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同人 >我们的1982 > 《我们的1982》TXT全集下载_23

《我们的1982》TXT全集下载_23(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所以比较下来,目前这一百二十万的购买力是真的多。

所以现在又是想买房,又是想买车。钱是真的有点多。

这也不怪郑渊吉眼热了。

相比于同时期的作家,郑渊吉算是劳模,同时给十几家报刊供稿,当然非独家的稿件也不能给出太超额的价格,平均算下来也不过千字三十元。

最近陈许《武侠世界》闹得沸沸扬扬,他心里一算,发现千字三十在别人办杂志的面前不过是九牛一毛。这两天便没事就过来打探打探如何创办杂志,他心里想着自己也去搞一本,多恰点钱,买几套大房子。

嗯,郑渊吉和陈许明说,连作者也找好了,只有他一个人。一个月存稿十几万,轻轻松松,堪称这个时代的“触手怪”。

而在那个世界的历史上,他的《童话大王》要到八五年才创刊,这个时间点目前看要提前一丢丢了。

至于买房子,自然是陈许提起的话茬。他好不容易买的一套四合院被挪作公用,房租也不指望了。

只希望你们能多多努力,在你们取得事业上的成就、充实每一天的时候,我也能多买几套四合院。

唉,有钱人的生活就是这么枯燥无味!(逃

……

一晃眼时间过了元旦。

初回首都的井妙竹、邢飞鸿一帮人也闲得慌,陈许也有意让他们在多休息休息,于是他们每天下午过来坐着喝茶、打打牌。他还自掏腰包买了不少瓜子花生,吃的一群人每天晚上胀着肚子回家。

“你可不能这么惯着他们,虽说赚了些钱,可终究不是大风刮得。你看看他们,一个个都肥头猪耳的。”

花的虽然不是杂志社的钱,任双却依然心疼。忙完了手上的活,他也闲了下来,曾经的文学编辑已经顺利转型,站在了资本家的立场,只是还不够成熟。

“肥了好啊,养肥了过了冬好去膘。”陈·成熟资本家·老爷看着远处的员工一脸和善。

卞千秋在四合院呆了四五日,身体早就好了。不过陈许让她在这边改善改善伙食,舍友也把教材和资料都带了过来,便留了下来复习功课,日子倒也安逸。至于手上的那本武侠小说,只好以后慢慢打磨了。

这几日她和杂志社的工作人员也熟络了很多。

少女爱美,她没事就盯着井妙竹望,看着她那精心设计过的烫发、嘴唇上偶尔出现的口红、脚上鞋跟高高的高跟鞋……时常面红耳赤的,陷入深深的呆滞之中。

“千秋,过来,教你打麻将。”井妙竹招了招手,他自然能注意到卞千秋市场投射过来的目光。

“我不会。”卞千秋连忙摆手。

“来来来。”井妙竹直接将卞千秋抓了过来,“让姐姐借借你的新手运气。”

碰、杠、糊……

“哈哈,千秋你真棒。”

赢了?卞千秋什么都看不懂,什么都不知道。坐在一旁看着四人表情各异,自己也不由笑了起来。

正厅里,众人嬉笑一片,忽然有人声音低了一下,众人一经提醒,便看着门外陈许、文劼和任双走了过来,声音立马全都降了下来。

在此之前,陈许、文劼和任双趁着闲下来的功夫在外面商量了大半天,商量的目的只有一个——花钱。

筹划一番,只能说花钱太爽了。

一辆桑塔纳,OK,二十万!贵吗?真贵!买吗?买!

黄花梨木料的囤货、四合院的修缮和家具的定制,一共不到一万!买!帮我下一个四合院也给订上。

好嘛,之后的录放机、彩色电视机……就跟冬天里的大白菜一样,全部一致通过。

陈许还想买一台Macintosh,可惜下个月才会上市,那先缓缓再说。

“那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文劼和任双从未经历过企业管理,这时候也是一头雾水。

“接下来,”陈许看了看两人,拿起一把钞票往空中一撒,纸片顿时漫天飞舞,“搞团建!”

三人又从银行取了些钱,分别包了红包回了四合院。杂志社那一帮人不是在打麻将就是在看小说。

陈许痛心疾首,他仿佛看到了大锅饭的影子,更过分的是他甚至看到卞千秋都被带歪了。他看着卞千秋在一旁看着井妙竹打麻将,就是觉得很过分,太过分了……竟然不带我!!

