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木兰与韩娥两个艺术形象的异同之处(2)(1 / 2)
南北木兰都受到了地方政府的认同与保护。2005年11月11日,虞城县被文化部确认为木兰故里,木兰文化传说被录用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娥也是受到基层政权保护的木兰式的女英雄。从清代开始,新都县和阆中县地方政府对韩娥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分别以木兰命名,并修祠堂寺庙以为纪念。
第十二,蜀中木兰与北方木兰一样,都具有显着的民族传承性和流传久远的特征。南北木兰都形成了地方特有民俗。2009年虞城县承办的“中国·商丘第五届国际木兰文化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木兰另一故里湖北武汉市黄陂区的新编楚剧《花木兰》唱响全国,大型音舞诗画《木兰山组歌》在人民大会堂成功演出。
新都因蜀中木兰韩娥的影响,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开办木兰庙会至今已延续一百九十九年,而且这种民俗至今不衰,比虞城和黄陂开办的木兰文化节历史更悠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在我国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第十三,韩娥的故事比木兰更具传奇性。着名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中也指出:“(木兰)诗中描写的木兰,确实表现中国妇女的英雄气概和高洁道德”,因而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北方木兰的故事,经许多无名作者的润色和民间艺人的传唱以及各族人民的流传,被塑造成典型化的人物,成为有系统的、被称作“乐府三绝”之一而流传千古,使之耳熟能详。历朝历代文人赞美木兰,或赋诗吟咏,或撰文立传,或作史实考证,使木兰的影响力达于海外。木兰故事的脉络是:外敌入侵,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十二载,辞官尚书郎,恢复女装孝双亲。
韩娥的故事在成都市和南充市一带广为流传,特别是在互联网上有众多的文章介绍,受众面非常广。说到花木兰,人们总会想起蜀中还有一个花木兰韩娥。她的故事脉络是:七岁成孤儿,适逢农民起义战争,女扮男装以自保,先后被青巾军和元军所掳做马夫,辗转加入红巾军,拜罗甲为义父,从士兵到将军,曲靖反拙招亲,叙南又拜堂成亲,成都府身份暴露,辞官回乡孝亲,为和平四处奔走,在乡惩恶扬善,相夫教子耕读传家,忠孝立身。
韩娥是元末明初现实生活中的巾帼英雄,其事迹是四川地域文化中最可宝贵的人才遗产,也是我国木兰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娥故事本身就起伏跌宕,充满曲折离奇;韩娥的经历比木兰更具传奇性,故事内容更丰富,情节更具戏剧性,韩娥的遭遇更具震撼力。
第十四,木兰精神重点表现在保家卫国、智慧勇敢,孝顺善良、不慕名利。韩娥更有追求平等、要求进步的思想和强烈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心。保护国家不被颠覆,在封建时代,那是帝王将相和文臣武将的职责,与普通老百姓无关;但是天下的兴盛衰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元末政治黑暗、朝廷腐败、阶级和民族矛盾不可调和、天下已经衰亡的危急时刻,尽管韩娥有多种无奈,却敢于女扮男装投身红巾军,为自由、平等、文明和新生的农民政权勇敢战斗。这不能不说是木兰精神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