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昭君之开挂人生》TXT全集下载_26(1 / 2)
林子里还有沼泽地,看起来是陆地,可脚下一不注意就会掉入沼泽中。不说林子里,就是外面陆地也是一样,只是在四连经常活动的范围内,没有沼泽。
昭君运气不错,离沼泽地很远。
林子中,她点开淘宝星网中的年代商店,一直用这个扫描,林子里的好些物种,她都不认识。
有了商店扫描,倒不用她认识,只是耳边自动有语音播报,告诉她,前方还是左右有什么植物,有没有野鸡蛋。
此时,耳边播报的一则信息,让她欣喜若狂,一株三百年的野生人参。
边上还有两株百年的野生人参。
我挖,挖挖挖,下一刻,昭君化身为人形挖掘机。
深挖到底下很深,昭君完好无缺的挖出来三支完整的人参。
放进背篓,然后转移进商店仓库中的纸箱子,能保鲜,先放着。
想了想,放了一支百年的人参到商店寄卖,价格也是标的高,就试试,有人买就买,没有人买,她也不强求。
早饭以后,她就知道自己寄卖的那套龙票昨晚就卖了出去。
四十八万,除出一成的寄卖费,她还有四十几万。
目前还不缺钱,试试提现,虽然能体现,可是是一比十的比例提现。
四十万只能提四万,即使这样,昭君觉得也不错。
提现也有说明,会根据时间进程而变化,不是一直是一比十的比例。
还蛮人性化的。
一支还带着新鲜黑土的百年人参,挂在了商品架上。
暂时她没有想过提现,等没钱的时候再说吧。
等到她觉得很累的时候,已经是午后两点。
不敢在年代商店买吃食,再凭空拿出来吃,昭君忍着饥饿继续捡柴火,捡蘑菇,挖野菜。
一直到下午四点,昭君才背着大背篓,双手各自拖着一捆柴火离开山林。
远处的吴连长,安指导员,正好看到窦昭君的背影。
指导员感叹道,“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我看没有父母的孩子更是早当家。
瞅瞅,这批来的知青,最明白的人就是窦昭君。
男知青都比不上她 ,是个能吃苦的明白人。”
吴振威也看过每一位知青的档案,家庭情况,背景调查,家庭成员,皆有。
想了一下,想起了前面的人的家庭情况。
“是不错。比老知青都不差。”
四连的两位大佬,对昭君的印象又加深了不少。
昭君日后的工作,生活,没少被大佬们照顾。
累了一天,回到家里,在屋檐下,码放好柴火。唉,还缺斧头,有些树枝,需要斧头才能砍断。
汗珠一直没有少,滴落在脖子,衣服上。
背后上半身,早已汗湿透,昭君还不能休息,去到河边,洗干净野菜,摊在屋外的架子上沥干水。
“窦昭君同志,你没有去县城啊?”
昭君可不比住大宿舍的人,她们人多,一人捡一些柴火,就有很多。
一刻都不能停歇。
抬起头,蹲在原地,仰头看向从河对面山林,草坪,踏青归来的一群男女。都是昨天和她一样新来的知青。
“没有,你们也没有去啊?”
“嗯,我们明天去。”
喊话的女知青是京都来的杨宁娅,昨天有过短暂接触。好像性格还行。
杨宁娅一群人有七八人,都是京都新知青。
地域团体很明显。不过这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了解彼此,慢慢的,性格相近,趣味相投的人慢慢会扎堆走在一起玩闹,工作。
走到河边,几位京都的男知青还嬉笑的脱下鞋,在河里抓鱼。
“博文,你脚边不远有条鱼,快抓。”
陈峥阳见到不远处的那条两斤左右的大鱼,焦急的喊道。
李博文低头盯着自己脚边不远处望去。
还真是,一条两斤左右的大鱼,在他的脚边不远处悠哉游玩。
慢慢的弯腰,慢慢的下蹲,慢慢的伸出手,浸入水中,好似能伸手抓住时,猛然发力,水面溅起无数水花,可惜只是抓住了一团水汽。
大鱼被惊吓过度,慌里慌张的选了一个方向,游过去。
正好游到对面码头不远处,昭君正在河水中洗背篓,随手在水中荡洗背篓,蠢鱼运气不好,被昭君不经意的舀进了背篓中。
这真是,守株待鱼。
好嘛,众目睽睽之下,昭君讪笑尴尬的很。感觉好像是她故意的。
“杨宁娅,你过来。”昭君只能对着河对面的人招手。
