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TXT全集下载_252(1 / 2)
盛庸在奏章里写了中军定下的议和条件。后面又用了很多文字,叙述了博多湾战役的过程,并且为平安、姚芳、柳升等一干人等请功。
“嘿嘿……”朱高煦高兴地失态笑出声来,手掌也在额头上摩挲,无意识地做了些不太稳重的琐碎动作。
等他稍微回过神来时,发现侍立在附近的宦官宫女、都在偷看他。不过在宫廷内侍们面前,他无须过于注重仪表,宦官宫女们更希望看到皇帝心情好。
这个盛庸,与张辅等大将一样,并不是纯粹的武夫,这些人多年阅历帝国高层,是有政治见识的人。然而朱高煦不得不承认,盛庸这马屁正能拍到痒处,让人十分受用。
当然朱高煦如此高兴,主要不是因为吹捧。他掐指一算时间,就能完全明白,盛庸平安等人相当厉害。明军几乎是刚到日本国、立刻就把日军主力荡平了;战役前后时间,绝对不超过十天。
朱高煦自认即便御驾亲征,也极可能不如盛庸等干得更好,除非有很大的运气因素。关键是盛庸这等人并不会胡干,还能恰如其分地理解朱高煦的意图,自然让朱高煦十分顺心。
就在这时,妙锦来到了柔仪殿。她上前行礼罢,便马上问道:“圣上遇到了甚么喜事?”
朱高煦伸手在脸上一摸,觉得自己刚才没笑。他接着顺手将奏章递了过去:“盛庸等首战获胜了。”
妙锦稍加犹豫,看了一眼旁边的司礼监太监王贵,便轻轻拉开奏折细看。
朱高煦转头看向王贵:“一会儿拿到内阁去,再问问六科房誊录了没有。若是没有,便誊抄了分传六部。”
王贵躬身道:“奴婢遵旨。”
妙锦看完了奏章,依言拿给了王贵。朱高煦挥手道:“让贵妃服侍朕,你们都下去罢。”
“是。”一众侍从很快退出了柔仪殿。
妙锦对奏章未予置评,却留意到了桌面上的一本厚厚的书。她看了朱高煦一眼,得到默许、便拿起书先看封面,上面写着:源氏物语,紫式部。
翻开书页、妙锦瞧了一会儿,她抬起头问道:“圣上还懂日本文字?”
朱高煦摇头道:“看不懂。里面夹着许多汉字,连猜带蒙,能大概明白部分内容。”
妙锦露出微笑,接着又有点困惑。毕竟朱高煦如果有兴致,可以找人翻译之后,阅读更加容易。
朱高煦指着那本书道:“在这些书问世以前,日本国的书面记录、包括公文史书,只能用汉语文言文。后来日本人通过文学,向本国人普及了日语的书面表达方式。
咱们可以从日本国的建筑、服饰、文字、宗教等诸多方面,感受到华夏文明的痕迹;但是日本文明,实际上已经发展得完全独立了。
相比之下,朝鲜国、安南国也受华夏文明影响,但他们至今没有普及的准确书面文字,正式文书只能用汉语。”
妙锦轻轻点头。
朱高煦便道:“如果将来朝廷欲开疆辟土、扩大国土,从难易程度上看,安南国和朝鲜国,应该更容易被同化。文化这种东西不能吃不能穿,可一个种族要是没有这些,文明便容易丧失自我认同、容易被消灭。
而有了自主文化的地区,咱们除非不计代价除掉所有人口,否则要将成熟文明、忽然纳入统治,麻烦定会层出不穷。”
妙锦道:“圣上看待诸事,着实与众不同。我得再编一本书,名字就叫,大明武德皇帝起居记。”
“挺好,将来可以给继任者读。”朱高煦笑道。
妙锦恍然道:“臣妾还未恭贺圣上。昔日元军征讨日本,未能成功。圣上今日之功,必可彪炳青史。”
“虚名,不过是浮云罢了。”朱高煦淡淡地说道。
他寻思了一会儿,又道:“说到文字,汉字的表意准确丰富,但对于初学识字者太难了,对文明的扩张速度不利。咱们应该趁早引入更简单的字母拼音辅助,强化文明的扩张性;这东西还对蒙学有用,可以提高庶民的识字率,为开民智做好准备。
不过这件事,很容易会引起士人的抗拒。暂时不要泄露,咱们得先想好办法从长计议。”
妙锦疑惑道:“为何?”
