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1 / 2)
B大挺好的。
改口这么快,饶是沈聪都有些震惊。父子俩齐刷刷抬头,望着她。
这么看我做什么?不是你想继续读书吗?王霞卷了下菜叶,就着淡汤,把叹息吞进了肚子里:学费你自己解决,剩下的,我们也不能拖累你。
-
沈拙清在家呆到九月才返校,正赶上新一届入学。李方潜比他回得早,在去美国前就已经定了B大的导师,所以留N校忙完论文和毕业后,回家没待多久,就去B市熟悉新实验室了。
但李方潜不知道工厂大院的号码,只能写信告诉沈拙清他毕业离校的事情。信寄到学校,沈拙清看到时,李方潜人已经在B大一周多。
一次久违的见面又错过了。沈拙清苦笑着想,也好,好过牵肠挂肚的煎熬。
N大的香樟树似乎更茂密了些。客车接来新一茬的学生,一张张青涩的脸鱼贯而出。
门口依旧站着高年级同学引路,照相机旁排了很长的队。
沈拙清提着行李,看着身旁掠过的一件件校服,有些恍惚。
甚至有人把他当作新生,大声喊着,让他去领校服。
回忆席卷而来,林荫道的尽头,也许有双好看的手,会脱下自己的校服、登记他的姓名、接过他的行李。
而李方潜,也许再也不会出现在这里。沈拙清花了很久才意识到这个问题。
-
你可算回来了!孙乾明把宿舍从里到外打扫了一遍,为沈拙清接风洗尘。
刘柳递过来一块西瓜,切成月牙的形状:拙清你先别忙着收拾!吃点西瓜,降降温。
沈拙清瞅瞅两位舍友,没啥大变化,刘柳的头发更长了些。
我不在,你们俩没打架吧?沈拙清半是开玩笑地说。
孙乾明哼了一声:我哪里敢打他!天天就知道跟方寻怡亲亲我我、唧唧歪歪,诗社都不管了。
刘柳一个枕头扔过去,堵住了孙乾明接下来的话。
沈拙清听到诗社,顿时来了劲头:诗社现在怎么样?围读还在继续吗?
孙乾明神神秘秘从抽屉里掏出一本杂志,递给沈拙清。
丛林?!沈拙清看到封面大吃一惊,左翻右翻看了好一会儿,问道:你把它做成了杂志?
我倒是想。孙乾明皱了皱眉头,嫌弃地说:是敬爱的前任主席,走之前帮忙打的申请。要不然,我哪能申下校刊啊?
刘柳点点头,跟道:你跟李师兄一走,诗社可差点就转不动了。幸亏明哥神武,二话不说就把杂志社接下来了,还开了个喉舌专栏!
沈拙清并不想和他们过多聊李方潜的话题,便翻开了内页。
果然,第三张右上角醒目的喉舌二字赫然在目,里面什么内容都有:西区食堂的吊扇松动有安全隐患、上学期放映的电影风格沉闷、学生社团的申请流程过于繁琐、学生会换届门槛太高......仿佛宿舍的夜间闲谈都变成一个个方块字,也不知道孙乾明哪里收集来这么多信息。
沈拙清分外认真地合起书说:变成杂志以后是正规不少,但是刊印出来需要时间,许多东西就少了时效性。所以我的建议是,围读还是不能放。
知道啦,现在我可是社长!孙乾明故作端庄地正襟危坐,还掏出一堆信件,显摆似的散开,看见没,也有人给我送信了!
是是是,明哥魅力无限。刘柳在一旁帮腔。
沈拙清好笑的拿起其中一封,面上写着:
【喉舌投稿】英语角问题 外语系 陈筱 丛林杂志收。
第16章 谢谢鼓励,一切都好
另一边,李方潜刚入学不久,就随导师又去了云南。
他的研究生导师和本科导师之间私交甚密,云南的测绘地也是两校合作项目,因此这次得以见到许多熟面孔。
在走过一条河湾时,满地的鹅卵石姿态各异,李方潜注意到有一颗石头被河水洗刷地圆润又清透。
空旷山谷里突然传来遥远的回响:
夕阳好看。
这里的山石也很美。
显然,在场并没人说话。这来自远方的声音,其实就在李方潜的脑海,跟着那个落霞翻滚的傍晚一起盘旋。
这样想着,李方潜走过去弯腰捡起石子,准备放进书包。动作到一半,突然停住了。
习惯了,还以为在N大呢。都忘记现在回校后,石头都没人能给。
友人见状,笑道:哟,捡石头送女朋友呢?
没有的事儿。李方潜笑了笑,又欠身放回河里。
也是,送女朋友总得准备些好的。
待友人走远后,李方潜才回头凝望湍急的河水。
石头落地的瞬间,心里像缺了一块。
他在高脚楼里提笔给沈拙清写信。那些有文采的句子他是写不出来的,只能写写每天干了什么、去了哪些地方、路过哪条河。
仿佛还在加州时,隔着山川湖海和对方分享生活。
一天,信纸塞进了信封,小心叠好封口后,一缕光透过窗,滚滚红云映着竹海,烧尽半边天幕。
李方潜突然就想起美国西海岸断崖旁,在紫霞下雀跃的、风尘仆仆的剪影。
复又把信封剪开,在信纸的最后一行加上:
对了,云南的夕阳也很好看。
-
收到信时,沈拙清在考虑申请B大。一系列考试需要准备,他愈发佩服当年的李方潜,能在出国前把毕业、升学安排地井井有条。但这种崇拜,又不可避免地加深了那份喜爱和依赖。
因此,当看到信中夕阳、石头一类话时,沈拙清又惊又喜,恍惚间还以为自己终于得到了回应。
一整天,他的嘴角都没下去过,连图书馆老师都狐疑地看着这个兀自傻笑的人。
晚上回到宿舍,第12次把信拿出来重读时,沈拙清的理智才慢慢回笼。
他隐隐认识到,自己这些含蓄的情话,在李方潜那里,也许只是加深了对文学系的误解而已。
开心了这么久,其实只是一个人的弯弯绕。
算了,再自作多情就是傻子。
沈拙清决定让自己忙起来,报了国际大专辩论赛的选拔,还买了许多B大入学考试的资料,吃饭时逼着自己背案例,睡觉前也用英语把那张脸挤出去。
他每天在图书馆和办公室之间奔走。孙乾明总是在他盯着黑眼圈回到宿舍时打趣道:哟,优秀青年回来了?
有些努力是立竿见影的,比如沈拙清打进了辩论复赛,也通过了B大的笔试;而有些努力注定徒劳无功,比如正当沈拙清以为自己已经波澜不惊时,李方潜寄来了一张明信片。
正面印着火烧云,天空下是B大的标志性建筑。背面只写了短短两个字,加油。
加,油。
再普通不过的鼓励,适用于无论亲疏远近的好友和大部分语境,毫无特殊意义。
可沈拙清觉得,这两个字笔锋遒劲、力透纸背,就像真的往身体里注入一股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