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 >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TXT全集下载_57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TXT全集下载_5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魏大爷站在门口没有让人进屋的意思,冷淡地点了点头,“放这儿吧。”

他们家在屋门旁用砖头砌了一间小仓房,正好有一个半人高的小石台伸出来,鲁盼儿便将盘子放在石台上,努力笑了笑,“要是觉得硬的话,也可以煮煮再吃。”

魏大爷一转身进了屋。

鲁盼儿很想把盘子端回来,不管大家怎么想,可自己并不欠任何人的,凭什么对自己摆脸色?

可毕竟送出去的东西,立即拿回来总不好。

几个小年青就另一样了,见了炸挂面好奇地叫了起来,“这是什么呀?”

争着抢着几口吃光了,“真是好吃!

谢谢嫂子!”

他们的笑是真诚的,鲁盼儿明白这些住单身的年青人都没有分房子的资格,在这场风波中自然置身事外,但是,不管怎么样,他们的笑容还是让自己心里舒服多了。

夜里下了一场雨,清早空气格外清冽,鲁盼儿打开屋门,一眼就看到对面屋门前的白瓷盘碎片,还有七零八落的炸挂面。

自己好心被糟蹋了,最喜欢的盘子也碎了一个,鲁盼儿觉得很不值。

“怎么站在这里不动了?”

杨瑾也出来了,顺着鲁盼儿的目光也看到了地上的碎盘子,怔了一下,便走了过去。

鲁盼儿一把拉住他,“算了,他们年纪大了,吵起来不好。

以后别理他们就是。”

“年纪大了也不能不讲道理,不愿意接受我们的好意也没什么,我去问问他们,为什么故意将我们家的盘子打碎了?”

“也不见得是他们故意打碎的,”鲁盼儿看看情形,“他们只是没收起来,夜里野猫野狗吃了东西又把盘子碰到地上。”

“就算是这样,也是过分。”

杨瑾性情平和,可今天却生气了,被鲁盼儿拉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半晌叹着气说:

“也许我坚持要回房子是错误的?”

“有那么几次,我也以为我们是错的。”

鲁盼儿摇摇头,“不过,现在我重新确定了,我们没错!”

“想逼着我们把房子让出去的人,其实不就与欺负田翠翠家的万局长一样吗?

就是看不得别人好。”

“现在国家改革开放了,推行包产到户、允许做生意挣钱,谁也不能随便抢走别人的东西了。

田翠翠不会让别人拨她家的菜,我也不会让别人把我们家的房子分走。”

妻子的比喻再合适不过,杨瑾就笑了,“没想到你平时在家,讲起大道理竟比我们还要透彻。”

“身在家里与社会接触更密切,”鲁盼儿就说:

“过去,我在红旗九队给社员们做衣服,还要担心被万书记和吴队长抓到把柄;现在我光明正大地开裁缝店,什么也不用担心。”

“其实我也一样,过去成分不好,说话办事处处谨慎,看书也小心翼翼,只怕别人发现。

现在,我竟能来到从小梦想的大学来读书,还参加了学校的科研课题,以后我还会继续读研究生……”

“我们以后不理他们就是,”鲁盼儿轻轻笑了,“孩子们都累了,现在还没睡醒呢,我去熬点粥。”

“让他们睡着,我去买油条……”

吃过早饭,住在后院的韩冬过来还盘子,顺手捎了两条腊肉,“我爸爸妈妈昨晚回来得晚,今天一早又去学校了,让我送过来的。”

说起韩冬一家,倒与杨瑾有些相似,他的父母也是燕京大学的老师,而他与杨瑾又同为燕京大学七七级学生,不过因为他是七七年高中应届毕业生,格外年少,腼腆地笑着,倒像个高中生。

鲁盼儿接过盘子和腊肉,心里感慨这才是知礼数的人家,又笑问:

“我们老家那边不做腊肉,倒不知道应该怎么吃?”

“炒菜或者蒸熟都可以,不过我最喜欢吃腊肉焖饭。”

韩冬笑着说:

“把腊肉切成小丁,再加上胡萝卜丁炒一下,放在米饭里一起焖熟,又省事又好吃。”

杨瑾原与韩冬曾在学校见过,昨晚见面后才知住在一个院子里。

既是同学,自然亲切,便笑着说:

“没想到你竟会做饭?”

“我爸爸妈妈工作忙,我很小就会做饭了,而且还会做好多菜呢!”

韩冬就说:

“不过嫂子做的炸挂面可真了不起——我们也时常吃挂面,却从没想到这样的办法!”

