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TXT全集下载_67(1 / 2)
这时赵平接着说道:“不久北平都指挥使平安,又被人弹劾意图不轨。圣上没有治平安的罪,却也没斥责诬告平安的人,然后把平安调回了京师五军都督府。于是平安被吓着了,有一次在西安门外遇见王贵,悄悄告诉王贵他想投奔汉王,逃去云南以保性命!”
陈大锤听到这里脸色一变,沉声道:“平安是大将,这事儿不小!王爷没点头,咱们敢干这等事么?”
赵平道:“不敢干。”
陈大锤:“……”
赵平沉吟片刻,说道:“王贵的意思,陈把总先快马回云南禀报,然后由王爷部署此事。”
陈大锤想了想道:“如此也好。”
赵平又道:“陈把总再等两天,末将还要来一趟,把一份五军都督府的公文送给陈把总。王贵称,他认识王贞亮,王贞亮的爹王宁现在还在五军都督府做官;王贵先去找王贞亮,弄五军都督府的公文过来。然后陈把总带上都督府的公文离京,到驿站换马,便不用以汉王府的名义了。
末将也以为,如此安排更妥当。免得咱们的人来来去去惹人注意、节外生枝。”
陈大锤忍不住问:“王贵为何非得管这事儿,俺们真能将功补过?那平安是降将,王爷救他作甚?”
赵平道:“末将也有此一问。王贵言咱们王爷与平安虽然在战阵上交手多次,却有旧谊;平安投降后,王爷与他交情仍然很好……末将也不知怎么回事,王公公一口咬定,王爷必定愿意救平安一命!”
陈大锤点了点头:“临行前王爷交待过,此行听从宦官王贵的安排。既然如此,末将先回去禀报便是。”
赵平抱拳道:“陈把总过两天先走,咱们剩下的人也要离京;在京师逗留太久,怕有人弹劾。末将不便久留,告辞了!”
陈大锤也回礼道别。
……赵平要赶着回旧府,他不能离开王贵的身边太久。因为他还得到过一道密令,便是尽量跟在王贵身边!
在云南时,汉王单独见过赵平,给了赵平一把短剑。说了一番话……
朝廷里的人看在汉王的脸面上,应该不会动王贵。但以防万一有人不讲规矩,王贵遇急、就会服毒自尽;若是王贵来不及服毒,赵平就要在身边捅一剑,帮王贵上路!
如此安排,让赵平心里很紧张。这趟差事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他观察一行进京的人,似乎他却没有王贵的待遇;可能因王贵是汉王心腹宦官,知道的事儿比赵平多罢?
赵平坐上马车,拿起鞭子,犹自想:知道得太多,并不是好事。
饶是如此,赵平还是忍不住去想一个疑虑:平安是大将,就算与王爷有些旧谊,也不该随便就把生死托给王爷啊,似乎有点轻率……
可平安就真的那么做了。
第二百二十五章 王贵
京师的汉王旧王府里没多少人了,无非留了几个奴婢看着空房子。
赵平离开玉器铺那会儿,已过了酉时;他刚回到旧府、天色便渐渐黯淡下来。若非是夏天,天儿会黑得更快。
他刚要去王贵住的厢房,便被一个军士叫住了。军士抱拳道:“赵百户得稍等,王公公房里有人。”
“谁?”赵平随口问道。
那军士便上前两步,神秘地说道:“醉仙楼找来的姑娘,有一阵子了,估摸着再等等便能出来。”
赵平愕然道:“王公公不是宦官……宦官也要找窑姐?”
军士“嘿嘿”笑了一下,说道:“王公公要找,俺们也不能拦着啊。”
赵平在檐台下站定,瞧着王贵的房门,又道:“那我不便搅了王公公的好事,只好等一会儿。”
……厢房内,王贵刚刚穿好衣裳,到床边的布包袱摸了一叠宝钞放在桌子上。那姑娘看了一眼,没有异议就收了……虽然现在大明宝钞愈发不值钱、很多人都不愿意收,但好在王贵给得很多。
“公公出手慷慨,妾身多谢了。”姑娘说道,也忙着整理衣衫。
王贵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长长地呼出一口气道:“古代有人干这个,秦王给了那人一辆车,咱家这点报酬是姑娘应得的。你们干那一行挺不容易,你不是被醉仙楼的鸨儿逼迫的罢?”
女子笑道:“哪会呀?妾身若不愿意,多少姑娘抢着这活儿。没法子,咱们没长倾国倾城的美貌,只能把客官们服侍得更周到,不然谁花钱找咱们呢?”
王贵见她居然还能陪着笑脸,忍不住又摸了一把铜钱放在桌子上。
那女子屈膝拜谢,拿着钱走了。
不一会儿,赵平便走进到了厢房门口,几乎是女子前脚走、他后脚就来了,或是已在门外等了一会。
“王公公好兴致。”赵平抱拳道。
王贵若无其事地说道:“咱家以前就想干这事,却没干,你们也知道,咱家是个阉人。今天才发现,窑姐并不嫌咱家。”
赵平道:“王公公不觉得花了冤枉钱,窑姐哪能嫌?”