朱高煦道:“垄断不仅适用于商业,也适用于权力。如今的大明,读书科举的少数人,变成中小地主,并形成治权垄断。世人想稳固既得之利的愿望,实在是理所当然。普及读书识字,会动摇旧世界的规则,朕担心处理不当,可能会增加阻力。”
妙锦吃惊道:“圣上竟如此揣摩士人的恶意。”
朱高煦摇头道:“不论文武庶民,为自己的利益计算,都无关善恶罢?朕以为,利己是本能,无私是假象。如果用道德评判,那么大伙儿就会暗里计算好处,嘴上寻找借口。”
他顿了一下,沉吟道:“当然开明智,也是与我自己的皇权过不去。庶民懂的越多,国家越难统治。然而民强则国强,从更大的层面看,又对整个国家民族有利。
肉食者的隐患,不仅有本国庶民,还有别国竞争者。宋代之后施行‘强干弱枝’的集权理念,却并非万全之策,轻视了外寇的危险。呵!只要入场,世上哪有毫无风险的包赢技术?
所以朕又要同时强化武将阶层、文官阶层,以维护朝廷秩序。革新的办法是教育施行于军队,让文官历练具体政务。
朕执政以来,发现文官几乎不懂琐碎的政务,都是吏员在干。官有决策权、道德名声,多受百姓尊敬信赖,但难以全权操办具体事务;吏有务实的能力,但名声地位不高,没有大局视野、没有决策权。以前的朝廷统治者,似乎有意地用这样的方法,来分化驾驭官吏。
革新可能会造成君弱臣强的局面;不如此则只能在保守的国策下,一条道走到黑。他们反不了我,不过将来应该会逐渐形成别的权力制度。世上没有真正的万世基业,迟早都会完蛋,姿势不一样而已;如果我大明朝皇室、对国家有巨大功劳,倒可争取保留皇室的地位尊严延口残喘,实行‘君主立宪’。
千百年之后,架空皇权或许是一种必然。皇权有天然的缺陷,将整个国家的命运、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本身就是一种冒险。”
妙锦道:“圣上此刻的言论,臣妾便觉得非常冒险。”
她的神情复杂,眼神有点陌生:“难怪有人说,圣心难测。圣上的心,深如大海。”
“我肚子里就这点东西,不是一直在向妙锦敞开胸襟么?”朱高煦笑道。
妙锦道:“然圣上殚精竭虑,不顾个人利弊,为万民计长远,实乃旷古之明主。”
“其实不是这样的。”朱高煦道。
妙锦愣了一下。
朱高煦道:“我只是发现,自己似乎干得不错,沉迷在成就感、力量感中难以自拔。你想想,人生短短数十载,竟能成功地操纵一个文明,那是甚么样的感受?”
俩人沉默了下来。妙锦似乎在想象那种感受,又似乎在天马行空的言论中没有回过神来。
良久之后,妙锦摇了摇头,看着朱高煦苦笑了一下。
朱高煦想了想道:“经常感到自卑的人,往往特别在意自尊。而沉迷于力量的人,可能尝过太多虚弱与无奈。或许,我只是曾经太虚弱了。”
妙锦道:“圣上出生便是藩王,十余岁便带兵深入苦寒之地作战,何以虚弱?”
