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 >东晋,我来了! > 第199章 时光飞逝

第199章 时光飞逝(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毛当、毛盛乃氐族亲贵勋旧,而且还是苟太后的亲戚,几代人跟随苻家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现如今消失在淮南地区,不用说,二毛一定是惨遭了不测。

俱难作为副帅罪责难逃,贬为庶民,永不录用。

主动向苻坚请求开辟东边第二战场的氐秦名将彭超,在长安廷尉府大堂几经拷问、指责,不堪其辱,羞愤难当。

于是在狱中上吊自尽。

历时近一年的秦晋大战告一段落。

大晋方面,最大的受益者是谢安和他的谢氏家族。

朝野上下好评如潮。

掌大局的是谢安,在氐秦大军进犯之时,总能以沉着、平和的态度使大家镇静。

他的施政方针,是务举大纲,不拘泥于小事。

当时的人们把谢安与“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导相提并论,甚至认为谢安的文雅风姿方面要超过王导。

于是大家在“江东独步王文度,盛德绝伦郗嘉宾。”前面又加了一个“大才盘盘谢家安”。

立大功的是他举荐的侄儿谢玄,智勇双全,当真是举贤不避亲。

一时间,谢家如日中天,权倾朝野,被时人誉为大晋中流砥柱。

——————————————————

回到兖州的陈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打造大兖州。

除了大规模的囤积粮草和全民养殖牲畜外,积极打造攻守城池的器械,强弓长弩,铠甲盾牌。

秋收后,征调雇佣民夫加固兖州边陲郡、县城墙。

他知道苻坚一定会卷土重来的。

在那个封建时代,一个国家强盛到一定程度是不会坐视身边还有其他政权的存在。

年底,翟辽奉命回渑池召来了一千名丁零族人,果然每个人都身高都在丈余,高大威猛,虎背熊腰。

陈望在校军场亲切会见并安抚了大家,观看他们的格斗技击表演。

发现他们力大无比,而且奔跑速度奇快无比,唯一欠缺的就是格斗时转身、俯身等方面灵活度差。

当然,这些瑕疵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毕竟冷兵器时代作战特点是群殴混战,力气大,体力好者占极大优势。

于是亲自画图纸,安排打铁工匠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做了一种武器——链子锤。

重达九十斤的链子锤,茶盏口粗细的柄长约五尺,加上锤身近七尺(一米六多)。

握在这些长发巨人手里,粗细、长短正合适,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他们在战场上的力量和体力优势。

在锤柄中间有一小段是空心的,里面塞上了锁链,转动两圈丝扣就能打开,成为了长约一丈多(三米左右)的链子锤。

待打造好链子锤之后,陈望成立了高车营,振威校尉为高车营统领,幕僚、治中从事阳启为副统领。

之所以派了阳启,考虑到这些丁零人虽然居住在中原已历几代,数十年,但他们一直是群居,和当地晋人极少来往,更谈不上通婚。

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保留着原始野性,生怕他们编入了正规军,手里拿着武器,有了特权,在谯郡生出什么事端。

出自右北平阳氏的阳启,世代尊崇儒道经学,学识渊博,尤其对于董仲舒的伦理纲常理论体系研究的非常透彻。

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乃是天地间最不容逾越的纲常,因而臣子的威望决不能超越君父,否则便会“天地崩毁”。

讲究“人君受命于天”,奉天承运,进行统治,代表天的意志治理人世,一切臣民都应绝对服从君主。

当然,他们这些在五胡乱华时期沦陷区的大儒嘴里所谓的“君”不是指大晋正朔皇帝,而是谁给他们官做,谁能保住他们的荣华富贵,谁就是“君”。

所以,此刻陈望在他们眼里就是“君”。

这也是陈望召拢他们这些已经落魄的士族人士入幕原因之一。

这些已经委身于北方胡虏政权的高门世族子弟,被南渡而来的高门世族所不齿,称之改节易操,是有辱祖先的可耻行为。

陈望的启用,令这些人从内心深处感恩戴德,视为再生父母。

毕竟让他们沦为普通百姓,靠勤劳的双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下地劳作,那比有辱祖先还来不能容忍。

所以,每当他们更弦易辙,投靠一个新的胡人政权时,美其名曰“顺应天意,遵从天命”。

通过这些人手里的武器——嘴巴和文章,把陈望“陈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招贤若渴名声广为流传。

阳启这个高车营副统领正好弥补了翟辽的不足,二人配合相得益彰,最终目标就是给高车营这一千蛮族人的心里烙上四个字——忠于兖州。

陈望又收到来自长安的消息,竟然是朱序派人暗中发来的,他此刻已经被苻坚任命为度支尚书了。

陈望不禁哑然失笑,苻坚真是个千古仁君,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个皇帝。

非要以德服人,不但不杀降将,还把他安排在这么重要的工作岗位上。

度支尚书相对于现在的财政部长,那可是掌握着一个庞大帝国财政收支大权的核心部门,在六部中是最显赫的一个部门。

怎么可能交给一个异族人,一个降将?

