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 >大明春色 > 《大明春色》TXT全集下载_277

《大明春色》TXT全集下载_27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夫妇二人在静谧的凌晨谈了一阵,郭薇恍然道:“对了,我想起昨天大长公主(宝庆)提到的鞑靼人,圣上若想知道内情,还不如问驸马何魁四。过两天宫中赐宴,邀请了在京的皇亲国戚,何魁四是驸马,必定会来的。”

据说那何魁四不务正业,整天闲逛、喜好弹唱。但毕竟是宁远侯的儿子,让他说一件事情、应该总能说清楚。

朱高煦马上转头回应道:“薇儿所言极是。”

说到现在,朱高煦的睡意已是全消……

数日之后,皇室宴请在京的宗室、亲眷,驸马何魁四果然也来了。女眷们宴饮的地方在大善殿,由皇后及妃子们主持。男丁们则在兴庆宫,朱高煦到场赐宴。

兴庆宫的正殿南面,有一条红墙夹道。夹道两边,各有一座庭院。午宴的正式礼乐之后,皇亲国戚们用膳喝酒赏舞,其间便可以离席活动了,也被允许在那两座庭院里醒酒休息。

朱高煦便在西边的庭院里,找了一间廊屋,叫宦官把何魁四叫来。

论亲戚,朱高煦得称何魁四姑父。不过非宗室本族的人,面对皇帝时,主要是君臣、亲戚关系是其次。何魁四进来便叩拜,行君臣大礼。

以前朱高煦从未近距离瞧过何魁四,今日观之,果然长得白净英俊。想那何福南征北战、也是个粗汉子,生的儿子却完全成了纨绔子弟的相貌。不过也难怪宝庆公主特别喜欢何魁四,连他不务正业也不嫌弃。宝庆公主才十多岁,最喜欢英俊的男子很正常。

朱高煦先是问了几句何魁四的家事,然后才说到正题,问起给何福送礼的鞑靼人是哪来的。

何魁四忙道:“臣回圣上话,此事说来话长。武德初圣上亲征鞑靼(东蒙古),鞑靼军接连大败逃遁。蒙古大汗本雅里失汗向西遁去,遇到了瓦刺人(西蒙古),便向瓦刺诸部首领卓罗斯马哈木求救。

本雅里失汗以为,马哈木会听其号令。乃因本雅里失汗是全蒙古大汗、包括瓦刺人。又因本雅里失汗能被推举为大汗,是因鞑靼的阿鲁台刺杀了前任大汗鬼力赤;而鬼力赤一向与瓦刺人势不两立。于是本雅里失汗以为,瓦刺人对他有好感。

不料瓦刺人先是假意恭顺,把本雅里失汗的部落带到了西边、远离鞑靼诸部后,马哈木忽然翻脸,把本雅里失汗杀死了。本雅里失汗余众,多被屠戮,只有少数人走投,逃亡到了哈密卫(哈密国)。

哈密卫忠顺王孛儿只斤·脱脱,与本雅力士同为成吉思汗的后人。且前任忠顺王安可帖木儿,乃被瓦刺人毒杀,并被霸占了妻子。忠顺王与瓦刺人有深仇,因此收留了本雅里失汗幸存的家眷和部众。”

朱高煦听得频频点头。那些蒙古部落早就分裂了,其中的关系非常之复杂,就连有些大臣也说不清楚。

可是这个白净的后生何魁四,却是侃侃而谈,连复杂的名字都能说得一清二楚。这不禁让朱高煦有点刮目相看。朱高煦再次验证,有时候传闻中的人、与亲自了解后的样子,可能会有出入。

何魁四道:“家父并未在书信中提及此事,臣是听闻回来的奴仆所言。鞑靼人遣人结交家父,究竟所为何事,臣暂且不知。臣或可猜想,鞑靼人是想从大明国内借道,以避开瓦刺部落、返回东边么?”

朱高煦沉吟片刻,说道:“朕也有个大胆的猜测。瓦刺人攻击哈密国甚急,或是就是逃脱里的鞑靼人里、有某个对瓦刺人很重要的人物。”

何魁四附和道:“圣上所言极是。瓦刺人同时与哈密、东察合汗国结怨;而哈密卫又与东察合汗国不和。以前瓦刺人为了牵制东察合汗国,很少对哈密国大举进击,此次有些反常。”

他琢磨了一会儿,又拱手道:“会不会本雅里失汗有儿子,落到忠顺王手里了?那瓦刺首领马哈木、杀死了本雅力士哈之后,又自己拥护了一个全蒙古大汗,叫答巴里。但是除了马哈木的亲信,几乎无人认可这个答巴里;如果本雅里失汗有后人逃脱,恐怕马哈木便不可能再掌握全蒙古大汗了。”

朱高煦微微,不得不认为何魁四说得有点道理。他忽然觉得,何魁四似乎是个人才,不为大明皇朝效力、简直是浪费。

“你想不想做个有点实权的官?”朱高煦问道。

何魁四忙道:“臣资历轻浅,无甚经验,不过只会夸夸其谈。就怕坏了家父的名声,更怕耽误圣上的大事。”

