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木兰与韩娥两个艺术形象的异同之处(1)(1 / 2)
《木兰辞》中所记叙的木兰与《明史》等史书中所记载的与木兰有相似经历的韩娥,在精神品质上是高度一致的:保家卫国、智慧勇敢,孝顺善良、不慕名利。我们姑且把《木兰辞》中所记叙的木兰称作“北方木兰”,把《明史》等史书中所记载的韩娥称作“南方木兰”,对她们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她们的个人具体经历和事迹还是有不少差别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南北木兰的出处不同。
《木兰辞》和各地方志成为探索木兰其人其事的唯一来源。木兰事迹多是传说,史书无征,木兰的姓氏,至今尚无定论。现在看来,北方木兰仅仅限于各地方志、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
《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九·列女一》、《明太祖实录》卷六十七“洪武四年秋七月壬戌”条、刘惟德《韩娥传》、《四川通志》卷十一上《列女》“保宁府”条、《明氏实录》以及新都、阆中方志等史书,记载了木兰式的女英雄韩娥的姓氏、籍贯、事迹,为后人保存了可贵的史料,有助于对韩娥这个历史人物的考证研究。《全蜀艺文志》中也收录了刘惟德的《韩娥传》。这些都是不可辩驳的历史依据。
虽然《明史》中没有直接定义韩娥就是“蜀中木兰”或者“花木兰”,但这是二十四史中第一次出现的与民歌《木兰辞》中的木兰经历极其相似的一位女英雄。查遍所有官方编撰的史书,仅发现《明史》中记载的韩娥,有类似木兰女扮男装从军报国的经历,而且有史可考。明初官员刘惟德写的《韩娥传》,更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也是对韩娥的肯定和褒扬。当时文人学士有很多人作诗写文歌颂韩娥,称誉韩娥为“蜀中木兰”。因此,韩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见于正史的、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具有“木兰”经历的四川女英雄。
第二,南北木兰的家世与身世不同。北方木兰的家庭,是一个普通百姓家庭。韩娥的祖父则是元朝四川盐运司副使。韩娥的父亲和叔父与祖父的政治态度不同,都是处士。韩娥从小就生活在官宦和知识分子人家。北方木兰有父亲和姐弟,而韩娥后来成了孤儿,由叔父母收养。
第三,南北木兰的民族不同。从《木兰辞》“可汗大点兵”一句中,可以看出北方木兰是一位少数民族。元朝时人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说:“其所居之地域为河套,即延安郡。”《花木兰故里在延安》一文也说木兰是鲜卑族人,是随父到河套地区的。《明史》中记载的贞女韩娥,则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
第四,籍贯与姓名的认定不同。有关北方木兰的籍贯一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河南商丘、湖北黄陂等北方城市曾经就木兰原型地争论多年,最后才确定河南虞城县是木兰的出生地。韩娥的籍贯,在《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九·列女一》中有确实的记载:“贞女韩氏,保宁人。”今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和阆中市木兰镇都因明代蜀中木兰韩娥的生活和出生地而分别得名,几百年来,阆中和新都两地从来没有对此有过争议。
有关北方木兰的姓氏,至今也无定论。然而,蜀中木兰韩娥的姓氏、名字从来都是明确的,从无争议。北方木兰的名字一直没有变化;韩娥则在女扮男装至退役时曾改姓名为“韩关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