王贵点了一下头,沉吟道:“并不冤枉,她有反应,咱家可以看也可以想。”
赵平一副不知怎么回话的样子,无言以对。
王贵便问道,“看样子,事儿办好了?”
赵平忙抱拳道:“回王公公,已办妥了,只等五军都督府的公文。”
“好,王贞亮弄到了东西,会径直送到玉器铺,他去过那地方。”王贵道,他忽然又道,“赵百户刚才很吃惊?你以为宦官都清心寡欲?”
赵平顿时一怔,沉默了片刻才摇头道:“我倒是没想过……但清心寡欲的意思,不只有女色罢?”
王贵盯着赵平,沉声道:“你们想要的,咱家都想要!金银、财宝、良田、地位,还有美人!咱家就算没有鸟,也要!”
赵平一时间没能接上话,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
王贵道:“王爷能给咱家这些东西,咱家也只能忠于王爷。你赵平不是阉人,但你上了这条船,就下不去,否则马上死!”
王贵说完,眼睛里隐隐泛着红光。
赵平沉声道:“末将从未想过会对王爷不忠。”
“那就好。你若怕死,先把想干的事干了,像咱家这样。”王贵又道。
王贵说完,长吁了一口气……
平安那事儿,王贵本来是不想理会的,反正他此行进京,并不负责此事。但平安说他在北平做都指挥使时,从北平官吏口中,打探到瞿能父子可能没死、却被人救走了。平安又悄悄问王贵:是不是汉王救走的?
从来没人怀疑过的事,平安竟能想到这个!于是王贵不敢再对平安置之不理,怕事儿变得更麻烦。
此事才是圣上的逆鳞!除此之外,没人敢动汉王、也没人敢动他王贵。
王贵和赵平一起沉默了许久,王贵终于开口了,不动声色地说道:“陈大锤一旦离京,马上告诉咱家,咱们也要赶快走!”
赵平抱拳道:“末将遵命。”
……
云南府城的人口不少,不过一出城门,视线掠过附城的低矮房屋、就能望见成片的庄稼地了。
一辆马车出城后,慢慢走到了田间的大路上。朱高煦和王斌二人穿着布衣,坐在马车上;赶车的是试百户王彧。
这时王彧在前面说道:“公子,前面就是耿家庄田。”
“停车,不往前了。”朱高煦道。
待马车停稳,朱高煦便走了下来。他用手掌稍稍遮住刺眼的太阳,眺望着前方。起伏的大片稻田之间,零星有一些散居的房子,其中有一座最大的庄院,应该就是耿家住的地方。
稻田里四处有几个农人,他们戴着草帽弯着腰,似乎正在稻田里拔着什么东西。
“要是能安插个奸谍在耿家庄,那就再好不过了。”朱高煦沉吟道。
王彧坐在赶车的位置没吭声,必定是一时想不到法子。朱高煦看在眼里,心里明白,最是在这种乡里、才不好放人进去。与城中人口稠密鱼龙混杂的情况不同,一般乡里的人彼此都是认识的。
就在这时,一个牵着牛的短衣汉子往大路上来了,那汉子皮肤黝黑,戴了顶草帽、光着两条泥腿,一边赶牛,一边好奇地往大路上的马车看过来。
短衣汉子没吭声,穿过大路要往另一边走。朱高煦先开口道:“兄弟,田里的人在拔稗子吗?”
那人显然是汉人,听得懂朱高煦的话,便停下脚步道:“啥草都拔,有稗子,那些玩意要抢肥。你们打府城里来?”
云南汉人大多是迁徙来的,什么口音的人都有,不过最多的人口来自临近数省,口音和川话有点相似。朱高煦正好听得懂四川话。
“是啊。”朱高煦微笑着答道,“你们这一户人家,一年能收成多少?”
“公子问我们这地方啊?这些地离城近,差不多都是达官显贵家的,我们交完了租,只够糊口。好在离府城不远,农闲贩点货,心思活的人一年能剩个几贯钱。”短衣汉子口齿倒是清楚。
朱高煦听罢问道:“没人卖地了?”
