘船可以军商两用,是赚钱的利器不说,单是从建造这一艘巨舰身上,辽东培养出多少工匠,积累了多少经验,为此后建造其他船型奠定多少理论基础,这种无形的财富,就已经把成本给赚回来了。

见到刘备心情大好,沓县县令刘政也来了兴致,他挥舞双臂,示意所有人肃静,然后大声向刘备建议道:“使君既然来了,就给这艘巨舰起个名字,再提个词吧。”

众人轰然叫好,片刻之后,就有人把案桌和笔墨纸砚等物都搬过来了,刘备心情正好,也不推辞,当即蘸墨挥毫,在偌大的白纸上写下两个大字天鲲。

鲲乃是传说中生活在北冥的一种大鱼,刘政向众人解释了其中典故,人群中顿时再度爆发出如雷般的欢呼。

但这还没完,刘备笔锋一转,又在两个大字下面写下四行稍小的字。

“汉家艨艟,碧海之主,目所及处,皆为我土”

第十一章 装模作样

在场所有人在咂摸了一番之后,爆发出更为热烈的欢呼声,不少工匠甚至热泪盈眶,声音也带上了哭腔。

哪一个大汉子民心中没有梦想谁不想效仿定远侯班超,将大汉的荣光播撒到四方

即便不能像班超那样投笔从戎,扬威异域,踏遍万里江山,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劳动和汗水成为这伟大事业的一部分。

汉家艨艟,碧海之主。

短短八个字,道尽了刘备对这艘巨舰,对这些工匠们的满意和期许,堪称最高的赞誉。

目所及处,皆为我土。

能够喊出这种口号,并将其付诸行动的,才是真正的汉家男儿。

如雷般的欢呼声中,刘政端起布满字迹的纸张,小心翼翼地吹干墨迹,转头对刘备问道:“使君,可否将这十六个字拓印成碑,永远树立在船厂门口,以供后人观瞻”

“这么正式”面对这种热情,刘备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他略略一想,最终还是摆了摆手,矜持地推辞道:“我这字写得太一般,就不献丑了,这样,等我回到蓟城,请伯喈先生作一副墨宝,再派人送过来吧。”

“那可真是太好了”刘政一听,顿时大喜过望,立刻放下了手中的纸张,再也不去看它,把刘备气得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

哪怕我的字写得丑,你也不能这么不加掩饰地嫌弃啊

太不给人留面子了

刘政却恍然不觉,而是热情地拉着刘备向船厂外走去,似乎是还有什么好东西要给刘备看。

“咱们这是去哪里啊”刘备有些不明所以,但看到越来越接近居民区,他终于还是忍不住心中疑惑,开口问道。

“辽东两个月前又来了几位大儒,有志向学的年轻人和孩童们纷纷前去求学,使君不妨见见。”刘政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唐突,连忙轻咳一声,正色说道。

刘备眉头皱得更紧了,“哪有那么多的大儒,刘县令,你可要睁大眼睛,别被人骗了。”

“这几位大儒绝对是货真价实,使君可曾听说过北海一龙”刘政见对方质疑,连忙开口辩解起来。

北海一龙

刘备想了想,脑海中渐渐浮现出几个名字和几个故事,这让他来了兴趣。

所谓“一龙”,不是后世那个少林武僧,而是三名才学过人的北海名士,分别是龙头华歆、龙身管宁和龙尾邴原。

三人之中,尤以龙身管宁最为出名,他自幼家贫却品行高洁,淡泊名利,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

据说管宁与华歆曾经在田中躬耕,无意间挖出一块金子,管宁顺手就扔到脚边继续耕地,片刻之后,华歆也看到了这块金子,他拿起来看了又看,最后才恋恋不舍地将其扔回原处。

又有一次,二人在屋内读书,外边的街道上突有贵人车马经过,声势极为浩大,管宁眼皮都不抬一下,而华歆却扔下书本,跑到街上跟别人一起围观起来。

等到华歆过足了眼瘾,回到屋内的时候,管宁却掏出一把短刀,将二人共坐的茅草席割为两截,不再与华歆来往,这就是著名的典故割席绝交。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