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正德》TXT全集下载_64(1 / 2)
第七十四章 杨廷和
看着儿子的样子,朱佑樘无奈的摇了摇头,自己的这个儿子哪里都好,就是太咄咄逼人了。不过让他去辽东也好,在京城还不定搞出什么事情。然他去祸害土蛮,总比祸害朝臣和自己来得好吧?至于承欢膝下,自己现在是有女儿的人了,儿子是什么?可以靠边站了。
“行,那你去吧!”朱佑樘看着儿子,点了点头说道:“需要什么东西和人,自己去准备吧!”
朱厚照点了点头,然后说道:“儿臣准备带三千神机营,另外在带一万黑龙卫就行了,王守仁那边儿臣自然会去传话,让他派人过来。王守仁,让他回京吧!毕竟在北疆打了一个大胜仗,也是该让他回京休息一下。”
“你倒是疼惜属下。”朱佑樘瞪了儿子一眼,笑着说道,他这话到不是胡说的,现在满朝武都知道,这王守仁是太子殿下的心腹之臣。
王家父子,一个在朝深的陛下信重,一个在太子殿下麾下,深的太子殿下信重,原本这样的事情是该有人非议的,只不过王家父子也是真的争气,无论是在武院练兵,还是在跟着太子殿下在西北作战,一次奇袭丰州滩,一次在北疆打败达延汗,王守仁虽然年纪不大,但是绝对可以位列当朝最能打的人了。
朱厚照让王守仁回京,自然不是为了什么修养,这是让王守仁享受他该得到的荣耀。
另外朱佑樘还想到了更深的一层,那就是儿子不愿意王守仁插手辽东之事,在朱佑樘看来,这是对的。韩非子是帝王之术,是每一个帝王都应该看,都应该掌握的,在韩非子备内篇之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
意思很简单,那就是君主的祸患在于相信别人。相信别人,就受到别人控制。
对于君主和臣子,也有着极为深刻的解释,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上,此世所以有劫君杀主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臣子对于君主,没有骨肉之亲,只是迫于权势而不得不侍奉。所以做臣子的,窥测君主的意图,没有一会儿停止过,而君主却懈怠傲慢地处于上位,这就是世上出现劫持杀害君主事件的原因。
韩非子备内篇,可以说将君臣之间的关系剖析的血淋淋的,将儒家的面皮直接都给撕下来了,在儒家看来,这是绝对不能让帝王学得。一旦帝王学了这个,你觉得他对臣子还有什么信任?君臣相疑还怎么做事情?可事实上就是你真的信任臣子,那么你真的就会死的很惨。
朱佑樘见到此时儿子的表现,顿时大感满意,这就很好,颇有为君之相了,虽然信任王守仁,但是却也有所收敛。
事实上君王如果对一个臣子荣宠过甚,那么这个臣子的结局,怕是也未见的有多好,历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了这个问题。
“行了,去准备吧!”朱佑樘看着自己的儿子,点了点头,然后说道:“辽东苦寒之地,你要好好照顾自己,莫让你母后担心。”
朱厚照听了老爹这话,顿时就笑了,千古父亲皆如此,后世的父亲也总喜欢拿你妈说事,你妈想你了,你妈惦记你,别让你妈担心。听着这话,朱厚照莫名的心中一暖,藏在这句话后面的是父亲浓浓的父爱,对着朱佑樘躬身行礼:“父皇放心,儿臣定会照顾好自己,父皇也要照顾好自己,身体康泰,大明全赖父皇,切不可过于操劳。”
“行了,莫做儿女之态!”朱佑樘打断了儿子的话,摆了摆手,示意朱厚照走吧!
朱厚照也没迟疑,躬着身子退了出去,直到出了宫殿,朱厚照这才转身离开。
看着儿子的背影,朱佑樘轻叹了一口气,韩非子备内还有一段话,说的君王和儿子的,为人主而大信其子,则奸臣得乘于子以成其私,故李兑传赵王而饿主父。意思是做君主而非常相信他的儿子,奸臣就能利用他的儿子来实现自己的私利,所以李兑辅助赵壬最终饿死了主父。
朱佑樘觉得这事在自己儿子的身上不会发生,自己的儿子如果粘上毛,那比猴都精,怎么可能会让奸臣有机可乘。
至于韩非子备内最后的那段写君主和妻子的话,朱佑樘就更不放在心上了,韩非子备内有言,为人主而大信其妻,则奸臣得乘于妻以成其私,故优施传丽姬杀申生而立奚齐。夫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
做君主而非常相信他的妻子,奸臣就能利用他的妻子来实现自己的私利,所以优施帮助丽姬杀死太子申生而改立奚齐。即使是像妻子和儿子那样亲近的人还不可相信,其余人就没有可相信的了。
在朱佑樘看来,大明的皇后也好,太后也好,对前朝的干涉还是很少的,自唐代出了一个武则天之后,大宋也好,大明也好,对后宫的限制那是严格的不能再严格了。想了想,朱佑樘感叹道:“时移世易,皇儿说的有道理啊!”