即便是做给那些还未归降的天下人看,笼络人心也不能这么个笼络法吧。

尽管为朱序高兴,陈望还是暗暗责怪朱序贸然给自己写信有些鲁莽,这符合他的性格特点。

自己是万万不能给他回信的,万一被苻坚发现,那朱序的小命就难保了,陈望不能涉这个险。

于是打发掉送信人后,派人请来了陈安。

让他利用在长安的姚硕德跟朱序暗中联系,由陈安的这条暗线来建立联系,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干。

然后再给朱序回信,嘱咐他先保住自己,一切不要多想,更不要轻举妄动,平稳过度,等待时机。

再看了陈安送来的凉州那边柏华写的飞鸽传书,知道陇右形势稳定,一切如故,也就放了心。

也写了回信,嘱咐做好黄河一线的防御,看护好了自己当年留下的土制地雷,迎接未来更加复杂的国际局势。

又想到义子张大豫生性贪玩又有些懦弱,将来怎么能治理凉州,于是又给张大豫写了几行字的嘱托。

一并交给陈安送走。

公元380年,太元五年。

元日节一过,陈望的小学同学,亲密战友王忱丁忧期满,回到了谯郡,继续担任兖州主簿。

陈望心中非常高兴,大摆筵席,率兖州全体文武官员隆重接待了王忱。

王忱虽然相貌丑陋,但他是少有才名,不但在国子学的同学里是最聪明最有才华的一个,而且在大晋名闻遐迩。

他在建康为其父王坦之守孝三年后,又请假休息了一年。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情,造就了一个成语,更是传遍了大晋上下。

刚来到谯郡任职的卢嘏、皇甫奋等北地士族子弟不太熟悉他,陈望在宴席中对他们讲述起来这个典故。

有一次,吏部侍郎张玄之来到中书侍郎范宁的家中做客。

当时范宁的外甥王忱也在座,大家都是名士,又擅长清谈,于是范宁就命王忱先和张玄之清谈一番,自己在旁倾听。

张玄之早已听说王忱志趣不凡,也很想与他清谈,听了范宁对王忱的吩咐,他就正襟危坐地等着王忱上来和他打招呼。

因为张玄之不但年龄长了王忱十几岁,而且还是出身江南土着高门世族子弟,集“南北二玄”和“江左十贤”于一身的人物。

可是王忱看到张玄之这副装腔作势的样子,心里很不痛快,始终一言不发。

张玄之见王忱并不主动来和自己打招呼,自觉没趣,便怏怏告辞而去。

客人走后,范宁觉得王忱太没有礼貌,就批评王忱说:“张玄之乃吴中(今江苏苏州市一带)之秀,你为什么不和他谈谈?”

谁知,王忱却微笑着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交谈,就应该专程来找我嘛!”

着名儒学家、经学家范宁非常赏识外甥王忱的这种性格,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着夸奖道:“哈哈,元达风流俊望,真是后来之秀!”

王忱也笑着说:“没有你这样的舅舅,就不会有这样的外甥。这是舅舅教育的结果。”

后来,范宁把王忱的话告诉了张玄之,张玄之觉得王忱确实与众不同,说的话也在理。

于是另择时间专程登门拜访王忱。

王忱也是以礼相待,二人谈得非常投机,愉快,后来成了忘年之交。

范宁点评王忱的这个后来之秀,传至近代,演变为“后起之秀”。

读者朋友们以后如果夸奖后来的新同事或者晚辈,用起这个成语来,会不会记起王忱来呢?

————————————————————

书归正传!

正月一开始,令陈望寝食难安,睡觉都睁一只眼,小心提防的氐秦再起波澜。

号称能“坐制奔牛,射洞犁耳”的勇将,当年率三十万大军平定拓跋代国的幽州刺史、征北将军、行唐公苻洛,联络了他的兄长豫州刺史、镇北将军、北海公苻重,兴兵十万,拉开了第n次内乱的大幕。

这俩苻坚的堂弟铁了心要推翻苻坚反动政权。

这一仗在氐秦境内整整打了近一年,苻融率领窦冲、吕光、都贵等名将从正面无法突破,最后由大将石越渡过从东莱渡过渤海海峡,登陆辽东半岛,攻克和龙(也叫龙城,在辽宁朝阳市),前后夹击才最终平定叛乱。

陈望审时度势,抓住时代的契机,推动全面发展,在城镇建设、民生设施、疏通河道、各郡县道路、学校等核心指标获得了飞快的增长。

带领着兖州军民高速奔跑向小康生活水平。

这一年兖州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物阜民丰,仓廪丰盈,全州经济总水平达到了当时全国的领先地位,也成为了最具有活力的一个州。

形成鲜明对比的氐秦,在这一年可是一直处在战火之中,河北、辽东地区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满目疮痍。

到了年底,平定叛乱后的苻坚痛定思痛,自己登基二十余年,发生了大小叛乱十几起,几乎年年都有。

攘外必先安内,他下决心要先改变这个局面。

于是下了一道圣旨,把世代居住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氐族族人分配到全国各地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