“开会。”陈许正了正色,站在正厅门口一喊。

众人除了卞千秋之外,立马放下手中的“工作”,整理妥当,到了右厢房的会议室里一一坐好。而卞千秋则老老实实继续呆在正厅复习功课。

陈许手上提着个黑色大皮包,鼓囊囊的,瞧不出里面什么东西。这个黑色大皮包颇有来历,搁三十年之后,它上面还会多印上几个字,比如说“xx农村信用社存款过亿客户纪念包”之类的。

他走到前台,清了清嗓子,正式发话:“在各位同志的努力下,第一批杂志已经顺利在印刷厂下线这离不开大家这么多天来的努力。”

“虽然三个月试用期还没到,但是我们商量了一下,还是提前给大家转正了。”陈许拿出一大摞红包,上面又写上了人名字,所以不会发错。

“也快过年了,今年年底单位的晚会就不搞了。给大家发发实惠的,除了工资之外,另外根据我们对大家的观察,发了奖金。礼品、福利之类的年前会另算,下面我念叨名字的上台来拿一下。”

现在杂志社的员工除了陈许三人之外,大概还有十二三号人。其中七人都是之前跑广告的,以后会陆续安排和各地区出版社、邮政系统的对接工作。

这里面除了井妙竹和邢飞鸿需要给足招聘启事中说好的三百月薪之外,其他的目前都是一百月薪,这也是提前说好的。另外的五六位文劼带过来的编辑也都是一样一百月薪。

反正在陈许看来,大家都挺满意。就算有觉得不公平的,也不会想辞职。

红包其实就是两个月工资,所以一个个都鼓囊囊的。井妙竹和邢飞鸿的红包里面还夹着两张存折,所以厚度看起来也并不突兀。

“还有两天就是周末了,杂志社决定组织团建,大家可以多带两位家属,今年就近,在这首都城里吃好玩好,再去爬爬八达岭。”

“好。”桌下又想起了震耳欲聋的掌声。

这次团建,陈许还加了些私货,把之前参与帮忙的高一玮、李文学两伙人都叫上了。毕竟一直没给别人报酬,文劼和任双自然是双手同意。

四点半,杂志社下班,员工相继骑着自行车离开。

夕阳下金色的光穿过胡同里,照射在四合院上,在视野里形成奇异的色彩。

又有几个工人在四合院门口忙活,敲敲打打。

几个小脚老太婆又过来查探敌情:“同志,你们这又是做什么?”

“挂招牌。”

几个小脚老太太一看,在“人家胡同”的铭牌边上,又挂了一个长长的招牌——“人间真实编辑部”。

“为什么是人间真实呢?”

“我们路过的是人间,经历的全是真实。”

……

第69章 陈老爷被迫营业(求推荐求收藏)

“为什么不叫《武侠世界》编辑部?”文劼继续问。

“因为我们的前方不仅仅只有《武侠世界》,还有人间百态、星辰大海。”陈许同学解释道。

小脚老太太们离开陈许的四合院,继续在胡同里游荡。这个时候,胡同巷子里再也看不见什么顽主的踪影,这些装逼的一碰到真牛逼的,才知道他们全是纸老虎。

北风忽的一吹,院子里那颗已经秃了的槐树,哗哗一阵作响。文劼和任双也走了,整个院子里只剩下陈许一人发呆愣神。

……

“走,请你们去爬山。”

陈许隔日一个个联络同学,自然没有谁不乐意的,全都表示同意。

第三天一大早,一行人拖家带口小三十号去了八达岭。

这个季节的八达岭,即便寒风刺骨,也挡不住各地游客的热情,长城之上依旧是人挤人,身子互相遮掩,倒是抵御了不少寒风。

文劼迷上了摄影,拿着陈许的相机当上了摄影师,给每个人都拍了照。如果不是自己也要拍照,他都舍不得吧相机交给别人。

八达岭长城如一条蜿蜒起伏的玉带,绵延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气势恢宏,远方碧空如洗,

以文劼为首的有些文化的几位不禁开始借景怀古。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八达高坡百尺强,迳连大漠去荒荒。”……

也亏是没有笔墨,要不然他们怎么也在长城砖块上写上几行,类似“文劼到此一游”之类的。

当然,有文化那叫留存墨宝,没文化那就叫没素质了。

“你看这砖,它又长又宽。”

李文学、徐画晴在一旁听着坐在台阶上的陈许哼着怪异的调子,好奇的问:“唱啥呢?”

