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圈巨星》TXT全集下载_47(1 / 2)
上一秒,官方发布了一条声明。
下一秒就直接被口水给淹没。
接下来的时间,这两部电影的官方根本连话都不敢再说一句,生怕引起公愤。
陈骁是看的胆战心惊。
不过还好,有这两部电影顶锅,《石头》虽然是发起者,但是并没有几个人骂的,毕竟这部电影的评分是在那里放着的,口碑也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陈骁还是觉得不能大意,说不定什么时候祸水就引到了他的身上。
想要从票补这件事情中脱身出去是不可能了,这个时候,他一定不能装死,必须得说点什么来表达自己的立场。
于是陈骁编辑了一条微博发出去:“电影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又是纯粹的,正如一些经典的电影,这样的电影是值得我们走入影院来仔细体味的,而国内电影现在也正是应该沉下心来,好好做电影,用心做出让人喜欢的电影。”
至于票补两个字?
陈骁闭口不谈。
很快这条微博就获得了大量的点赞。
“说的对,电影就应该是纯粹的,但是现在市场上却总是烂片横行,硬生生的把电影文化变成了偶像文化,电影市场也变成了资本圈钱的地方。”
“基本上每个导演都拍过烂片,有些是拍摄的问题,例如节奏过快,但是当局者迷,所以并没有看出来问题,不过某些专拍烂片的导演实在是让人看不过去,一连拍了五部烂片,为什么还没有滚出电影圈?”
“我倒是觉得是市场决定了需求,人们喜欢偶像,于是就出现了这么多青春偶像电影,为什么没有几个偶像明星去参演文艺片,这是因为文艺片只是小众电影,对自身的话题并没有太大的效果,所以这些偶像明星不会去参演文艺电影。”
“如果要拍好片的话,我觉得还是得看文艺电影,基本上现在市场上就没有口碑差的文艺片,只不过就是票房太不理想了,所以拍的人也少,让我们这种喜欢看文艺片的人等的好不辛苦。”
“文艺片的春天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到来,没看到电影协会现在一直在搞文化杯的征稿嘛,就是为了扶持文艺片,为什么这样做?还不是因为剧本少吗,其他类型的电影根本就不用这么搞,全靠市场自行繁衍。”
陈骁在屏幕上窥屏,也亏得这些人都凌晨四五点了还不睡觉,一个个的还在刷着微博。
不过网友们说的文化杯倒是引起了他的注意。
陈骁最近还真的没有想过要拍文艺片,他现在拍的都是商业片,主要是用来赚钱的。
文艺片赚不到钱,自然不在他的投资范围。
但是如果自己不拍的话,倒是可以把剧本拿出来给别人拍。
他打开了华夏电影协会的网站,找了找,果然找到了征集活动。
第193章 写剧本
这次的文化杯发起人是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电影家协会。
开头便写到:‘为进一步推动电影剧本的创作,繁荣和丰富艺术类电影事业和电影产业,电影家协会决定举办文化杯电影剧本评选活动。’
‘剧本作品要反应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体现祖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鲜活的百姓生活……’
很明显,这种文艺片不是青春文艺片,而是反应生活的文艺。
当然其中也包括了反应祖国文化的剧本。
征集对象:‘面向全国及海外华人编剧征稿,鼓励广大青年编剧积极参与,亦欢迎制片机构组参评。’
这就是一条龙了,编剧写好稿纸发过去,电影家协会作为评委来评奖,而制片机构也可以直接过来剧本库选剧本来拍摄。
参评的优秀剧本,电影家协会也将会大力推荐给电影制作单位和制片人,及文联举办的“优秀剧本展示推介交易会”。
而获奖作品作者将获得电影家协会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创作补助。
