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TXT全集下载_106(1 / 2)
薛禄从御案上躬身接过一份黄卷,大声念道:“皇后懿旨!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欺上瞒下祸害忠良;更广进美色欲迷惑圣上。近日纪纲谗言,擅进红丸补药,圣上服之夜不能寐,昨夜至坤宁宫与我说话,告知实情。不想圣上今早回乾清宫即病倒。
当此之时,应以皇太子暂行监国,改朱批为蓝批。诸臣皆受大明皇室厚恩,应忠心社稷,安守本分,用心辅佐皇太子。有居心叵测趁势生乱者,请皇太子严惩不贷。”
纪纲听罢,面如死灰,哭喊道:“冤枉啊!奇冤啊!这世上还有是非黑白吗?老天啊……”
完了!彻底完蛋了!这么大一个黑锅盖下来,纪纲马上陷入无尽的绝望之中,不仅现在没法洗清,恐怕一万年都洗不干净。
刹那之间,纪纲觉得自己哭喊的话似曾相识,以前他搞的人也是这样喊冤的……最后当然没有一个人喊灵了。看来那些官儿的笔,肯定要纪纲在千秋万代后都背好锅,永世不得超生!
在这一刻,纪纲非常后悔!他要是知道,东宫手里居然有这么一份懿旨,打死也不会进宫来!
投汉王肯定不行,谋害圣上这么大的罪名,谁扛得住?汉王从京师仓促逃走,若是敢收留他纪纲,生怕不被污蔑为谋君同党么?有了这份懿旨,纪纲甚么也干不了,锦衣卫的弟兄、肯定要把他直接砍死在锦衣卫衙门!纪纲在一瞬间的后悔,想到的只是逃走,躲起来……
他没来得及多想,这时便看见薛禄从背后取下了一枚铁瓜!那铁瓜的模样和颜色,简直与当初纪纲在道观中使用的铁瓜、如出一辙!
纪纲刚刚爬起来,薛禄手里的铁瓜就“呼”地扫上来,“砰”地一声,纪纲只觉得眼前金星漫天,甚么都看不见了。
……庄严而华贵的御门,平素只有翰林院官员的墨香和斯文礼仪,但此时一股血腥味弥漫其间。纪纲趴在砖地上,脑袋里流出来的血已经浸湿了砖石。
东宫官员杨荣走了上来,拿着一份口供和盒子。抓起纪纲软绵绵的手,把他的手指在盒子里一按,又放到供词上一按,一声不吭地转头走了,正眼都不看纪纲一眼。
太子朱高炽的声音道:“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已死,命谭清兼领锦衣卫指挥使。把这狗的脑袋割下来,挂到承天门城楼上。立刻将皇后的懿旨在承天门城楼宣读,传视千步廊诸衙署。”
谭清抱拳道:“末将领命!”
太子又转头看向薛禄:“俺知道你有点委屈,俺定为你做主。你告诉那些委屈了的老弟兄,俺自有公道。”
薛禄忙单膝跪倒,开心地朗声道:“臣拜谢皇太子恩典!”
第三百五十三章 忠义
承天门到洪武门之间,朝廷大部分中枢衙署都在这个区域,上值的文武官员、吏员、差役多不胜数。站在承天门上念懿旨的不是宦官,而是新任锦衣卫指挥使谭清。
谭清长得五大三粗,嗓门非常洪亮。许多靠近承天门的衙门,里面上值的官吏都出门听来了。
等念完了懿旨,谭清又招呼午门那边跟来的锦衣卫官军,与两个文官一道走出承天门,来到各衙署,让诸堂官官员一一查验皇后的亲笔、以及宝玺印章。
每到一个衙门,众人便喧哗不已,皆大骂纪纲罪大恶极,万死不能恕罪!并称太子仁义英明,亿兆臣民之福矣。
忽然有个官儿说道:“陈瑛不是纪纲同党?”