朱高煦听出来他不太情愿,便暂且没有勉强,换了一口话道:“你要好生对待大长公主,她可曾是朕父皇母后的掌上明珠。”

何魁四道:“臣不敢说让大长公主风光无限、名扬天下,但让她每天有笑容、平实简单,自问是能做到的。”

“甚好。”朱高煦赞许道,“她的身份,本就不需要再风光无限。”

朱高煦说完便站了起来,从何魁四身边走过,“朕会记得驸马今日的言论。”

何魁四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臣恭送圣上。”

第八百九十六章 好茶与马血

上元节刚过,因为一场春雨,又让气温有点返寒。

不过世人的活动、仍旧像日月旋转一样准确,年节一过人们马上就开始了一年的忙碌。在朝廷里,所有官府已开印办公,官吏门都回到了衙署。

朱高煦冒雨参加了早朝,他是无所谓的,反正有伞盖。倒是那些大臣,大多人的长袍下摆与靴子都打湿了。

离开奉天门,朱高煦便去了离这边较近的柔仪殿。他立刻召见齐泰、茹瑺、侯海,只说要商议军务……其实他是想今年安排一次带兵出巡,离开已经呆了几年的京师、出去走走。这种大事当然要先与朝臣商议。

虽然召了几个人,但朱高煦最想见的人是齐泰。此人在老臣们面前说话管用,又比较愿意听从于朱高煦,正是最好的斡旋人选。

估摸着等人们过来,还得一阵子。朱高煦在桌案后面看了一会儿奏章,便站了起来,在正殿门口走了一圈。

外面的雨淅淅沥沥,下得不大,但在琉璃瓦上聚集之后、也形成了积水,正沿着檐瓦流淌成一排。

就在这时,庭院院门外走进来了两个打伞的人。朱高煦没看到脸,但很快就认出其中一个是宦官曹福。朱高煦几乎每天都在皇宫里,对这些亲近的太监太熟悉了,看走路的姿势就能辨认出来。

等他们走过来了,拿开了伞,便见前面的宦官果然是曹福。曹福立刻上前躬身行礼。

朱高煦看了一眼后面那个妇人,他不认识,不过他忍不住多看了一眼。

初瞧之下,他就立刻产生了某种隐隐的欲念,再看时,又竟然发现她算不上漂亮。五官很普通,浅黄色的皮肤、与姚姬她们那种白皙细腻如玉般的样子完全没得比。宫妇的年纪看起来也不太小了,不过她有一种特别的气质,朱高煦也说不上来是怎么回事。

只见她头发乌黑插着木簪,没有任何首饰,身上一身胡麻浅灰衣裙风格古朴、也是朴素到了极点。或许正因这种朴素,才让她风韵犹存的姿色反衬得很明显。

朱高煦瞧了她两次,又不禁抬头看着屋檐下流淌的清澈积水,忽然觉得此妇与此景十分相配。

“她叫小荷,奴婢在九五飞龙殿找到她的。”曹福道。当然小荷的年龄一点也不小,可能只是进宫取名的时候年纪小罢。

“奴婢叩见圣上。”宫妇小荷即刻要下跪。

朱高煦不慌不忙地伸手,准确地稳稳托住了她的手,他扬了一下下颔,看着地上道:“飘了雨过来,地上潮,免了。”

小荷怔了一下,又急忙将头微微一侧,垂首看着朱高煦胸膛上的团龙图案,屈膝道:“奴婢谢圣上恩。”

一旁的曹福见状,脸上露出了十分高兴的模样。

曹福的话也稍微多了起来,“小荷洪武年间就进宫了,后来被打发到了九五飞龙殿,在那边打扫宫室。奴婢昨日在柔仪殿看到、尚膳监送了一些广东布政使司的潮州贡茶进来,便想找个潮州籍贯的宫女过来,也好应景儿。问了一番没找到,下午才听说九五飞龙殿有个潮州来的人,便是小荷。”

“嗯……”朱高煦随口发出一个习惯性的、毫无意义的声音。虽然曹福挖空心思在让朱高煦过得舒坦,但朱高煦对这些细枝末节的事确实不怎么挑剔,也便兴致寥寥。

然而这个小荷必定是相当高兴的。九五飞龙殿那边,很早以前太祖爱住,近些年已没了人气,太祖和太宗的灵柩都曾停在那里。

朱高煦看了一眼院门那边还没动静,便转身走进正殿,转头对小荷道:“那你去泡茶罢。”

在正殿的西北角书架旁边,有一张茶几和几把椅子,还有只红泥烧的炉子。朱高煦也坐了过去,等着喝了一盏茶提神,一会儿好见大臣。

朱高煦正寻思着别的事,不经意间又注意到了小荷。只见她取茶时姿势温柔而流畅,动作十分娴熟,甚是好看。

小荷把茶叶放进盖碗,缓缓地摇了稍许,然后拿起杯盖轻轻闻了一下。

她也留意到了朱高煦注视的目光,抬眼瞧了他一眼,立刻垂目回避了。她脸上微妙讨好的微笑一闪而过,很快恢复了恬静。

朱高煦问道:“甚么茶,闻出来了吗?”