“其实炸挂面并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他。”

鲁盼儿便笑着指向杨瑾。

“真的吗?”

韩冬瞪大眼睛,“没想到你竟然是厨艺高手呀!”

“什么厨艺高手,其实是这么一回事儿,”杨瑾笑着说:

“插队的时候,过年了知青点儿只剩下我一个人,想吃麻花又不会做,就把挂面扔到油里炸,一根根的很脆也很香,就是硬了点儿……

后来她见了,先把挂面煮软放凉再炸,家里人都觉得特别好吃。”

他又指回了鲁盼儿。

“噢,原来如此,”韩冬恍然大悟,“我说挂面怎么能卷起来呢。”

鲁盼儿见韩冬颇有跃跃欲试的模样,便又告诉他,“煮挂面的时间不要太长,面条太软就做不成形了;炸好挂面要立即撒上糖和芝麻……”

“我知道了,晚上就试试。”

韩冬笑着转身,“我先回家了——咦,朱光潜的《歌德谈话录》”他停住脚步,目光牢牢地盯在一本书上丰美正要将书送到东屋,就被韩冬迎面拦住,便笑着点头,“不错,正是朱光潜翻译的《歌德谈话录》”“能借我读读吗?”

韩冬这时抬起头看到丰美,方觉得自己唐突,“我是说,如果可以的话,我想……”

丰美看他的样子觉得好笑,便把书递给杨瑾,“这是我姐夫的藏书,我也是向他借的。”

韩冬又转向杨瑾,“我早想买这本书了,可是一直买不到……”

杨瑾就笑了,“你拿去看吧。”

韩冬拿了书,“谢谢!”

抱着高兴地出了门。

第176章 肝阳上亢

因为搬家, 鲁盼儿暂时停下收缝纫活儿, 又将先前接下的几件衣服抓紧做好送回剪刀胡同那边。

小郭并没在家, 鲁盼儿手里虽然还有钥匙,也不好进去。

正是夏日,天气和暖, 她就在院子里坐着,等着顾客们来取衣服。

约定的时间过了, 最后还剩下一件没来取——是王玉竹的, 她便直接去了磁器口家具店。

不想, 家具店大门紧关,鲁盼儿算是熟客,便绕到后门——这里先前都是做生意的人家, 前面是店, 后面又都有一个大院子,堆满旧家具的那户就是王家。

王玉竹正在院子里用一个小煤炉子熬汤药,烟气与苦森森的药气混在一起, 熏得她侧了头咳嗽。

鲁盼儿急忙过去问:

“是谁病了?”

玉竹抬起头, 苦笑一声,“我爷爷——也不是什么大事儿, 生了气肝阳上亢,抓了几副中药吃着呢。”

“什么事儿生气了?”

王爷爷一向笑眯眯的好脾气, 怎么能气到生病吃药了呢。

“我哥不想再学木匠活儿了……”

王爷爷一心想把重新祖传的家具店发扬光大, 就连匾都十分重视, 眼下孙子却不肯学手艺, 自然要生气的。

而且鲁盼儿又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玉楠是不是听了小郭的话才改主意的?”

“嗯,”玉竹点了点头,“从认识小郭之后,他就天天往那边儿跑,说是要改行做古董生意,爷爷将他关在家里,结果他半夜跳窗户跑了。”

“都是因为我们搬家,他们才认识的……”

鲁盼儿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

“跟你们没关系,他又不是三岁的小孩儿,想走谁也拦不住,”王爷爷从屋子里走出来,“牛不喝水强按头,原是我想岔了。

玉楠就不是做木匠活儿的材料,教他几年了,现在也打不好一把椅子,眼皮子又浅,又爱钱,还吃不得苦,跑就跑了吧。”

鲁盼儿便说起小郭,“我爱人与他认识好几年了,他先前在襄平县书店工作,时不时收些古董倒卖,如今做得越来越大,索性辞了职。

他租了我家的房子,王爷爷时不时过去看看,也许就能见到玉楠了。”

“我想把老店重新开起来,还不是为了这两个小的?

如今我年纪大做不动了,他既然不肯做,我就把家具店收了,”王爷爷摇摇头,“铺子租出去,我和玉竹收租子还省心省力了呢!”

这两年磁器口街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热闹繁华,王家的房子正在整条大街最中心的地段儿,鲁盼儿就笑着说:

“这么好的位置,租出去价儿还不能低了呢!

您老就在家里享福也不错。”

玉竹却又担心,“房子租出去,那我们住哪里呀?”