其中优秀编剧也将作为骨干创作人员列入电影家协会编剧人才库,并参与协会举办的观摩、培训、采风等活动。
毫无疑问,这种活动也是一种给新人一种机会的活动。
有时候新人就算是写出一个剧本,也很难找到投资人和导演,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出头。
而通过参加这种活动,得到奖励,加上这些名誉,也会有一定出头的机会。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丰富文艺电影的市场。
这不得不说也是文艺市场的一种悲哀。
现在内地电影不断的发力,一部部电影创造着奇迹,按照一定的逻辑推理,人们的欣赏口味应该与票房同步提高,人们的观影需求应该更加多元化,观众的心态也应该更为成熟,严肃的创作会被更多识货的观众所追捧。
而且,也有人说过,一部优秀的文艺片也会是一部优秀的商业片。
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又有几部优秀的文艺片能够成为优秀的商业片,成功的文艺片大多都是有很大的商业元素的。
文艺片作为一种严肃的艺术,注重思想与艺术的内涵,这是电影产业重要的一派,但是因为节奏缓慢,又常常致力于探讨人性等深刻晦涩的主题,使得文艺片一直都是小众的电影。
人们看电影往往都是为了娱乐而已。
这个时候,大部分人还是愿意到影院观看一些轻松的电影,又或者是享受视觉的盛宴,但是文艺片往往是晦涩难懂的,所以往往会被排除在选择之外。
看不懂,谁去看?
看的没意思,谁去看?
在市场之中,文艺片就像是一株瘦弱的小草,在市场边缘无人理睬,自生自灭。
或许等到时间的流逝,这些小草慢慢的会成长为巨树,变成经典,但是这是需要时间来灌溉的。
如果想要在电影票房之上争得一席之地,还是十分困难的。
陈骁接着往下看。
接着就是版权方面的要求了,参选作品必须有版权,而且不能涉及抄袭。剽窃。
一经发现,评委会将无条件的取消入选资格,评选结果无效。
这个倒是没有问题,陈骁虽然是抄袭的,但是评委会应该是发现不了的。
如果能发现,就算他厉害。
至于评选奖励。
一等奖是一名,给予创作补助人民币三万元,这是税前的,还要交税。
二等奖两名,每部奖励一万五千元。
三等奖六名,每部奖励五千元。
而且前几名都有荣誉证书颁发。
几万元的奖励,陈骁自然是不在意的,只要电影能够拍出来就好。
打开文档,陈骁开始写电影剧本。
夜深人静,正是写东西的最好时间。
第一个要写的剧本名字叫做《hello,树先生》。
这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电影题材。
这个故事讲得是一个叫树的人,树是村子里的修车工人,每天除了干活就是在村子里闲逛,所有人都认识他,见面了也会给他热情的打招呼,但是没有人把他当做朋友,只是把他当做笑话。
而树也因为曾经亲眼看到了自己父亲将他哥哥失手打死,所以受到了刺激,经常会精神恍惚,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个精神有问题的人。
这种人在以前的农村还是很常见的,哪个村子里还没个精神病。
而在影片的最后,树的精神完全崩溃,彻底的疯掉。
这部电影是十分致郁的,而且贴近生活,能让人看的汗毛直立。
这是一部十分纯粹的文艺片,在前世虽然名气也算很大,但是更多的是因为王保强这个有名气的人镇场子,所以经常被人翻出来。
如果没有王保强,这部电影可能基本上不为人知。
而王保强饰演的其他角色基本上都是本色出演,不太考验演技,但是在《hello,树先生》之中,真的是将演技给演出来了。
所以经常被人拿出来做对比。
这也是这部电影经常被翻出来的原因。
至于这部电影的票房,只有221万,片方分账只有可怜的81万,恐怕连演员的片酬都不够。
而且这部电影是在上映的前四天有着百分之四以上的拍片占比,前四天的票房就达到了将近两百万。
现在再看看总票房,这说明什么?
