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通商(1 / 2)
刘荣摇头笑笑,没有承认,也没有反驳。
…
銮驾迎接归来的将士们之后,便返回了长安。
第二次东巡,于三个月后结束。
回到未央宫,刘荣随即便召开了廷议。.CoM
“陛下有旨,宣栗奔~”
“宣,卫绾~”
“宣,卫青~”
“宣,直不疑~”
“…”
殿内,众人鸦雀无声低着头,等待着刘荣开口。
“诸公,这次东巡给朕最大的感受便是沿海地区的巨大发展潜力。”
灼灼目光看向诸人,刘荣笑着说道:“北塞是大汉的万里马场,万里牧场。”
“源源不断的为大汉提供战马、牛羊。”
“西边,西域地区则是大汉的陆路枢纽。”
“为大汉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繁华热闹的互市,朝廷每年从中获得了巨大的赋税。”
扫视诸人,刘荣继续说道:“沿海地区,就是大汉将来的海洋牧场,海上的另外一条丝绸之路。”
“会给大汉的子民带来数不清的渔获和商机。”
“朕,已经让靖海司去分别通知在海外的诸王,朝廷将来会和他们通商往来,互通有无。”
“今天把你们叫过来,就是着重讨论一下,将朝廷将来的重心挪到发展沿海地区。”
“诸公尽可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想法。”
经过短暂的沉默,栗奔站了起来。
“陛下,”拱拱手,栗奔面色有些担忧询问刘荣:“您刚才提到要和诸侯各王互通有无,通商往来。”
“可是据臣所知,大海无垠,海上又风疾浪宽,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携带大宗的货物过去,是不是冒的风险大了点?”
栗奔说罢,王恢也站了出来。
“是啊陛下,九原侯虽说东征成功,然而据他讲述海上的凶险比实际预计的要大得多。”
“海外诸王分布太远,依据现在的情况,根本就没办法组织海船过去。”
“臣恳请陛下三思。”
如果说单纯的发展发展沿海地区,用渔船捕捞点海鲜运到内陆,塘沽等地因此快速发展,内地也因此满足了口腹之欲,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毕竟,经过实践证明,这是可行的。
可是和海外诸侯王做生意,确实需要冒很大的风险。
这个风险,对于习惯了安稳妥帖的朝中大臣来说,确实有点令人难以接受。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可是一件事,早晚都得有人去做。”
刘荣笑着摆摆手,示意他们坐下。
“就看因何而做。”
笑着看向殿内诸公,刘荣侃侃而谈:“诸公都知道,朕派卫青东征倭国,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为将来做打算。”
“可是光防范,对于别人一无所知,这岂不是盲人摸象?”
刘荣这话,殿内诸公听了也觉得有些道理。
是啊,这就像是在战场。
一味地防守,却根本不探查敌情,很容易就会遭遇危险。
故步自封,只会将来越来越被动。
“再者,”刘荣笑笑,对他们说:“诸侯各王不避斧钺,远赴海外为朝廷开疆拓土。”
“于情于理,朝廷都该有所帮扶。”
“以前是因为匈奴猖獗,四邻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