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 >大明春色 > 《大明春色》TXT全集下载_172

《大明春色》TXT全集下载_17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朱高煦随即召集心腹文武议事。等人都来了,他便径直说道:“本王有一个想法……最近几天便挑选出精兵勇士数万人,从此地乘坐水师战船,走湘江、大江顺流而下;出动之后,十余天之后直达京师!”

大帐里竟然冷场了。

朱高煦看了一眼盛庸,但今晚盛庸没有再说“这是在赌”之类的话。不过朱高煦心里有数,自己似乎又想赌一把!之前几次豪赌都得手了,他觉得这一次赢的机会也不小!

李先生作揖,终于开口道:“王爷,据下官所知,永乐初京师常驻兵力七十卫!计有皇帝亲军二十二卫、京营四十八卫。总兵力四十余万人!

‘伐罪之役’初,伪朝先向湖广省调集了十万京营、又从大江南北诸省调集卫所军三十万,在湖广聚兵四十万人。后伪朝丢失西南三省、吴高战败丧师十万;伪朝廷大概又从京师驻军中、调了十余万增援湖广,使得张辅统领的陆师主力、在湖广省便聚兵多达四十多万人!

当此之时,京师至少还有亲军、京营,共有十几万人。最近局面紧张,伪朝廷应能从京畿近左各省调集一些人马。故下官估计,目前京师尚能聚集大军十余万至二十万人之间。”

朱高煦道:“敌军水师主力投降,天下震动,人心动荡。只要本王率军兵临城下,京师纵有十几万大军,也无济于事。”

李先生轻轻点头道:“王爷所言极是。但下官以为、仍有少许危险。

敌军水师主力虽降,但荆州、武昌等地的大江上,仍残存一些水师战船。咱们现在手里的战船,要调一些出来水战、或迫降敌军水师残部。

剩下的战船虽众,若用来运送将士、马匹、粮草、军需、火器,恐怕一次最多能运送五六万人马。我若急趋京师、兵力悬殊太大,不能有必胜之把握。”

这时瞿能开口道:“我军如兵临京师,伪朝想投降邀功的人不在少数;伪朝君臣或许不会守城,否则一面城门丢失,举城皆失!末将猜测,朝中会调集剩下的主力,寻我前锋军决战。”

朱高煦看了瞿能一眼,“瞿将军这番猜测有道理!”

盛庸抱拳道:“末将愿为前锋,率军乘船东下、击溃京师敌军主力!”

朱高煦道:“本王想亲自率军,最后一战定鼎‘伐罪之役’胜利!敌军之亲卫、京营虽衣甲精良人马众多,但此时士气尽丧,将士沮丧;我前锋以寡击众,胜算仍然很大!”

众人议论纷纷,李先生再次劝阻朱高煦不用亲征、只消遣大将便行。

朱高煦坚持己见道:“正如李先生所言,此役在京畿地区以寡敌众,尚可能有少许风险。如今之大势,本王既然欲速胜,岂能怕虎怕狼?必得一战打赢,不能节外生枝,再让战局出现反复。”

他一拍大腿道:“就这么定了!全部伐罪军主力,兵分三路。

本王挑选调集精锐之后,便率前锋大军,克日乘水师东下,平安、王斌为副;中路主力大军,以瞿都督为诸将,率军顺江走陆路趋进。后军以盛将军为主帅,率后军护卫汉王府各官署官吏、家眷,听到前锋胜利的消息后,从衡州出发,前往京师。”

众人纷纷拜道:“末将(下官)等得令!”

按照这个方略,只要前锋军登船完毕,前锋从湘江、洞庭湖进入大江;再沿大江一路去京师,真正航行的时间,可能只要十多天。

但中军主力走最近的陆路、沿江而行,光走路就要大约两个月。

前期他们可能要麻烦一些,还得劝降沿途城池官吏、守军;一旦汉王军前锋攻入京师了,剩下的时间、中军便只消走路行军了。

第五百六十六章 来不及

大明“平汉大将军”、大明主力水师投降了!