小荷柔声道:“回圣上话,潮州单丛大乌叶,用炭烤过,去了些凉性,温顺了不少。”

朱高煦笑了一声道:“不错,你好像是个行家。”

小荷又道:“潮州百姓都爱饮茶。”

朱高煦的笑容也转瞬而逝,接着便随口叹了一声:“困在这广厦之间,只看你捣鼓这几只杯盘罢了。”

小荷估计没听懂这句话,便望着朱高煦笑了一下,以示回应失礼。这宫女在皇宫里多年,好像已经锻炼出来一些本事。

这时殿外传来了大臣们拜见的声音,曹福看了一眼朱高煦得到示意,便传话让人们进来。

大臣们没看见朱高煦在桌案旁边,很快转头向西北角这边瞧来,然而往这里走。

朱高煦道:“免跪,过来坐罢。”

几个人拱手道:“臣谢圣上赐坐。”

朱高煦的目光从他们脸上扫了一遍,发现除了自己召见的三个人,还有一个青袍文官。朱高煦认出他来,乃武德年间才点的己丑科进士,名叫张顺。

己丑科点了好几十个进士,好些人朱高煦也不熟,但记得这个张顺、是广东布政使司来的进士;因为朱高煦曾派张顺去过安南国、经历过安南与占城之间的战争。

齐泰道:“司礼监的孟公公,刑部刘提举等人,都去南方了,朝中只剩张知事亲自去过占城国。臣便自作主张,叫上了张知事,一起来面圣。”

兵部尚书齐泰误以为,今天朱高煦是想谈南边的战事。

朱高煦暂且也不明说,顺着齐泰的话题,用玩笑的口气说道:“正好,今日咱们喝得是广东茶。张知事可以评一下,地方官员进的是不是好茶。”

张顺忙躬身道:“臣为天子门生之前,出身贫寒,从未喝过好茶,不敢妄议。但只要能入圣人之口,必是当地善品。”

朱高煦指着齐泰笑道:“当年咱们吃马肉喝马血的时候,那些马必定也是善品之马。”

大伙儿立刻陪笑了一阵。

“坐罢。”朱高煦指着椅子道。

宫妇小荷把茶已经巡好了,便双手端起小杯,先从朱高煦开始分茶。齐泰和茹瑺都很随意,最后到张顺时,张顺还客气地对宫女道了一声谢,让小荷急忙鞠躬回敬。

朱高煦不禁瞧了张顺一眼。在谈公事时,这个进士很固执迂腐,但平素倒看起来没有那种倔强劲,似乎很温和好说话的人。此人确实有点奇怪。

朱高煦拿起了一卷地图,展开了瞧了一会儿,便开始为自己的打算找理由,“最近两年,瓦刺人活动频繁,咱们绝不能忽视北方防务。兵部部署的四条专供九边的水陆交通,运作究竟怎么样了,朕也只能看纸面上别人写的。”

他稍作停顿,便痛快地说道:“今年朕欲北上巡狩,看看诸地实情,并震慑蒙古各部、提醒他们不能轻举妄动。也好让京营一些将士出去走一圈,省得老呆在京师变得不堪战了。”

话音刚落,茹部堂果然马上劝说道:“圣上九五之尊,定要慎重出行。如今国家稍定,圣上坐镇中枢,方能稳定大局,使大明长治久安。”

齐泰也附和道:“九边有忠臣大将为圣上分劳,各地巡视也可派钦差御史。何况圣上大举出巡,必要耗费钱粮,夏部堂要是听说了,必定也有话说的。”

不过齐泰的口气缓和了不少。正因为他能为旧臣们的主张着想,所以他才能在各处、都说得上话。

朱高煦听到这里,立刻换了一个角度,说道:“皇弟高燧搬到彰德府之后,娶妻成婚,朕也没有去参加。今年若能北上,也好去彰德府看看高燧。”

听起来君臣之间都是和颜悦色地讲道理,但朱高煦这句话有另一层意思。提到高燧,必定就是指藩王的事。

而在防范和安排藩王的问题上,皇帝和京官们的立场是一致的。大臣们对各藩王分走一部分利益很不满意,更别说万一又发生甚么不好的大事、谁想看到京师官场重新血洗一遍?

求同存异的道理,朱高煦是懂的。果然几个官员的态度松了不少,只是没有马上赞成。朱高煦也不着急,今日便暂且搁下了此事。

于是君臣数人又谈起了南边的战事。

朱高煦忽然说道:“南方的凉季是不是快结束了,天气要炎热起来?”

张顺官小言微,但谈到这个话题,他开口是很恰当的,“圣上所言极是,正月之后,南海诸国便会进入热季。大明官军将士可能不太适应,凉季会好得多。”

朱高煦不禁转头看大殿外面的檐水,只觉京师的天气仍旧寒意阵阵。但官军所在的南边前线,竟然很快就会变得炎热了。

朝廷此时对南方前线的决策,已是鞭长莫及,在座的几个人也没再多谈。三巡茶之后,议事也随之结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