沉吟了片刻,朱佑樘从卧榻旁边拿起来一本书递给了贺能:“将这本书给太子殿下送过去。”
“是,皇爷!”贺能自然不敢怠慢,连忙答应了一声,双手捧着书就朝着朱厚照追了回去。
在贺能追上朱厚照的时候,朱厚照已经快到咸阳宫了,看着跑到气喘吁吁的贺能,朱厚照笑着站在原地等着他,等到贺能走到近前,朱厚照笑着问道:“可是父皇有什么交代?”
“回太子殿下,皇爷让奴婢将这本书呈给太子殿下。”贺能连忙答道,同时双手捧着将书交给了朱厚照。
朱厚照一愣,给自己一本书?要知道老爹以前也关心自己的学业,可是最近却不怎么关心了,这怎么还让人送一本过来?虽然有些不明所以,不过朱厚照还是伸手将书接了过来,看了一眼封面,朱厚照一愣,这居然一本韩非子。
第七十五章 礼贤下士
父皇什么时候开始看这种书了?朱厚照知道,老爹以前都是看儒家典籍的,看来老爹这也是有长进啊!翻看了一下书册,朱厚照笑了,他自然知道老爹给自己这本书是什么意思。老爹觉得自己这是该修王之术了,只不过很多大明的皇帝是没人教导帝王之术的。
事实上韩非子他是看过的,当然了,不是在前世,而是在这一世,越看朱厚照越觉得老祖宗真的强大的爆表,那些灿烂的思想火花,真的值得后来人好好的学习和传承,比如韩非子之中的备内篇,朱厚照真的印象深刻。那片章讲的就是身为帝王,你就谁都不能相信。
后面着重的阐述了帝王不能够将权力让给臣子,那么既然权力不能让,又不能相信臣子,那该怎么办呢?自然是法制,所以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很多韩非的学说放在后世,一样不落后,要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这些思想就是后世的“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虽然执行上或有疏漏,但是却是一个大方向。
在后世有一句话非常的有名,那就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事实上这句话是出自出自西汉成书的礼记曲礼。原话是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管在不在君侧,都应公正对待。
东汉郑玄注云:刑不尊大夫,不论愚贤者犯法,其犯法,则都应在有司惩处,皆在刑书。
当然了,即便是行刑,那也要给人留下脸面,比如定罪后,不使用残害肢体的刑法,而是首先选择或劝其自裁,以砺臣节;其次“戮于朝”杀死在朝廷。同姓贵族有罪,则由甸师执行,秘密暗杀于郊野参见周礼甸师。
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很多时候看到皇帝处死臣子,基本上就是赐白绫,或者赐毒酒的原因,这不是因为阴狠,恰恰是因为给了你士大夫的体面。
只不过这句话最后被曲解了,到了宋代达到了顶峰,直接就是与士大夫共天下,基本上很少杀人,无论是什么样的罪过,基本上就是贬官,或者是外放。这也是的士人猖獗非常,皇权衰落的很厉害,朱厚照看韩非子,看的就是法这一部分。
至于帝王心术,朱厚照不怎么去看,在朱厚照看来,那是小道,天下大势浩浩汤汤,掀起大势才是帝王之道。
不过朱厚照也有了自己的体会,那就是法家为什么干不过儒家,因为法家讲究的是律法,那就是凡事都要有规矩,无论是什么身份,你都要尊守。这样的学说,那是绝对不会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的,这个统治阶级只的不光是皇帝。
谁坐在统治阶级的位子上,谁都想要限制少一些,犯错了不处罚,立法怎么可以?
儒家就不一样,要体面,要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他们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最要命的是皇帝也是这么想的,因为这样一来,皇帝也要体面,天下也没有法律能够限制儒家,当然了,这说的不是秦汉的儒家,而是后面魔改以后的。
秦汉之时的儒家,那都是上马领兵,下马牧民,高举大一统大复仇,那都是壮怀激烈的学说和儒门子弟。
背着手,拿着老爹送给自己的韩非子,朱厚照晃晃荡荡的回到了咸阳宫,刚到咸阳宫,朱厚照就见到刘瑾走了过来。
“太子殿下,杨一清杨大人来了。”刘瑾见到朱厚照之后躬身说道。
朱厚照点了点头,然后说道:“让他进来吧!”
