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路(1 / 2)
鲁荣德来到婺华县做道路改建工程的总工,代表的是工程院,属于第三方,照理说工厂厂房转让的事他不懂。但他消息渠道多,加上县政府领导拍板决定出租旧厂房地皮,招商引资为县里增加收入,这不算小事,他多少是听到了一些风声,所以能讲给王栋听。
“王叔,”鲁荣德棱角分明的大脸带上憨厚的笑,说道:“据我所知,老早上头就有租掉厂房的意思了,不然这现成的资产白白搁着,多可惜呀。”
这话有道理,王栋也正在往资产浪费的方面想,就问:“为啥,不租?”
鲁荣德一听笑出了声,“瞧您说的,这和老百姓开店做买卖的道理不是差不多嘛?您卖货,总得有人来买才卖得出去呀!旧机修厂位置是不差,可问题也不少,其中一个就是太靠近居民区,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不让租。其他企业呢,又觉得道路交通不便,租来不划算,所以拉拉扯扯的就拖到了今天。”
这么一解释,王栋哪还会听不懂?导致厂房租不出去的罪魁祸首,正是门口那条文新路。
要说那条路,虽然可以两车并行,也有通到婺华县不同区域的支路,看起来挺方便,可要想去外地,困难就大了,因为从这儿上到安沪高速公路,就只有一个窄路口可以通过。
从周一到周日,那一小段路就没有不堵车的,周五堵得尤其厉害。每次车停一个小时算少,就算停两三个小时也没啥可奇怪。
普通私家车都够折腾了,假如走的是大货车,那得多遭罪?再说,进进出出的运输车辆进一步增多,肯定得给县城的交通雪上加霜,闹到最后外面的车进不来,里面的车也出不去,就成了交通瘫痪。
“你们,修路,是通,高速?”王栋听得吃惊,可心里有股说不出的高兴劲头。
正所谓“要致富先修路”,在山区当兵三年,王栋和战友们干得最多的事就是帮山区老百姓搭桥开路。
他清楚记得,只要山里有一条通往外界的路开通了,百姓们就会乐得笑逐颜开,想方设法地庆祝。山里有90高龄,却从未出过山的老人家,当他们得知不用过艰险的索道或攀附悬崖绝壁,就能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那种开怀的笑容能让每一个人终身难忘。
道路通畅对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重要程度更是难以形容啊!1980年7月22日的《人民日报》,曾刊登过一篇《择优进宝走遍天下》的署名文章,文中这样写:“如果每一条村都修了简易公路,就是1800公里。每天一千辆卡车,就可以搞个三千万吨的运输量。这样,我们就可以走遍天下,想致富就可以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