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东兴堤(1 / 2)
孙权急得晕死过去,既是对薛琮投降言论的气愤,也是对陆逊与诸葛瑾的失望。
两人都是吴国开国功臣,更是当前无人可替的国之栋梁。然而大敌当前,两人全都保持沉默,孙权如何不失望?
“太子,太子何在?”
孙权刚刚苏醒,就挣扎着想要起床,嘴里还念叨着“太子”二字。
伺候在旁的侍女,以及孙鲁班与孙鲁育并不知道,孙权口中的“太子”是孙登。
“父皇,太子正要用功读书,要不要派人去宣?”
听到孙鲁班的问话,孙权猛然清醒。
想到早就战死的孙登,孙权的身体似乎被掏空,无力地躺回床上。
“不必了。”孙权深吸口气,无力地叹息着,“大吴屡遭到入侵,连年战事不利,必是缺了先祖庇佑。传旨:令太子速速前往太庙祭祀,不得有误。”
内侍没敢多问,马上就去传旨。
孙权又想起魏国入侵,嘴里不停地呢喃:“大敌当前,竟然无人领兵出战,我大吴真的没人了……”
话没说完,孙权就剧烈咳嗽。
闻讯赶来的几位夫人和孙鲁育,手忙脚乱把孙权扶起,不停地捶背抹胸。
也有人匆匆来到门口,催促内侍赶紧去传医官。
孙鲁班却没慌张,试探着说道:“父皇,上大将军与大将军年事已高,而且刚失荆州,畏敌怯战并不奇怪。
“在臣女看来,我大吴并非国中无人。
“趁着司马懿领兵犯境,何不大胆启用并锻炼新人?”
“咳咳……咳……”
孙鲁育连声咳嗽,这是提醒姐姐不要妄议朝政。
然而,孙鲁班置若罔闻,“父皇,威北将军诸葛恪,年少时就多次领兵平定山越,既让众臣赞叹不已,更深得宣太子由衷赏识。
“以臣女看来,诸葛将军素有报国大志却屡遭大将军打压,何不趁此机会……”
“宣!”
孙鲁班话没说完,孙权就迫不及待了,“速宣诸葛将军前来觐见!”
…………
魏延与姜维身在成都,却密切关注着魏吴两国之战事。
特别是司马懿的一举一动,都是由细作飞鸽传书,第一时间将消息传回将军府。
“司马懿进兵速度太快了,竟然杀到了巢湖?”魏延既有欣喜,也有失望,“早知司马懿这么快,咱就不该急着班师!”
见姜维无动于衷,魏延继续怂恿,“周胤只有五千兵马,关索手上也只有五千,是不是再加一点?”
“干嘛?干嘛呢?”姜维把烤鱼翻了个面,不紧不慢,“大哥,咱只是抓些工匠回来,你还真想打建业?”
“十五万,十五万啊!”魏延悔得要死,急得就要跺脚,“你不是说,司马懿只为夺回兵权?只想在合肥做做样子吗?早知那老狗如此凶狠,咱就不该急着班师!”
“不,大哥,咱们必须班师。”
姜维手握刷子,不紧不慢地在鱼身上刷着热油,“司马懿兵进巢湖,我确实没有料到。
“但正因为如此,咱们更要班师。
“只有这样,才能让东吴没有顾忌,毫无保留地举全国之力与司马懿一战。
“只有等到吴军把司马懿赶回淮水一线,咱们才能大举东进。”
见魏延仍有疑惑,姜维想了想,慢条斯理地继续解释:“以我大汉现有的国力,再征五万大军并不困难。
“以我大汉上下昂扬的战意,一举灭掉吴国也不困难。
“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此时趁虚而入,东吴必会分兵来阻,那就很难击退司马懿,巢湖必将落入魏国之手。
“如果我在此时灭掉吴国,就将在三条战线上,与魏国直接相对。
“别忘了,我大汉现在的国力,还无法与魏国三路决战。
“西路的汉中,中路的襄阳,我军确实占据着有利地形,只需很少兵马就能守住,但东路的长江呢?”
“切!”
魏延依旧不以为然,轻啐一口,“我大汉缺少战船,曹魏也缺少战船,他还能渡江不成?”
“不,不,不!”姜维连连摆手,“大哥,有句话你可能没听过:守江必守淮。
“如果让曹魏得了巢湖,不管我大汉还是孙权,将再难守住长江防线。”
守江必守淮?
简单几个字,让魏延眉头紧皱。
确实,魏吴两国在合肥屡屡大战,本质是争夺淮水防线。
如果孙权得了淮水,强大的水师就如鱼得水,可以直接威胁魏国平坦的东部地区,甚至威胁魏国大后方的青州全境。
如今的情况是,魏国牢牢控制着淮水。
如果司马懿在合肥或者寿春挑衅,东吴可能选择无视,继续跟汉国周旋于荆州。
但是,司马懿直接杀往巢湖,就让孙权不得不举全国之兵应对。
东兴堤,东兴堤!
孙权屡次攻打合肥,战船都是从长江、濡须水、巢湖、施水与肥水进兵。
这其中,长江与濡须水在巢湖以南,水位较深,适合各种战船通航。
但巢湖以北的施水与肥水,每逢冬春旱季水位就会下降,大型楼船很容易搁浅。
有鉴于此,吴国在濡须水之上,也就是七宝山与濡须山之间,修筑了一座大堤。
这座大堤,正是东兴堤。
它能抬高巢湖、施水与肥水的水位,为东吴战船大规模开进淮水创造条件。
当初,满宠也惧怕吴国强大的水师,在合肥以西三十里另筑了“合肥新城”。
这座新城池距离水域更远,迫使吴军只能弃船登岸,徒步几十里与魏军交战。
在这之前,孙权已在合肥兵败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