短衣汉子这时一脸恍然,道:“公子只能去别的地方问了,周围数里都是沐家侯爷的地,怕是买不到啊。”
“多谢了。”朱高煦抱拳道。
他重新回到马车上,叫王彧调头。过了一会儿,他便对指挥使王斌说道:“安插咱们的奸谍太扎眼,不过可以收买当地的佃户。农夫风吹日晒辛劳一年才剩得几贯钱,有咱们的轻巧买卖,应该有人愿意干。”
王斌道:“末将担忧佃户靠不住。”
朱高煦道:“派去联络的人,别说是汉王府的人,便不用担心了。”
王斌听罢点点头,沉吟片刻道:“有了!俺派个人,称是钱庄放贷的人。就说那耿公子借了钱不还,钱庄碍于耿家的关系,不敢轻举妄动。故此俺们想有人帮忙盯着,看耿公子与一些什么人来往。”
“这法子好!”朱高煦赞道,“刚才那汉子说过,常有附近乡里的人到府城里贩货做买卖,咱们可以挑那等人。”
王斌不好意思地说道:“俺在北平借过钱的,猛然就想到了。”
朱高煦挑开车帘,伸出脑袋,回头又看了一眼渐行渐远的耿家庄园。那庄子白墙青瓦、还有楼阁,修得确实不错,周围都是良田、其中大多是可以种水稻的水田。朱高煦心道:到底是勋贵,跑路了还能过得那么好。
既然如此,耿浩和胡濙有啥好勾搭的?
从沈徐氏的密报看来,应该是胡濙去勾搭耿浩。但一定是耿浩可以被利用,胡濙才会干这件事……朱高煦多少了解一点胡濙,连建文逃跑的密事,他都能知道点蛛丝马迹,必定很有心思;不然皇帝也不会重用他。
这时王斌的声音道:“王爷,胡濙住在报恩寺街,守御所是否要在那边设个据点?”
“此事缓图之,定要万无一失。”朱高煦放下帘子,转头道,“胡濙很警觉,若被他发现了,咱们不好解释。此前咱们无论是对付沐府、还是段杨氏,都没有关系,但胡濙不同、他是奉了父皇密旨的人。”
王斌忙抱拳道:“末将明白了。”
朱高煦穿了两件薄衣裳坐在马车里。云南的夏天果然不炎热,不过仍然能感觉到四季气温的变化。
他想起来,王贵等人离开云南时,还是晚春初夏时节,到现在已经快两个月了。小队人马走驿道、并在驿站换马,云南到京师的路程不会超过一个月;如果事情顺利,他们的归期已不远了。
朱高煦想到这里,不禁又从车窗眺望东北面。但东北面地形起伏,大路上的人视线并不开阔,只能看见起伏的庄稼地、天边若隐若现的山势黑影。
第二百二十六章 稍纵即逝
七月初,陈大锤独身一人先回到了云南府城。朱高煦来到前殿东侧的书房,立刻召见陈大锤。
陈大锤的头发上全是灰尘,身上的衣裳也不知多久没换了;汗水和泥土混合成黑泥,积在他的脖颈上,沿着皮肤的皱褶形成了两道明显的黑线。
“俺一路马不停蹄,刚到府城,还没来得及回家。”陈大锤脏兮兮的脸上一副倦容,“有急事要禀报王爷。”
朱高煦亲手提起茶壶,在一盏青花白瓷杯里倒上茶水,递了过去,“坐下说。”
“谢王爷。”陈大锤捧起茶杯,猛灌了一口,白瓷茶杯上立刻留下了几道黑指印。
陈大锤双手拽开交领外衣,把手掌伸进去,传来“啪啪”几声线断裂的声音,他掏出了一本册子,说道:“俺在京师玉器铺守着的时候,来了个眼熟的后生,长得白净矮小,送给俺这个,说是冒死从北镇抚司弄来的东西。那后生叮嘱俺一定要送到王爷手里……”
朱高煦接了过来,入手处有点潮湿,册子上还泛着某种酸臭的气味,封皮上依然有几道黑指印。朱高煦马上随手翻看了一下。
陈大锤的声音又道:“王贵还差遣百户赵平来说,长兴侯的长子被抓、另外两个儿子于家中自裁;北平都指挥使平安被弹劾,调到了京师五军都督府。后来平安遇见王贵,言称意欲投奔王爷!”
“平安主动来投?”朱高煦翻看册子的手停下了,马上抬起头看着陈大锤一愣。
陈大锤点了点头。
……朱高煦低着头沉思了一阵,又问道:“对了,我叫你们接应那个女道士,人在何处?”
陈大锤的脸色有点难看,说道:“请王爷恕罪,俺们没能见到她。王贵从宫里的宦官那里打听到,圣上在皇宫里专门修了一座道观,要那女道士留在宫里、每日为皇后祈福……”
朱高煦听罢,顿时怔在那里,良久没有吭声。
陈大锤还在说了一些细枝末节。朱高煦恍惚中没细听,在地板上来回走了一会儿,他才终于开口道:“你先回去洗个澡,这几天不用上值。”
陈大锤抱拳道:“末将告退。”
书房里只剩下朱高煦一人,他的脑海中很快浮现出了妙锦的脸。那眼角上挑的妩媚杏眼、带着些许伤感,仿佛心事重重,偶然又露出一个笑容、却是十分凄然。
朱高煦心里感觉到一阵痛楚。又有零零散散的缠绵美妙的画面闪过脑海,他脚下的步伐也渐渐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