朱高煦摩挲了一下额头,说道:“我指的是心里的感受,魔障罢。”
妙锦幽幽道:“世道还是做须眉更好。”
朱高煦不动声色道:“肉食者才是,草民男女各有苦衷。惨状不必分出高低。”
他也不多说这个话题了,兴致一起,便随意地喊道:“来人。”
一个宦官入内跪拜。
朱高煦道:“去教坊司找乐工来,奏一曲《万里金陵》,为此刻助兴。”
宦官道:“奴婢即刻去传诏。”
“裴友贞的诗作得稀疏平常,不过深得朕心。”朱高煦转身吟唱道,“日月龙旗扬万里,天下何处非金陵。”
他的言行从容而平静,但沉默的妙锦,似乎已能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宏大的狂妄。
第八百一十八章 礼法
武德三年五月,京师的天气愈发炎热。
朱高煦除了收到博多湾战事的捷报,不几日,太医院进宫诊脉的太医又禀奏、贤妃和淑妃都已有了喜脉。朝中诸臣,面圣之余总说些恭贺之词。他们每人只说了一次,但朱高煦要听很多次,到后来也有点烦了。
局面日渐稳定。盛庸的奏章内容、没有扩大战事的必要,这与朝廷臣僚的主张一致。而朱高煦已经有了两个儿子,皇妃怀孕,多一些皇子,也能稳定人心。
朱高煦走路的步子,也比往常轻快了一些。跟着他离开乾清宫正殿,前往附近冬暖阁的随从们,那些穿着裙子迈小步的宫女、得小跑才能跟上。
炎热的日子里,宫廷女子们衣衫单薄,个个看起来都花枝招展。朱高煦心情不错,察觉她们小跑的姿态有点意思,便回头看了一眼。虽然宫女们穿的都是一样的衣裙,但有个宫女的里衬好像用了布料很薄的料子,顿时被朱高煦发现了。
那宫女似乎也察觉到了朱高煦停留的目光,悄悄抬头看了他一眼。她的脸颊发红、眼神异样,顿时让朱高煦猜测、她的衣物疏忽或出于故意。
她急忙埋下头去。但此时旁边的宫女们,似乎露出了对她不友善的神情。
走进挂着略带东南亚风情草帘的屋子,便有宦官把棉被保温的冰块取了出来,放在了毛巾下面。两个宫女也拿着扇子,在朱高煦旁边轻轻摇着。
朱高煦翻开最上面的一本奏章,竟发现是盛庸的字迹。这本奏章,与上次那份相隔只有数日。
盛庸在第二份奏章里称,博多湾战役之后不久,明军通过俘虏、偶然联系上了一个叫上杉禅秀的日本人。这个人是关东管领,管辖镰仓公方的势力,权力在日本国非常大。
上杉氏虽然不能替室町殿作主,但非常了解日本国的情况,对室町殿的决策预测、比较有自信。因为前任关东管领是足利家的人,由上杉氏的父亲辅佐。
获知了明军的谈判条件之后,上杉氏遣家臣与盛庸见过面。上杉家臣劝说盛庸,其一,如若大明议和有诚意,必须要在“天皇”的议题上作出退让;其二,归还大明使节钱习礼恐怕无法办到,据上杉所知,明使已经死了,只能归还尸首以及其他随从。
上杉氏的使者,先言明了关东各方、很愿意与明军议和。理由是一旦京都受到攻击,室町殿极可能向关东地区撤退,势必会影响镰仓公方,并非关东管领愿意看到的事。
而使者又声称,事关天皇的议题,单凭室町殿无权决定;即便决定了也无效,各地的守护大名肯定不会承认,仍会继续拥天皇。如果大明朝坚持此议,室町殿足利将军即便选择玉石俱焚,也毫无办法。
盛庸应该是相信了上杉氏的言论,所以才急着上第二份奏章。天皇的名号、有违大明的礼法,盛庸无法决定,否则回国肯定会被一堆官员弹劾。