对于杨一清的观感,朱厚照一直都是不错的,只不过他的结局并不怎好,能够说动太监张永和他一起除掉刘瑾,而且还成功了,说明这个人有智谋。在张永被嘉靖皇帝惩处的时候,他为张永说情谋求安稳,证明这是一个信人。
除此之外,杨一清为官也是一个人才,年少时被誉为神童,十四岁便参加乡试,并且被推荐为翰林秀才。明宪宗命内阁选派老师教他。成化八年壬辰科进士,授中书舍人。可以说杨一清从很小的时候就深受皇恩,而且会做人,会做官。
多年以后,杨一清升任山西按察使司佥事,改陕西副使督学,在陕西任职八年,平时空闲时考察边疆战事。此后入朝,任太常寺少卿,进南京太常寺卿。弘治十五年,因刘大夏举荐,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担任陕西巡抚,负责督理陕西马政。
这是一个能能武的人,在原本的历史上,数万蒙古军入侵固原,总兵官曹雄拒绝派兵援助。杨一清于是率轻骑自平凉昼夜行军,抵御入侵并发动奇袭,击退蒙古军的进犯。这样的的人才,朱厚照怎么可能不收入麾下?这可是朱厚照从老爹那里要来的人才。
朱厚照早就盯上他了,这一次他从陕西巡抚调任辽东巡抚,为的就是配合朱厚照的军改。
听到杨一清来了,朱厚照顿时就笑了,直接对刘瑾说道:“走,本宫亲自去迎接。”
礼贤下士这一套,朱厚照早就玩的熟透了,他现在是太子,这么做只会被人赞颂,所以他做起来丝毫不觉得拉不下脸。要知道曹操收降的人可真的不少,依靠的就是两招,亲释其缚,厚葬落泪,朱厚照自然用不到这两招,但是朱厚照可以亲自接出去。
曹操光脚迎接许攸,那就是表达重视,朱厚照自然也是有样学样,只不过光脚就不必了,接出去就可以了。
随着朱厚照走出去,很快就见到了不远处站着一个清瘦的中年男子,虽然看起来清瘦,但是却很精神,腰间佩剑。虽然这个时代人佩剑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那个佩剑多半是装饰品,可是朱厚照看得出来,杨一清这个佩剑,那真是的能杀人的剑。
第七十六章 广宁
杨一清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太子殿下会亲自接出来,脸上闪过一抹诧异,随后就变成了惶恐,连忙躬身行礼道:“臣杨一清参见太子殿下,臣何德何能劳烦太子殿下,折煞臣了。”
虽然自己是巡抚,可是哪一个巡抚敢劳烦太子殿下亲迎,说到底,巡抚终究也是臣子。能够让太子殿下亲迎的,怎么样也要是内阁的几位大学士,或者是劳苦功高的大臣,其他人哪有这个资格。精明的臣子也知道,这是太子殿下故意的,目地自然也很简单,那就是收买人心。
可是精明的臣子也知道,这是你没办法拒绝的,在这个时代,这是普世价值观。
上位者礼贤下士,收买人心,你要是不兜着,那就是你不识抬举了,从太子的行为就能看得出来,这一次太子想要自己干的事情怕是不简单啊!或者说是困难重重,杨一清自然精明的臣子,在看到太子殿下亲迎的一瞬间就明白了。
不过还是那句话,这事你没法拒绝,杨一清心里面虽然忐忑不已,百转千回,可是一时间也没想到什么好的应对办法。
朱厚照笑着将杨一清搀扶了起来,随后伸手拉着杨一清,笑着说道:“杨卿乃国之栋梁,为大明戍守西北这么多年,自然是劳苦功高,本宫亲迎也是理所应当。”说着朱厚照拉着杨一清往里面走,并且笑着说道:“杨卿,咱们里面聊。”
君臣相携进入殿中,各自坐下之后,茶水也端了上来,朱厚照这才开口说道:“虽然今日初次见面,可是本宫对杨卿可是神交已久啊!”
杨一清顿时一愣,连忙谦虚道:“尺寸之功,怎么敢劳烦太子殿下如此惦念。”
朱厚照顿时就笑了,摆了摆手说道:“本宫最找关注到杨卿是杨卿那一份关于西北马政的题本,杨卿目光常远,行事又安稳,当为大明臣子之楷模。”觉得寒暄的差不多了,朱厚照就把话题转移到正事上面来了,这一次直接开口说道:“这一次调杨卿去辽东,也是本宫像父皇请的旨意。”
“臣多谢太子殿下提携!”杨一清连忙说道。
玩味的看了一眼杨一清,朱厚照笑着说道:“爱卿这话怕是不实在,这西北也是做巡抚,这辽东还是做巡抚,这论苦寒,怕是辽东还要更烈一些,杨卿只要不怪本宫就好了。”见到杨一清要站起来,朱厚照摆了摆手,笑着说道:“这是私下里,杨卿随意一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