手利落的一把抓住码头边的水草,扯了一根长长的水草,掂掂,感觉不太脆。
一只手拎起鱼,两根鱼草交织从鱼鳃穿过。快速的打个结,鱼儿蹦跶的再欢实,也无法逃脱。
昭君朝身后的草坪扔过去,“杨宁娅,你们抓的鱼。”
对面的几人都没有想到窦昭君会主动给他们。
不能说还,本来也不是他们的鱼。都没有抓到,人家也不是故意要与他们作对,要抓那条鱼。
一切都是巧合。
除了已经走过石桥的杨宁娅,其余几人面面相觑,不过很快反应过来。
“窦昭君,你抓住了就是属于你的,我们不要。”
一条鱼,两斤左右,也不够上交给连部。争什么,没有什么可争的。
昭君笑着摇头,没有大声的与对面河水中玩水的几人对喊。
恰巧杨宁娅已经来到她身后,昭君回过头,与杨宁娅说道,“我不与他们几个比嗓门,麻烦你转达。鱼归你们,要不是水中的几个那样一捉,鱼也不会瞎跑到我的背篓中。
一条鱼,不要争来争去,你们杀了鱼,拿去食堂,让师傅给你们红烧,或者炖个鱼汤,都行。”
杨宁娅也不知道怎么婉拒,想了想,答应,“行,我们可就不客气了。”
“客气啥,我还一堆事,可没有时间杀鱼,做鱼。”扬扬手中的背篓。
“嗯,谢谢了。”
“不谢。”
京都的几位知青,因此一事,对昭君的印象也不错,至少不是个贪婪的人。
忙活了一天,在晚饭前,总算等回来那五个。
几人连自己买的物件都没有放进自己宿舍,直接来到昭君的单间宿舍。
“君君,君君。”还没有进门,胡薇薇就急吼吼的喊道。
她已经看到屋前的空地上立的晒架上下三层都放着圆圆大竹筛,上面都晒着野菜蘑菇。
昭君刚刚洗好澡,洗好头发,正披着头发,用毛巾绞干头发。
“在房间。”
她懒得出去,在屋里回应外面的人。
几人双手不空,都拎着东西走了进来。昭君买的东西最多,粮食,油盐酱醋,大小二十个碗。
胡薇薇与蒋欣怡还给昭君买回来一个旧的洗脸架,以及一个旧的洗澡盆,还有一些零碎的物件。
缺的物件,瞬间都置办齐了。
胡薇薇叽叽咋咋,说起县城的一切。
文新则是在给昭君算账,昭君给了他们五十块钱,说好的多退少补。
算来算去,昭君得给他们钱,超了一点。
他们五个人五颗脑袋,一人补充一样物件,都不少。连煤油,煤油灯,都给买了。
还别说别的。
“谢谢,等我盖柴火棚的时候,做好吃的给你们吃。”
昭君补了钱,看着桌子上的东西,挺满意的。
看来要置办俩个米缸,再置办一个水缸才行。
不急,慢慢置办。
“行啊,要等收割麦子以后再盖棚吧?”文新进来之前,就看见屋檐下多了不少码放整齐的树枝。
“嗯,你们这几天不再出去,也每天与我一起去山林里挖野菜。
黄大姐说了,冬天要吃绿色蔬菜,要不然周围白雪茫茫,缺乏维生素,容易得雀盲眼,一到天擦黑,就是个睁眼瞎。麻烦的很。
等到了冬天,猫冬的时候,万一食堂的蔬菜不多,可以来我这里给你们煮点野菜糊糊,或者野菜汤。”
昭君之前也告诉了新来的知青们,让他们自己去挖野菜。猫冬的时间长,最缺的就是粮食与菜。
第50章 知青(03)
“行, 我们几个都去挖野菜, 洗好沥干水晒干以后,就储存在你这里。”
许建国几人立即做出决定, 他们都是东北人, 雀盲眼, 并不陌生。
“好,也要捡柴火。我们今年肯定没有探亲名额。
猫冬几个月的柴火,一定要早早的储存够。要不然,以后冻的是你们自己。”
“嗯, 回到宿舍我们几个找其他的人都说说捡柴火的事,别到时候大家互相推诿。”
有了昭君的提示, 几人都知道休息的时候该做什么。
送走几人,昭君又开始忙起来, 烧开水洗洗澡盆, 要用滚烫的水烫三次,泡三次才行。
放置脸盆的三角架也要用开水擦拭干净。
一个人忙忙碌碌。
转眼四天过去了。
新知青在老知青的带领下, 来到四连的晒场,等待着连长讲话。
吴连长长话短说,简单的介绍自己, 然后让指导员介绍几位排长,男知青排的排长是一位老兵贺峰,年约三十五六。
讲话完毕, 连长吴振威再次走上前说道, “每年的八月, 九月之间都会有接连五天至十天的雨季。
差不多次次都是大雨暴风雨。每次收割麦子时,都会浪费一些粮食。
今年我和指导员商量,提前收割麦子。
从已经熟透的麦子开始收割,虽然不敢时间,但也不能慢腾腾的磨洋工知道不?”