有这么多的排片但是没有人看啊,可能一个人去看电影,到了电影院却发现被自己给包间了。
而且可能是得益于宣传,前四天卖出了两百万的票房,之后就再也卖不动了,每天都是一万、七千的在增长。
而《hello,树先生》的口碑却与之相反,十分不错。
谁说的好的文艺片就是好的商业片?
闹得吧,这是要看题材,看剧本的。
陈骁会拍这种电影吗?
不会,谁爱拍谁拍,谁爱投资谁投资。
不过他不拍,有的是人愿意拍。
有些人拍电影,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荣誉,为了奖杯。
而文艺片就是用来拿奖的。
花了两个多小时,将电影的剧本打在电脑上,这才伸了伸懒腰,我这可怜的手残啊。
喝了一口水,发现茶水已经凉了,只能再去热点水,然后开始写另一个剧本。
第194章 盖写字楼?
写了一部农村的文艺题材,接下来陈骁准备写一部传统文化题材的剧本。
名为《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是一部小农时代的电影,它追忆的不仅是文化与技艺,更是孕育这种文化和技艺的农耕文明和纲常伦理。
年幼的游天鸣被父亲逼着学习唢呐,拜著名唢呐匠焦三爷为师。辛勤学艺终于得到师父真传,学会了百鸟朝凤并继承了衣钵。然而时过境迁,受人敬重的唢呐已逐渐无人问津。
婚丧嫁娶,人们请的不再是唢呐队,而是洋乐队。
追忆和讴歌传统文化是积极而美好的,但是传统文化往往伴随着迂腐而陈旧的封建法则。
如何取舍这两者的关系?
这是那个时代的抉择。
陈骁还记得电影中的一句台词:“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千感万谢,可现在,谁他娘的还把咱唢呐匠当回事?”
悲哀的不是还有没有人跪唢呐匠,而是已经没有人看得起唢呐匠。
时代变了,人心也变了,不变的是能够坚持吹唢呐的。
在影片的最后,主角来到大城市,街头有人在吹唢呐,却只是一个要饭的。
这就是新时代与旧时代之间的矛盾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东西慢慢的就会被淘汰掉,也会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野。
或许等到以后,这些东西都只能够在纪录片里才能够看到。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剧本写好之后,将两部电影按照固定的格式建立成两个文档,然后发送到活动方邮箱里。
看了下时间,现在已经早上八点多了。
摸了摸干瘪的肚子,还是决定先去吃饭。
正在这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不用说,这是王跃进看到他的车,知道他回来了。
打开门,果然是王跃进站在门口。
“什么时候回来的?”
“昨天晚上,正准备吃饭去呢,走吧,一起。”
“我吃过了,你嫂子给做得,不过刚好一起出去转转。”
陈骁问道:“来点早餐,哪里有卖胡辣汤的?”
“有倒是有,不过这附近没有,你开车,我给你指路。”
陈骁把钥匙丢给王跃进:“你来开吧,我这一晚上都没有睡觉了,别撞着了。”
王跃进瞅了瞅陈骁的眼睛,双眼皮都变成三眼皮了。
“那行,我来开,几分钟就到了。”
早上正是车流高峰,所以王跃进开的速度并不快,穿过一条条街道,然后开进到了一个商场前面,然后停下车。
陈骁探头:“这里面有卖早餐的?”
“对面。”
陈骁转头,对面一片有些荒芜,倒不是这里没有人流,而是空了好大一片地都没有什么建筑,就像是一个未开发的区域。
而这片区域的边缘,确实是有一家早餐店。
而且几个店面连在一起,装修的很不错,面积比陈骁家里的早餐店大了两三倍。
走进店里,看样子是夫妻两人开的店,一个做着饼,一个收拾着桌子。
“老板,来一份胡辣汤,肉的。”
王跃进补了一句:“两份,再来一笼小笼包。”
“尝尝,味道怎么样?”
等到两份胡辣汤上来,王跃进问道,然后说道:“小笼包你多吃点,我随便吃两个就好了。”
陈骁尝了一口汤,点了点头:“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