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地何以成山?(1 / 2)
对于归元信这种把无知当个性的家伙,秦宇泽不想理睬。
他整理了一下思路,开口道:“中医第一次提到癌症这个词汇,是在北宋1170年东轩居士着《卫济宝书》”
“书中说:痈疽五发,一曰癌。”
“而在南宋杨士瀛所著《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二十二、癌》中,记载了癌的症状: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
滔滔不绝的诉说一出口,归元信顿时闭口不言。
他听不出秦宇泽这番表述意味着什么,但这种对医学著作如数家珍的做派,让他明白,这个姓秦的小医生似乎真的有两下子。
相比归元信的惊讶,吕依云却有些失望。
因为引经据典掉书袋,那是中医学徒才做的事情,如果秦宇泽只有这般,那她就要大失所望了。
秦宇泽接着说道:“癌字从岩,岩即山巖,岩为巖的俗体字,古代癌、岩、嵓、岩、巖、岩通用,癌的本义和读音均同巖,传统中医学常用其本义本字“岩”作为病名,指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的肿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岩(今之乳癌)、肾岩(今之阴、茎癌)、舌岩(即今之舌癌),直到建国后,为了与炎症区别,才改读为ai……”
这还是中医?
连白依人这个外行,都听出秦宇泽说这些有些不对题,更别说吕依云这个正牌医生了。
就在吕依云忍不住要打断秦宇泽的时候,秦宇泽话锋一转,说道:“《素问·奇病论》中说: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不知吕姑娘对这个说法有什么理解?”
“治标不治本!”吕依云冷着脸说道。
秦宇泽引用的那番话,意思是说人的身体虚,就容易得癌症,所以需要“补”,也就是扶正固本,属于辅助治疗,以改善症状为主。
但是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只是治标不治本。
以吕依云的医术,她更加推崇的是《黄帝内经》:瘤者攻之,结者散之,可导而下之,以毒攻毒的理论。
西医中化疗的做法,也是利用这个原理。
吕依云的语气,让秦宇泽一笑。
他也不反驳,只是说道:“那吕姑娘以为大地何以成山,何以现海?”
大地上为什么会有山,为什么会有海?
白依人张了张嘴,她觉得自己似乎应该阻止秦宇泽继续胡言乱语。
好歹是莫姐姐的朋友,不应该让他太丢脸啊。
归元信却已经要笑出声了。
本以为姓秦的小子引经据典,似乎有些本事,没想到想法竟如此荒诞。
说中医理论,竟然扯到了地理上面。
看来,自己似乎高看这个红尘里的腌臜货色了。
只是,让归元信和白依人意外的是,在他们看来如此荒谬的问话,竟然让吕依云一言不发,似乎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秦宇泽的问题。
怎么可能!?
依云姐可是族内最厉害的医生,甚至连依云的师父,族内资格最老的老中医,也夸奖依云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医术已经超过他。
这次事关族内所有人生死存亡的大事,之所以交给吕依云,也是因为她的医术。
现在她竟然因为秦宇泽的以无稽问题,而无法回答!
深深看了秦宇泽一眼,吕依云叹息道:“秦医生,你的理念……很奇特……”
最开始,吕依云也不明白秦宇泽掉书袋的那些话有什么意义,直到秦宇泽最后的问话,她才明白秦宇泽所想表达的理念。
大敌何以成山,何以现海?
因不平,因内气,因地动!
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也,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室塞,则乘虚投隙,病所由生。
气滞血瘀,停蓄局部而为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