消息不胫而走,连京师市井之中,人们也很快知道了此事。盖因朝野文武以及百姓,都非常关心当今皇帝的弟弟反叛的大事。

应天府最近查获了一家暗地里的赌坊,市井中竟然有人拿国家大事、下注赌博!前阵子湖广会战的赌局,据说不少人因此一夜暴富……难怪前线的消息刚传到朝廷,很快外边的人都知道了;有朝中的官吏在卖消息赌博!

京师的百姓、甚至普通官员,很少有人真正在乎洪熙朝廷的死活。

“靖难之役”过去才不到十年,那时的京师百姓、官吏几乎全都活着,大伙儿早就有经验了。当年大明太宗皇帝进京、杀的是一个腥风血雨,然而杀的都是当大官寮的家族,老百姓该干嘛还干嘛……无非换了个朝廷而已。关键朝廷还是大明朝,都是朱家宗室那帮人、没有滥杀自家无辜百姓的道理。

若是说异族打进来了,市面上必定会动荡不堪;但现在人口百万计的京师,市井里照样繁华。

风花雪月的秦淮河畔,丝竹管弦之声在雪花之中隐隐可闻;装饰华丽的画舫里,美人的嬉笑声好似银铃。如画如诗的大明朝都城,正在迎来洪熙元年的年关佳节。

京师也有不少文人墨客、书生士人,日日长吁短叹,觉得汉王进京不是甚么好事。还是仁厚宽松的洪熙帝,让大家的日子好过一些;而汉王那种武夫通常比较残暴,以前太宗皇帝就是那样的人。

何况士人还是希望嫡长子的制度传承下去,汉王这种破坏规矩礼制的人,总是叫儒士们不安心。

但除了那些大臣,士人暂时也只是叹息、闷闷不乐而已。毕竟汉王也是宗室、只想要皇位,应该不会夺走士人的财产……

乾清宫东暖阁,隔扇里的空间并不大,此时这里塞满了一众大臣。这些人都是大明帝国最有权势的大员,因此他们的官服大多是红色打底;一片火红的衣裳,充满了喜庆的气氛,正是十分应了过年的景。

然而人们的脸上却丝毫看不到一点喜色,气氛十分沉重。

皇帝朱高炽终于坐在了处理奏章的位置上,但他现在啥也没做,只是双腿伸直,靠坐在铺着毛皮的椅子上、犹自叹了一口气。

兵部尚书茹瑺出列,拱手道:“圣上,张辅、陈瑄、柳升降敌,大明水师落入叛军之手,后果非常严重。朝廷控扼大江等江河水面之权,即刻沦丧!

我大明主力水师,乃太祖皇帝创于开国之前,原来叫‘巢湖水师’,太祖皇帝以水陆协同、初战以寡敌众,大败陈友谅七十万大军,一战扭转大势!自此之后,大明水师从无败绩;其战舰训练之优良,举世无双、无人能敌!

大明水师落入叛王之手,天下再也没有船队、能在水上与之抗衡了。大江、湘江、赣江、洞庭湖、鄱阳湖上的官军船只,宜立刻调离,否则便是以卵击石,迟早落入叛王之手。

我官军应倚仗陆师、城池,转攻为守,循大江沿岸拒敌……”

袁珙皱眉道:“茹部堂,如此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不太好罢?”

茹瑺道:“形势如此,说得再好有何用?”

袁珙问道:“咱们在龙江港等地还有海船。”

茹瑺摇头道:“海船在大江里作战,那是给叛军送船!海船从建造之初,便是为了在海上航行;船底、构造全不适应江河,主要靠风帆与海流航行。

海船在大江下游的水深之处,确实可以勉强航行,但是作战便没办法了!打起来的结果,本官可以断定、就一句话:或是打不赢、或是追不上!

