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二章 逐一处置(二)(1 / 2)
大堂之上,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生怕刘衍的目光落在自己的身上。
刘衍看着众人的样子,心中冷笑: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既想阻拦新政和军改的落实,又不想被责罚,天底下怎会有如此美事!
此时刘衍看向了翰林院詹事姜曰广,虽然大堂上也坐了不少翰林院的大学士,比如大学士王铎,但是姜曰广的声望却是最高的,所以刘衍便最先留意到了姜曰广。
历史上的姜曰广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天启六年以一品冠服“正使”身份出使朝鲜,去时不带中国一物,归时不取朝鲜一钱。为此,朝鲜人特立怀洁碑纪念他。
而后姜曰广奉旨阅视岛帅毛文龙,上疏赞其为豪杰。天启七年夏,魏忠贤以姜曰广为东林党人,废不用。崇祯初起为右中允,后官至吏部右侍郎。又因事定罪,贬为南京太常卿,于是借病辞归。
崇祯十五年,姜曰广被起用任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崇祯帝常言:“曰广在讲筵,言词激切,朕知其人,每优客之。”
崇祯自缢后,姜曰广与吕大器等议立潞王,遭马士英反对。弘光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史可法、高弘图并为南中三贤相。后为马士英所忌,并罗织其五大罪状,姜曰广乞休归。
永历二年,金生桓在江西反正,邀姜曰广起义,计划与闽、桂、吉、赣等地义师共相策应。后因寡不敌众,永历三年正月十八日,南昌城被清军攻陷,姜曰广留下“六歌”及绝命词一章,率全家三十二口投塘自尽殉节,另有一说姜曰广是缢于敕赐故翰林郭思颜仁臣之心坊下,时年六十六岁。
刘衍心中叹息,姜曰广的能力还要比史可法强一些,在历史上也是以节烈著称,始终坚持抗清,就凭这一点,就能够让姜曰广在如今的朝中有一席之地。
于是刘衍说道:“翰林院詹事姜曰广抗拒新政,着免去姜曰广职务,但年及其以往的功绩,暂调任姜曰广为吏部主事,以观后效!”
姜曰广顿时愣住了,心中明白,刘衍虽然给自己降职了,但却给了自己一个复起的机会,如果自己不识好歹的话,恐怕此生就真的再没有机会了。
此时副都御使阮大铖看到姜曰广、马士英、史可法、高弘图等人的处置结果,全都被刘衍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虽然全都被降至,并且赶出了朝廷的“权力核心”,但是却依然在朝中占有一席之地。
与张国维的勤政刚烈不同,大学士王铎非常能够“变通”。
张国维先是一愣,然后便笑着说道:“诚所愿也!”
于是刘衍对张国维说道:“本公听闻张大人善于水利,这很好,本公曾发明了水泥之物,如今已经在民间广为使用,用在水利之事上,也颇为顺手。”
王铎是天启二年考中进士的,历任太子左谕德、太子右庶子、太子詹事、南京礼部尚书。后弘光政权建立,出任东阁大学士。甲申国难之后清军攻陷南京城,王铎便学着钱谦益自己剃了发,然后跟随钱谦益一起投降满清,被鞑子授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太子少保,全然没有半分的气节。
随后张国维掷笔于地,付遗书于次子,投园池而死,年五十有二。
“呵呵,刘阁老,有何指示?”
送走了张国维,刘衍便看向王铎,说道:“大学士王铎抗拒新政,着免去其一切官职,朝廷永不录用!”
可是刘衍却没有理会阮大铖,而是看向了原兵部侍郎张国维,以及大学士王铎
阮大铖于万历四十四年中进士,在为官之初,阮大铖曾经列籍东林,在打倒方从哲等“斗争”中立下头功,因此名列东林骨干,在《东林点将录》中绰号“没遮拦”。
所以阮大铖也跃跃欲试,心中暗道:“也许此番劫难我也可以化险为夷,至于新政落实之后的损失,也只能以后再说了,先保住官位最重要!!”
王铎善于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正如李志敏评价:“王铎的草书纵逸,放而不流,纵横郁勃,骨气深厚”。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破北京,毅宗山陵崩。同年五月,福王在南京即帝位,马士英执政,阮大铖得其荐举,被起用为兵部右侍郎,不久晋为兵部尚书,据《留都防乱公揭》对东林、复社诸人立意报复,大兴党狱,一时间朝野动荡。
“刘、刘阁老,这是何意啊!”
顺治三年六月,清军渡钱塘,阮大铖见状主动剃发降清。清廷授其内院职衔,后随清兵入闽,在五通岭上突然头面肿胀,贝勒劝他留下养病,阮大铖却担心自己的新主子轻视自己,会对日后的仕途不利,于是说道:“我何病?我年虽六十,能骑生马,挽强弓,铁铮铮汉子也!我仇人多,此必东林、复社诸奸徒潜在此间,我愿诸公勿听!!”
“虽然张大人也是抗拒新政的,但却没有官职在身,所以在本公看来,也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对新政造成什么困扰,今日本公也就不追究张大人的责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