“知道。”晒场里几百人齐天吼。
收割机,还有其余的人都手拿着镰刀,男女知青排长都领好手套,发给知青们。
“记住,都戴着。你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做农活,只要一天就会在手掌中磨出血泡。
戴着手套,还能稍稍好一些。”
大热的天,开始有很多人都不愿意戴手套 。听连长说了以后,就是嫌热此时也拿着手套,不说话。
朱丽,马艳萍拿着手套,第一时间就戴在手上。
太阳已经升起,红彤彤的大太阳,照耀在每个人的身上,脸上。
队伍出发,新知青们还不知道丰收时也是他们辛苦的开始,一个个的摩拳擦掌,想着大干一番。
走在队伍最后面的马艳萍烦躁的想死,还没有下地,她就觉得累。很不舒服,太阳照在脸上,难受的要死。
心中郁闷:被太阳连着晒几天,估计脸都会晒黑,和乡下人一样,又黑又瘦。
“艳萍,咱们走快点,再慢就掉队了。”朱丽不怕晒,还蛮向往,觉得自己真能建设农村。
“丽丽,急什么,走慢点。”马艳萍忙伸手拉住朱丽。
不能一个人走在队伍的最后面。
老兵们给新知青示范怎么割麦子,有些什么要点,怎么避免割到自己的手,腿。
半个小时以后,新手上路,开始歪歪扭扭的收割。
昭君会做,跟着学了会儿,就割的有模有样。教她的老兵,站着对周围的老战友炫耀道,“瞅瞅,我教的徒弟,教的多好。才学了会儿,就掌握了要领。”
“呸,哪是你教的好,是人家小窦聪明,一学就会。哪怕换成一个刚学会的人教她,一样能学的有模有样,与你何干。”
“哼,你就是嫉妒,嫉妒我有个好徒弟。”
一来一回,两人还杠上了,但是他们手中的动作却没有慢半分下来。
割了一个小时,昭君站直身体,伸伸腰。
朝着前方望过去,很绝望,一眼望不到头。
金黄色的麦浪,看着好看。可收割起来,却是个麻烦事。
十天半月都收割不完。
今年运气不错,加上连长决策有方,从七月底开始收割,一直到八月底总算是收割加晾晒全部弄完。
粮食该上交的已经上交,该储存入库的,已经入库。
忙碌完的第三天,老天爷淅淅沥沥的下起雨。
从中雨到大雨,再到暴风雨。
休息,全员休息。除了在新仓库值班的老兵与食堂师傅,都在休息。
累了整整一个月,每个月都掉了十斤肉,甚至更多。
昭君已经瘦成排骨,浑身没有二两肉。
她的家里,胡薇薇,蒋欣怡,还有杨宁娅,张欢,东倒西歪倒在她家炕上。
一个月的时间,还有一些知青没有来得及熟络。天天累的半死,谁有心情关注别人。
张欢,杨宁娅是京都人,抓鱼那天与昭君稍稍有了一些交情。
后来在一个月的收割中,几次她们都在一排,慢慢的就更加熟悉了彼此。
对彼此的感觉都还不错,交往也就多了。
“哎哎哎,你们几个,好好坐着。看看,想什么样子,炕本来就不大,几个人叠罗汉还是咋滴?
我跟你们说,别弄垮我的炕。”
昭君在厨房搭了一个架子,上面晾着衣服,开着门,让外面的风吹进来。
忙完,进屋,看见的就是几个歪着躺的几人。
“君君,我们刚才说,等猫冬的时候,我们做点什么好?”
“呵呵,你们是不是想的太远了点。
别说猫冬了,说说小雨季过去了,咱还要收割黄豆呢。好好养足精神,等待下一个收割季的到来吧?”
是,九月上旬开始收割黄豆,收割完黄豆,还要收玉米。
一茬接一茬的事,哪有时间想猫冬的事情。
“哎哟,君君,别打击我们。真的,不要想那事,不说做,想想都觉得累。”
胡薇薇想到还有两茬,浑身没劲。翻个身,两只脚还抬起从高处放下捶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