“你看长城这砖咋样?”陈许不回答,神神叨叨。

“长城,自然是古人之伟业。听说,美国宇航员在太空上,能看到的唯一人造物就是长城。”李文学说。

“是啊,长城是个好东西,美誉在外,天生有极高的知名度。”陈许继续说。

说的越来越让人糊涂了。

“但是我测算过,在太空看长城就象在两公里远看一根火柴的光,根本就不可能。”徐画晴说,“我觉得那就是谣言。”

李文学顿时陷入尴尬。陈许倒是脸皮挺厚,站起身来,拍拍屁股:“事在人为,总有那么一天,我要让宇航员在太空看长城。”

又神神叨叨的,什么都不说清楚,怕不是失了智。

又在“不到长城非好汉”处拍了照,一行人告别长城。

他们经由文劼带领,去了一家鲁菜馆。老师傅年纪大了,据文劼介绍,这是当年在御膳房做过。一行人顿时肃然起敬,点起菜来都细声慢语的,怕失了分寸。

之后又是溜旱冰……嗯,然后就冇了!

本来有个针对外宾的保龄球馆,但是怎么都没法买到票,便就此作罢。晚餐倒是没有一起,大家都太累了,有的还带着孩子,各自回家休息。总而言之,团建确实能够加强团队凝聚力,起码相互之间都熟络了很多。

最后只剩下一帮同学,陈许想着学校里面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处理一下,便和他们骑着自行车一同往海淀赶。近十辆的自行车在路上形成一条车队,在还算宽松的道路上有序前进。

出发点距离学校路程不近,车队里三三两两开始聊天。陈许还在后排和高一玮说着话,前排的徐画晴降下速来,直到和陈许平行。

“陈许,院长这几天可是问了你好几回,问你现在在做什么。”

“嗯?还有这样的事?”陈许这一两个月过得实在是有些得意忘形了,“那我明天得去先自首了。”

眼看这个学期就要过去,当时和张院长约法三章,要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可是如今毛都没有看到一根,至于那篇发去《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论文,至今没有回信。

这仍然在正常的审稿时间之内,陈许并不着急。按照这些期刊的尿性,三四个月也有可能。

经济学期刊的收录稿件,可不像《武侠世界》那么随意,两个人喝喝茶吹吹牛,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怎样,就这么定下来。

经济学期刊会有一道同行评审的工序,也就是让业内的专家进行评审,让他们在喝喝茶吹吹牛之间决定文章去留。如今陈许的稿子,还不知道飘在哪一所常青藤盟校里。

陈许相当淡定,但是院长并不知情。

徐画晴这么一提,陈许便放在了心上。当晚住在宿舍,第二天一早便去敲响了院长办公室的门。

“哦,大作家终于有时间了,最近忙着给杂志赶稿吗?”张院长不冷不淡,陈许看不出他心情如何。

“院长,我这次来是想汇报一下之前说的学术进展。”陈许拿出留在宿舍里的底稿。

“哦?进展如何?”张院长有些意外,接过陈许递过来的稿纸。

二三十页,全篇都是英文。好在张院长解放前也有留美经验,看起来并不吃力。只是陈许他论述经济增长理论历史的时候,难免会提到一些张院长根本没有看过的论文,这时候就有些吃力了。

不过关键的主旨部分还能看懂,就是拿技术进步做文章,建立起一个通用模型。

“这稿子投出去了?”

“对,投给了美国的《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野心不小啊,这么有信心吗?”其实张怀英院长并不能准确评估这篇论文的分量。

说到底这篇论文分量如何,还得看引用量。

“最多还有两个月就有结果了,行就行不行就不行,谈不上信心不信心的。”陈许说。

“陈老知道这件事吗?”张院长问道。

“这我也没来得及说,等有回复了再说吧。”

张院长又问了问论文写作过程中对于一些问题,陈许又强调了一下论文的核心思想:“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张怀英点了点头:“科技却是很重要。遥望蒸汽革命和电气革命,都是技术在驱使着人类社会的变革。对了,最近那本《第三次浪潮》你看了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