朱高煦放下奏章,抓起冰块上的毛巾,在脸上捂了一会儿。
首先,盛庸的判断,朱高煦还是比较信任的。其次,上杉氏给出的理由,不愿意室町殿转移影响关东势力的利益,具有谈判意愿,朱高煦也觉得比较合理;在此基础上,推论上杉氏对“天皇”问题的见解可信,也便站得住脚了。
“王贵,立刻传召六部五寺、都察院、通政使司、翰林院的堂官,到此商议机要事宜。”朱高煦放下毛巾,立刻便说道。
王贵拜道:“奴婢遵旨。”
朱高煦转头看向身边的宦官宫女,说道:“先下去罢。”
“是。”众人一起屈膝道。
等了许久,大臣们陆续来到了隔扇内,行君臣大礼。朱高煦叫王贵把奏章拿下去,给大伙儿传视。
一般的题本进通政使司之后,内容是甚么、可能大臣们比朱高煦知道得更早。但是盛庸这种统兵大将的加急奏报,通政使司不会耽误时间誊抄,而是直接送达御前、或内阁。所以让大臣们先了解一下事情,还是有必要的。
地方并不宽敞的东暖阁里,闹哄哄一片,文官勋贵都在犹自争论。
此事确实比较难搞,特别是文官们很纠结。文臣非常看重礼法上的名正言顺,但是执着于名分、显然又很可能扩大对日战争规模,也不是朝臣们的诉求。
在文官们看来,靡费国库彻底占领日本国毫无益处,离得太远、耕地太少。其实朱高煦也持同样的态度。
户部尚书夏元吉的声音比较大:“日本国一直有人矫称天皇,并非今时今日之事。”
另一个声音生气地说道:“大明皇帝是天子,那边却有个蛮夷敢称天皇,成何体统?”
兵部尚书齐泰作揖拜道:“圣上之意如何?”
大伙儿稍微安静了一些。
朱高煦寻思稍许,也不正面回答,他说道:“依照我朝礼法,天皇名号确实说不通。但或许朝廷应该多权衡实利,找到更妥善的法子。
如果我朝能顺利地在日本国驻军,长远看,两国亲善仍有很大的前景。今后日本国连国防都没有了,国策也要看咱们的意思,往后还能想不到‘皆大欢喜’的办法、解决分歧吗?
譬如海贸一旦全面开通,货物出入各国要收关税,一纸法令就能决定很多事。一个没有强大国家实力为后盾的地区,博弈的余地不可能太大。
而咱们大明朝是礼仪和睦之邦,不是元朝那样的蛮夷政权;诸位爱卿都是道德高尚、悲天悯人的正人君子,不喜杀戮。我朝并非一定要用、恐怖和毁灭的粗暴手段。
常给日本国权贵留点活路,甚么事情才好商量,不用动不动就玉石俱焚,对大家都没好处,更无法彼此信赖。如果现在室町殿那些人实在不可理喻,总会出现识时务的人。”
众人一时间不知所措,寻常都是臣子吹捧皇帝堪比尧舜,皇帝恭维大臣倒不常见。朱高煦的说辞也比较新鲜,官僚们似乎还在琢磨其中深意。
齐泰道:“臣有一权宜之计。据报伪天皇并无实权,幕府将军足利氏权力最高,伪号之事或可延后处置。
条约之中不提是否存留‘天皇’名号,默许他们在本国继续使用;只规定日本国对外公文一概不得出现‘天皇’字样。日本国的邦交文书,皆以足利氏受大明皇帝册封‘日本国王’的名义签押。”
朱高煦回顾左右,问道:“诸位还有没有更好的法子?”
大伙儿没人吭声。
朱高煦很快便抬起手掌,轻轻在御案上一拍,“准齐泰之言,便如此批复奏章。”
“圣上英明!”一部分大臣纷纷道。
朱高煦提起了砚台上的朱笔,在盛庸的奏章上写了起来。大伙儿见状,便行礼谢恩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