刚有一个人站出来提起陈瑛,大堂上马上就炸开了锅,众官立刻大骂陈瑛,吵吵嚷嚷不可开交,闹成一团。甚至有人开始现场编造逸闻趣事,讲得是陈瑛与纪纲如何要好,每每互换小妾,以此淫乐。
不过很多人心里都知道,纪纲和陈瑛根本不在一壶里,俩人的差事、兴趣完全不同,更无私交。只是现在没有任何人指出这个错误了。
陈瑛负责弹劾、只动口不动嘴;纪纲一般只是查实和抓人,不会公然弹劾诸臣。陈瑛自己也是建文旧臣,只因贪污过甚,被排挤打压心生怨愤;而纪纲是野路子出身,与朝中大部分人没甚么旧怨。
满朝文武,恨陈瑛者,甚于纪纲。所有有点实权的京官,就很难找出来一个没被陈瑛弹劾过的官员。若纪纲是条恶狗,在大伙儿心里陈瑛就是条疯狗!
谭清道:“好了好了,俺还要去下一处。你们这些事儿以后再说!”
同行的杨士奇却道:“诸位写成奏章,确保诸事属实、有真凭实据,太子才好定夺。”
……中军都督府里,左都督丘福率众武臣查验了懿旨,并未发现有丝毫蹊跷之处。
丘福接了旨,便坐回大堂公座,忽然冷冷道:“谭清,你回去替我禀报太子。丘福进言,大事如此遮遮掩掩,恐怕与国家不利!”
众臣大骇,皆不敢搭话。
丘福已经六十四岁了,他的孙子丘禄已成年,在中军都督府任职。丘禄急忙上前小声道:“祖父慎言!”
谭清道:“末将看在大伙儿一起浴血奋战的情分上,请淇国公收回那句话。”
“你现在是锦衣卫指挥使了。”丘福冷笑道,“来,抓我?”
谭清面红耳赤,抱拳道:“末将定将淇国公之言,如实禀奏太子殿下。”他说罢,与杨士奇等人一道,转身走出了中军都督府大堂。
传旨的人一走,大堂里顿时议论纷纷,不少武官都劝邱福上书请罪。
丘福大怒,说道:“当年圣上被朝中奸臣陷害,福追随圣上愤而起兵,席卷天下,得圣上隆恩,赐富贵尊荣,此生福只忠于圣上。如今阉人关闭宫门,谣言四起,一些人竟然不准大臣觐见,也不召御医会诊。遮遮掩掩,岂对国家有利?
我丘福忧心圣上,是为忠,何罪之有?!
汉王乃太祖皇帝之孙、圣上嫡子,为他父皇南征北战,有大功于天下。我丘福当年幸得汉王几番救援,方未兵败,岂能忘恩负义?而今汉王仓促逃离皇宫,宫中无人解释。
我丘福为汉王说句话,是为义,何罪之有?!”
丘福说罢冷笑道:“要死就死,我丘福早就死过几遍了,多活这些年都是赚的。”
下属轻声劝道:“淇国公不为自个作想,也为您孙儿想想不是?”
丘福道:“你以为老夫是纪纲?老夫为圣上流的那些血、立的那些功,若都是假的,那老夫为啥封国公?我丘家孙儿,也不是怂货!”
他的孙子丘禄听罢,涨红了一张脸,羞愧地低着头。
丘福道:“尔等随我去承天门,请求觐见圣上!”
众人个个目光闪躲,没人吭声了。
“他娘的!”丘福一掌拍在公案上,吓得好几个人浑身一颤。丘福也没为难他们,径直站了起来,往左军都督府那边去了。
丘福来到大堂上,问武城侯王聪在何处。
堂上的官儿说道:“王都督有恙,告假回家去了。”
丘福又在五军都督府这几个衙门里走了一圈,想找几个封侯的弟兄一路。可十来个在京的侯爵,竟然有四人突然生病了!剩下的几个,都苦口婆心地劝丘福,说了一大堆话,意思是:您已经封国公了,管那么多事作甚,好好领着丰厚的俸禄过好日子、再传给后代,岂不美哉?
丘福走出后军都督府大堂时,偶然还听到里面有人议论,那些人以为他丘福老了、耳朵不灵。
有人道:“淇国公此人,打仗勇猛冒进,胆子极大。我看他做人也一样,他就仗着有大功于圣上,手里还有免死铁券,认定太子不敢拿他怎样!可就算要干点什么事,也没他这么干的,大喊大叫谁敢跟他窜通啊?”
