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这就是我的米娅(1 / 2)
周一之后,在福克斯影业的强势发力下,短短几天时间,关于《蝴蝶效应》的媒体风向就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相对于偏重主观倾向的媒体影评,普通人显然更容易受到现实数据的影响。
首周2169万美元票房。
次周末17%的微弱跌幅。
平均7.7的观众评分。
所有这些,无疑都显示着《蝴蝶效应》的影片质量远没有影评人抨击的那么差劲。在福克斯影业刻意地舆论引导下,公众逐渐意识到,《蝴蝶效应》的一边倒差评,很可能就是有人故意抹黑的结果。
随后,新闻集团旗下的《纽约邮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进一步让很多人相信了这一点。
事情还是要回到三月份西蒙突然受到的媒体质疑,《纽约邮报》的一位记者发现,当初在《纽约时报》上刊文质疑西蒙的那位独力撰稿人马克·霍灵顿最近突然购买了一辆崭新的法拉利跑车。
于是,问题就来了。
马克·霍灵顿以往的收入根本不足以让他支付这样一款昂贵的跑车。
那么。
钱是哪来的?
是不是因为受人指使抨击某个天才少年而突然赚到的外快?
作为一家发行量巨大的八卦小报,《纽约邮报》以各种没节操新闻知名。为了避免遭受诽谤诉讼,这篇文章完全没有直接对马克·霍灵顿发起类似质疑,但言语中却处处将观众朝某一方面进行引导。
面对《纽约邮报》的指责,马克·霍灵顿非常‘配合’地第一时间就出面反驳,声称跑车是他分期付款买来的,并没有支付全款,自然也就不存在任何‘外快’。
《纽约时报》或许是不愿再蹚这趟浑水,马克·霍灵顿这次的澄清文章只能发表在另外一份报纸《每日新闻》上。
这下更热闹了。
众所周知,市场定位类似发行量也不相上下的《每日新闻》和《纽约邮报》完全是死对头,两家都很没节操的报纸几乎是完全撕破脸地经常隔空对骂,相互间甚至还会将对方的老板鲁伯特·默多克和莫蒂默·扎克曼拎出来贬到一文不值。
现在,随着马克·霍灵顿在《每日新闻》上进行澄清,双方战火又起。
这种媒体撕扯通常都很难有什么结果。
倒霉的却是马克·霍灵顿。
事情越闹越大,他收钱抹黑西蒙·维斯特洛的事情在这一番撕扯中莫名其妙的就被坐实了。
如此热热闹闹地一直到4月24日,周五。
由于媒体风向的转变和福克斯影业不遗余力的营销攻势,《蝴蝶效应》第二周整周的票房跌幅相对于周末三天继续收窄,仅有15%,再收1828万美元。
两周时间,《蝴蝶效应》的总票房就已经达到3997万美元。
只是这接近四千万美元的票房,就已经让《蝴蝶效应》挤入1987年度已上映电影总票房第四名的位置,仅次于《罗拉快跑》、《致命武器》和迪斯尼1月份上映的一部《残酷的命运》。
西蒙这边,忙碌于手边一大堆事情的同时,他也配合福克斯影业再次做客nba。另外,扮演朱尔斯的黑人演员,几家公司推荐来的人选我都不满意,让他们再选一批送过来,名气无所谓。还有,那位出租车女司机也一样,妩媚、妖艳、带口音,我想我说的很清楚。本土的就不用推荐了,挑欧洲那边的。”
艾米把资料递给苏珊,听着西蒙一连串吩咐,无奈地笑着摇摇头,发现自己总是很难猜测自己这位年轻老板的心思。
西蒙其实也是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