大宝船在大江里,风向不对、逆流航行,动弹都费劲;追不上敌船,敌军先是不理你,留到最后火船攻之,动辄数千料(排量)的宝船在江河里笨重不堪、怎么躲?

余者各式海船,找机会或许能追的上敌船,可又打不赢水师战舰……一场大战往往稍有逆势,便会影响结局;咱们的海师在大江里如此大的不利,水战结果明摆着。”

袁珙一脸沉重不悦,但没有对茹瑺出言不逊;或许他也知道、茹瑺这种人只是说军情而已,并没有别的意思。

袁珙绞尽脑汁苦思的样子,过了一会儿,他说道:“现在应调集北方九边的边军,即刻勤王!”

他说完话之后,暖阁里一片死寂,没有一个人附和他。

北方的藩王有谋反的迹象、蒙古诸部也开始袭扰劫掠边地了,调走边军当然会造成很大的问题……但这些事倒不算问题,毕竟对京师君臣来说、保住朝廷才是重中之重!最大的问题是:眼下还能不能调动?

按照“靖难之役”后期地方上文武的干法,那些人的反应就一个词:阴奉阳违!朝廷还在,文武们一般不会抗旨,但聚集兵马要半年,行军几千里要一年;慢慢等着呗!

大臣们心里都有数:皇室兄弟相争,一方连都城都保不住了!这时候叫别人勤王,能勤出甚么好处来?

除非是蒙古诸部有能耐打过来,下诏勤王必定效果很好。毕竟大伙儿都知道当今的天下局面、异族再厉害也站不住脚,勤王这种送上门的大功,谁不跑快些!

茹瑺说道:“只要臣还领着兵部尚书的俸禄,便有职责提醒袁寺卿:眼下调兵勤王,来不及了!汉王叛军控扼水路,必定会沿大江东下。

叛军此时应在湖广衡州近左,沿湘江、大江东进,路程两千余里。但叛军一路上无须筹粮;靠水师水运,便可解决大军所需粮秣。如此算来,若是沿江城池守军没能有效阻击叛军,叛军最快在两个多月之后,便能兵临京师城下!

两个月调北方边军、卫所军到长江南岸,如何办到?”

茹瑺愁眉道:“要是叛军一路乘船东下,时间会更短,可能只在一个月之内!而今直隶地区兵力空虚,叛军只要劝降京畿近左的一个城池,驻军在那里,京师就会人心浮动……”

“孤军深入?”袁珙问道。

茹瑺道:“以汉王的性情,多半会如此。孤军深入,有大江航道保证粮道和退路,此时已没甚么危险;叛军孤军极可能先占京畿别的城池,形势就算不利还能守城,或跳船退兵。汉王没有理由不这么做!”

……朱高炽听大臣们议事了好一阵,他一直没有参与,只是坐在上位听着。不过听了那么多说法,朱高炽算是心里有了数。

无力回天,无药可救,彻底完了!

这是没办法的事,再好的方略、再厉害的计策,摆开打的时候打不赢,方略又有甚么用?

朱高炽终于开口道:“接下来朝廷该怎么办?诸位大臣尽快拟一两个方略出来,呈送进宫,让朕批复。”

大伙儿纷纷执礼道:“臣等遵旨。”

朱高炽挥了一下手。

于是御前议事结束,大臣们谢恩告退。

不过没一会儿,朱高炽便命宦官海涛跟出去,叫大理寺卿薛岩单独留下。等薛岩返回东暖阁时,里面一共就只剩四个人了;皇帝朱高炽、大理寺卿薛岩、锦衣卫指挥使谭清、司礼监太监海涛。

朱高炽一言不发思索着甚么。

许久之后,谭清才沉声道:“禀圣上,臣此前已抓了柳升的家眷到诏狱,请圣上下旨处置!而张辅、陈瑄深受皇恩,却临阵投降、背叛圣上、擅杀部堂大臣,简直十恶不赦天打雷劈;请圣上下旨将其家眷捉拿问罪,以儆效尤,免他们继续通敌!”