另一个人道:“谁不知道淇国公和汉王交好,他不如此作为,现在又能干啥?锦衣卫肯定派人盯着他了。大伙儿不是傻子,既没有淇国公的威望,又不是非得那么干,为啥跟着他去闹?”
丘福也懒得和他们说,心道:如果潞国公(追封)张武未死,今天必定愿意跟着干!
于是丘福独自走到承天门外,抬头看了一眼纪纲那血淋淋的脑袋,纪纲只有个脑袋了,可眼睛还睁着。丘福大喊道:“臣丘福,请觐见圣上!”
侍立在承天门上下的官军都没理他,也不阻拦。过了一会儿,一个宦官道:“淇国公,您老这是要逼宫啊?”
丘福骂道:“曹你娘!轮得上你这奴婢给老夫定罪?”
宦官缩着脖子躲回去了,过了一会儿,换个宦官道:“淇国公稍候,咱家去禀报太子爷。”
过了许久,承天门的侧门竟然真的开了。开门的宦官虽然弯着腰,却用威胁的冷笑看着丘福,好像在说:你只身入内,不怕死吗?
丘福瞪了他一眼,抬腿就进门。过了承天门,走了一阵,丘福和宦官走到了端门;进了端门,皇宫的正门午门便在前面可以看见了。
第三百五十四章 君子慎独
就在这时,刑科给事中耿通弹劾都御史陈瑛,言陈瑛贪得无厌索取贿赂。太子批复了这份奏章,立刻下令锦衣卫拿陈瑛、至北镇抚司诏狱,等待三司法会审。
千步廊上,众官闻讯又是一阵喧闹,直呼耿通为敢言之直臣、士林之楷模。
马上就有很多事儿在承天门外传开。原来耿通不止一次弹劾陈瑛,可惜奏章都留中不发。有一次耿通见了太子,言及此事;太子曰,瑛虽欺上瞒下蒙蔽父皇,事久父皇必能察觉。
吵闹之中,也有一些没随波逐流附和的人,像翰林院的高贤宁等人。
很多官员都在为陈瑛下狱感到庆幸时,高贤宁的感觉却恰恰相反。
陈瑛此人声名狼藉,哪怕构陷弹劾诸官,也得要圣上同意才行,下狱者还可能翻案。但耿通掌握了御前舆情,那就不同了。耿通名声极好,他安守清贫刚直不阿,君子风采;要是耿通得到上位者支持,会更加可怕,耿通这种人会站在道德上、让人身败名裂永世不得翻身!
而且纪纲、陈瑛这等圣上宠臣,一天之内或死或下狱?高贤宁等人猜测,宫里发生的事,恐怕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必定比皇后懿旨的内容更加复杂。
不到一炷香功夫,给事中耿通再次弹劾淇国公邱福,在乾清宫前失仪,无人臣礼。皇太子批复,护送淇国公回家,容后诸臣议决。
不管邱福是不是真的无人臣礼,只要言官弹劾的奏章送出了皇宫,邱福的中军左都督官职就得停了,乖乖在家等着。如果罪状不实,再恢复原职。
……很快就出现了第二个对宫中诸臣不满的人,正是翰林院的解缙。
翰林院在千步廊的东侧,是最靠近承天门的地方。解缙已经在吏部的名单上了、将要发往安南地区做官,但正式任命还没下来,此时依旧继续在翰林院任职。
解缙认为宫中诸臣不该关闭宫门,大声道:“金忠、袁珙、杨士奇之流,毫无功名,学问荒疏,不懂礼仪。吾等正应进宫面圣,以正礼法!若是我等去安排诸事,何至于此?”
但即将上任的内阁首辅、翰林院官员胡广一言不发,周围的官儿都冷眼相看。
解缙见无人响应,顿时大怒。他怒目回顾周围,把目光盯在了胡广脸上,马上把所有怒火都聚集到了胡广一个人身上!
