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7(1 / 2)
有可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还债。
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很好地概括了中国历史的怪现象。就是统一几百年,然后分裂。发生战争,再统一,再分裂,再战争,如此循环下来。究其原因,就是土地问题在做怪,老百姓吃不上饭了。他不铤而走险去造反,他还能做什么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的中心,无论是科技还是经济,还是文明开发程度都是世界第一。造成这种结果地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重农抑末”,这是中国地传统政策,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的贡献着实不可估量,可以想象要是历朝历代不注视农业生产。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里会是什么样的局面。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要是统治者不重视农业的话,可以肯定中国不可能有光辉灿烂的文明。按:这仅是我个人观点。
商鞅变法推行地是“功自耕战出”,也就是说要想立功要么庄稼种得好,要么仗打得好。立下军功。正是在商鞅这一政策的推动下,秦国的国民上马是优秀的军人,拿起锄头就是优秀的农夫,是以秦国战得必胜,休战则富足,最终统一了中国。
我一直认为,也许是秦国的成功才使得“重农抑末”这一政策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传统政策。
然而,这一政策带来的后果也极其严重,那就是对商业的不够重视。把商人地地位贬得很低。士农工商四业里,商业是排在最后一位。为人所瞧不起,认为商人一身铜臭。确实,商人是“无商不奸”,无利不起早,一心往钱眼里钻,但是商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
对于这种本来是为了图利却带来积极后果的事情,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8226斯密有一个精彩的论断,那就是“看不见的手原理”。正是这只看不见地手发生的神奇作用才使得原本是为了逐利的商业,却带来积极的后果。中国历代王朝知道商人有钱,却没有对他们以足够的重视和引导,反而采取抑止政策,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比如明朝扼杀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乾隆皇帝关上中国开放的最后一扇大门,使得已经在广州相当兴旺的商阜夭折了。
英国的工业地成功,直接地后果就是商业兴盛。可以想象一下,要是没有发达的商业,英国工业化生产出来地产品会卖到什么地方去用现在的话来说,正是由于拥有发达的商业才给英国工业的产品找到了市场。
让中国人伤痛无已的鸦片战争之所以能进行,英国统治者想的就是占领中国,把中国当作他们最大的市场,抛售他们的产品。在当时,是否对华开战,英国国会的反对压力很大,当时的首相想占领中国市场取得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支持,最后表决才在国会通过,给中国带来了灾难,让中国人永远无法忘记的历史也就开始了。
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一下商业对行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我和朋友们一样对鸦片战争的失败很愤慨,要是有机会的话,不妨再来一本架空,打到英伦三岛去。
土地可以兼并的话,就要给老百姓找到门路,让他们能有生活来源。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就业问题。在古代,由于农民没有田地可种,只好到地主家去打短工,接受少得可怜的工钱。要是有新的出路,那么没有土地的农民就不会去地主家打短工,挣那点少得连养家糊口都不够的工钱了。
李隽接着解释道:“你们也知道,我们现在已经出现了人力不足,军队要装备,需要人手,军队要扩大,也需要人力,要是把老百姓束缚在土地上,我们需要的装备哪里来谁来制造,我们的兵员哪里找”
廖胜功马上就道:“皇上所言极是有理,臣有同感。臣也以为我们军队现在急需淘汰一批不适应新式战争的士卒,但是我们的人力紧张了,这事一直拖着无法进行。”
“这事,一定要解决。”李隽坚定地说:“现有的土地也就不用去动了,在谁手里就在手里,老百姓现在有出路,不用再到地主家去挣那点工钱。”
正如李隽所言,自从朝庭开始扩大军备以来,人手紧张起来,供需发生逆转,用现在的话来说工资提高了许多,老百姓可以赚到钱了,不愁找不到事做,李庭芝赞道:“这都是皇上英明,给老百姓找到了活路。”
“祥甫不要拍马屁了。”李隽玩笑似的谦逊道:“现有的土地,朝庭可以和所有者签订一个合同,承认他们的所有权,允许他们自由转让。同时,对于那些荒地,老百姓要是想种地的话,可以让他们去开垦,朝庭也要和他们签订合同,承认那是他们所有,给他们以保护。如此一来,我们既达到了发展农业的目的,又不会限制农业的发展。”
如何处理农业问题,李隽早就想好了,按照他的设想,要不了多少时间,南宋会是百业并举,老百姓不会一年到头都在土地上打转转,完全可以象现在一样,进城去“打工”。按: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但是这个例子太敏感,我就不列举了。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二十一章 经济对策下
题外话:关于土地问题,我仍然认为在其他行业存在大量就业机会的前提下,促使土地的集中比土地分散更有好处。中国现在的土地政策已经发生了变化,原先土地是不能转让,现在已经可以转让了,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李隽顿了顿,接着往下说:“大宋朝需要的不仅仅是士子,富有活力的农力,很有创造力的工业,还要有活跃的商业。士农工商四业对于大宋朝来说是一行也不能少,少了哪一业对于大宋朝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我决定,改变重农抑末的传统政策,实施百业并举,发展各个行业。同时,把对商人的岐视政策全部废除,大宋朝不仅不能岐视商人,还要把他们的地位提高,提高到与士农工平等的地位。一句话:在大宋朝,各个行业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哪个高哪个低的区别,有的只能是优先发展哪些行业,后发展哪些行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