“在院子里盖几间房,我们搬到后院住,还清静呢。”

王爷爷已经有了打算,“东边盖两间,西边盖两间,北边再盖一间半,五间半房儿,我们爷俩儿用三间半,西边的两间也租出去……”

大家说话,一时就没顾上正熬的药,就听“嗞嗞——”声,药扑了出来。

玉竹赶紧拿毛巾垫着将砂锅端下,又将药倒在碗里,却只半碗,“洒太多了,我再熬一副吧。”

“别熬了——就这半碗我也不喝!”

“怎么能不喝,有病就得吃药!”

玉竹还要说什么,王爷爷接过药碗,顺手把药倒在地上,“想开了,病也就好了,还吃什么药!”

“哎呀,怎么倒了!”

玉竹气得跺脚,“您就是怕苦,才不肯好好吃药!”

“谁怕药苦了?”

王爷爷才不承认,“我病好了,当然就不吃了!”

看着这爷孙俩儿斗嘴,鲁盼儿笑了,“不吃就不吃吧,王爷爷遇事儿想得开,一定能活九十九!”

“哎哟喂,借您吉言了!”

王爷爷又笑着对孙女说:

“你看,小鲁都支持我不吃药了呢。”

玉竹没法子,“算了,我管不了您。”

鲁盼儿把衣服交了,闲聊了一会儿又邀爷孙二人有空儿过去玩儿才回了家。

梓恒和梓嫣正在客厅里摆积木,见妈妈回来了就扑上来,鲁盼儿便抱起梓嫣,又牵着梓恒进了书房——杨瑾带着弟弟妹妹整理家里的书。

不想韩冬在一堆书中站起来招呼,“嫂子回来了。”

鲁盼儿便笑了,“居然麻烦你来帮忙干活儿。”

“我最喜欢看书整理书籍了,”韩冬明朗地笑着说:

“你们家的书可真多!

而且还有许多都是特别珍贵的古书!”

家里的书有杨瑾买的,更多的是落实政策发还的,“喜欢看就常过来,我们家人也都喜欢读书。”

鲁盼儿说着,便去厨房做了午饭,招呼韩冬,“一起吃吧。”

“原来到中午了,”韩冬看看手表,“我回家了,一会儿再过来。”

杨瑾便拉住他,“一起吃吧。”

鲁盼儿也笑,“你回家还要自己做饭,随便吃点儿,都是家常菜。”

原来韩冬家里只有他一个孩子,父母中午不回来,他要自己做饭吃。

“别客气了。”

跃进拍拍他的肩膀,“来,洗手一起吃饭。”

吃过饭,鲁盼儿哄着梓恒和梓嫣睡了,就见杨瑾和韩冬几个还在书房,便笑着提醒,“大热天的,你们怎么不休息一会儿?”

大家都摇头,“整理图书又不累,而且还很有意思。”

“那你们忙吧,我去附近看看,给梓恒找个幼儿园。”

搬家后离变压器厂幼儿园远了,鲁盼儿就给儿子办了退园手续。

“从院子后门穿出去的后街上有一个幼儿园。”

韩冬就告诉她。

“那好,我到后街看看。”

鲁盼儿过去果然找到一家幼儿园,是街道办的,规模虽然比变压器厂的小,只有三个班,收三到六岁的孩子,托费却比变压器厂的贵,每个月要九元,但鲁盼儿见园长和老师们都很和善,园里也干净整洁,便也觉得还不错了。

毕竟从家里穿后门出来,几分钟就能到,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也不怕。

商量好入托时间,交了托费,鲁盼儿又去商店买了菜,再回来没进门便听屋里面传出清脆的笑声,“原来你连花生长在地下都不知道呀!”

正是丰美。

“我一直以为花生长在树上呢,”韩冬不好意思地笑了,“其实我也下过乡,只不过才到农村没几天,父母便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急忙把接我回来复习,所以才缺乏常识的。”

杨瑾就说妹妹,“你别笑韩冬,虽然你和丰收在农村长大,可从没真正下田插秧、割稻,倒是你们姐姐和哥哥深知稼穑艰难。”

“我高中毕业不久就参军了,也没做过太多农活儿,”跃进便说:

“还是姐姐和姐夫最辛苦。”

“细算起来,在我们家里,农活儿干得最多的是竟然是你姐夫,”鲁盼儿笑着进来,“虽然他是北京人。”

大家一想,果然如此,韩冬就问:

“插队的日子一定很艰难吧?”

“艰难自然是艰难的,特别是最开始的时候,十分难熬,”杨瑾回忆起过去,“可是现在回头一想,竟然不全是艰难,也有很开心的经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