解缙和胡广以前不是这种关系,他们俩的家势差不多,且二人都是进士出身,胡广与解缙约定了亲家、正是门当户对。然而上次解缙在御前得罪了圣上,胡广为了做内阁首辅,急于与解缙划清界限;又因解缙当众辱骂胡广,早已友尽。于是胡广撕毁了俩人以前的儿女婚约,此时彻底形同路人。
当此之时,解缙更是私仇与公愤一起发泄到了胡广身上,他破口大骂道:“大义在胡阁臣眼里,连头猪都不如!”
胡广恐怕早就后悔千百遍了,为甚么当年要说那头猪?现在一吵架就被人抓住那头猪说事。
胡广的脸一下子就红到了脖子,周围全是同僚、以后就是他的下属,胡广又羞又怒,脱口反唇相讥:“解侍读既然以天下为己任,舍身取义,当年为何不自裁殉国,起码也该辞官‘不食周粟’。可今上刚刚登基,你还不是马上恬着脸来讨官做?尽厚颜无耻之能事,还有脸骂别人?”
“砰!”解缙简直要跳起来了,一掌拍在案上,上面的纸墨砚台叮叮哐哐直响。
解缙道:“你的意思,建文失德是冤枉的,你要为建文翻案?”
胡广冷冷道:“洪武之后就是永乐,你在说甚么?”
翰林院诸臣听到这里,都低下了头,更不吭声了。
高贤宁也感到羞愧,他此时仍旧觉得,自己不该出来做官,那才是做了对的事。若非恩师与汉王之事让他两难,他肯定在家呆着了。此时此刻,高贤宁暗忖:只想见恩师齐泰一面,当面解惑,再得汉王准许,便辞官归田、守着家里那点祖产,浪迹于青楼酒肆之间,不再理会朝政俗事,吟诗作赋岂不美哉?
无论解缙怎么想裹挟翰林院的官员,也无人响应。其中确有一些人对宫中作为、持质疑者,也不愿意此时跟着解缙去闹。
其中有人受不了,解缙和胡广两个人吵架、却把大伙儿都说成无耻之徒,那人便开始辩解起来:“君子慎独。诸位在寒窗苦读时,多因举族资助,好不容易做了官,却不慎言慎行、随波逐流,那族人的资助和厚望谁来补偿?君子守大义,而舍小节。今太子乃圣上嫡长子、皇太子,又尊孝道、奉皇后懿旨,吾等何必扭住一点小错就苦苦相逼?”
解缙毫无办法,总不能绑了大伙儿一起去,便只好独自走出翰林院,往承天门去了。
过了许久,高贤宁便听到了酉时的钟鼓之声,这是酉时下值的声音。天空的阴霾愈沉,完全没法用太阳来判断时辰,不过城楼上的钟鼓声敲响,众臣便陆陆续续走出衙署,准备回家。
高贤宁走出翰林院,径直就能看到承天门。解缙还在承天门下,城楼上有个宦官喊道:“圣上身边已有金部堂、郭部堂,诸大臣皆圣上旧府近臣,忠心耿耿,您尽管放心。宫中还有诸臣、诸御医、诸言官侍奉,今日已晚,不便换人。明日太子爷再召各位大臣入内侍奉圣上,解学士请回罢,明晨再来。”
高贤宁抬头看向承天门上,瞧着纪纲那睁着眼睛的脑袋,心里默念道:忠言逆耳,在下早就劝过你,你不信。
圣上也无须你纪纲来帮衬,没有纪纲,还有李纲、王纲。纪纲不过是一个卫指挥使,京师随便一个武官,级别地位就可能比他高。纪纲更没有甚么真正的党羽,之所以那么厉害,除了圣上给他撑腰,还有谁?所以高贤宁认为纪纲虽然干了不少坏事、其罪当诛,但担当下来的罪却太大了,只苦了他的家眷。
现在可好,纪纲全家被抄,锦衣卫居然能从纪纲家里抄出龙袍、兵器甲胄;加上皇后懿旨定他谋害圣上,纪纲全族都彻底完了。
……酉时已过,但这一天还没真正结束。许多没能进宫的燕王府旧吏、文官总算回过神来了,他们陆续开始写奏章送去有人值夜的通政使司。大多人都称颂皇太子英明果决、名正言顺监国,然后希望明天能进宫参与侍奉圣上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