朱高炽看了谭清一眼,点下了头。

当然逮捕张辅的家眷,只包括英国公府邸、以及其弟弟家的人;宫里的贵妃,锦衣卫管不了,那也是圣上的家眷。

张辅这种背叛,实在是太过分了!东宫故吏、大臣们都非常愤怒,谭清请旨应该不止是锦衣卫的意思,别的官员也有暗示过谭清出面。

反倒是朱高炽自己,并未表现出极度的恼怒。因为他知道现在报复泄愤、亦是于事无补了。他最近两天,忽然想到了更有用的法子!

就在这时,朱高炽说起了别的事,他开口道:“上次薛寺卿等查俺三弟造反之事,虽然最关键的人死了,但大致真相亦被查明。俺觉得,薛寺卿查案是很有才干的。”

薛岩忙躬身道:“圣上过誉,臣不敢当。”

朱高炽低声说道:“先皇驾崩,着实有蹊跷之处……”他说罢看了谭清和海涛一眼,这两个人心里是最清楚的。

朱高炽接着又道:“但是俺可以告诉尔等,此事与俺毫无关系,俺也不可能做那等丧尽天良的事!其中必定另有其人。俺决定让薛寺卿、锦衣卫、司礼监,一起密查此事;查出真相,拿到真凭实据!”

海涛与谭清立刻拜道:“臣(奴婢)遵旨!”

薛岩愣了一下,也抱拳拜道:“臣领旨。只是臣有一事不明,甚么地方不能查?”

朱高炽一脸严肃道:“甚么地方都可以查,百无禁忌,后宫也可以来!这是眼下最要紧的事,薛寺卿把大理寺的公务都扔给同僚,只要专心办好此事。”

薛岩深深鞠躬道:“臣遵旨!”

“俺必有重赏……”朱高炽似乎也意识到、现在赏薛岩甚么也没用了,他改口道,“这等大案,如果薛寺卿能查出真相,澄清是非黑白;必能如古之狄仁杰、包拯一样名垂青史,千古传诵!”

第五百六十七章 无关好坏

大理寺卿薛岩在太监的陪同下,走出了东暖阁、走上斜廊。这时斜廊外面的雪已经下大了,大地上银装素裹、宫殿下面的漆画五彩斑斓,冬日的皇宫,景色十分漂亮。

薛岩无心欣赏风景。

他还在思索着、刚才圣上交给他的差事。圣上想查出先皇驾崩真相的意图……薛岩是很清楚的、心里对此并无多少疑虑。

而今朝廷官军一败涂地!洪熙朝眼看要土崩瓦解了,恐怕圣上心里、对此也必定有数;所以在一切无奈之下,圣上的思虑终于又回到原点:汉王起兵的理由。

以前朝廷不需要在意甚么“伐罪讨逆”的起兵借口。皇位上已经有人,藩王起兵就是谋反!讲道理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平叛灭掉谋反的人才是正事。

但现在朝廷灭不掉叛军了,还得反过来被灭掉!实在打不赢的时候,讲道理便成了唯一的选择。

此时薛岩判断:先帝驾崩与圣上无关。

否则圣上做这件事毫无意义。东宫故吏的嫌疑也不算大,那些官胆子没那么大,何况今上也应该没有与之密谋。

因此薛岩认为,干下滔天大罪的、应该另有其人……

一旦真的查出了先皇驾崩的真相,并找到叫人信服的真凭实据、公诸于天下,大义上便有利于圣上了!

那时候,圣上便没有过错;且以皇太子、嫡长子的身份,名正言顺毫无争议地继位,圣上的皇位简直合法得不能再合法了!除非再往前给建文帝翻案,否则大明皇帝的人选、在法礼上必然该是当今圣上。

若等事情到了那一步,薛岩给汉王想的法子是“禅让”……毕竟汉王坐上皇位之后、还要想坐稳,那便得讲点大义;才能避免其诏令、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境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