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 >八零娇俏农场主 > 《八零娇俏农场主 完结+番外》TXT全集下载_181

《八零娇俏农场主 完结+番外》TXT全集下载_18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工作好了,有奖励。

工作不积极,懈怠或者是偷懒等等,扣钱或者直接开除。

只听过陈白羽的工作要求和工资福利后,村里有很多人都愿意到农场来工作。

经过筛选后,陈白羽请了15个人。

这15个人,负责的工作很琐碎,主要有挖坑、喂鸡、修剪枝丫、施肥等等。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工作。

这15个人是固定工人,领取的是固定的工资。每个人每月是1000元的固定工资,然后还有50元的福利补贴,50元的伙食补贴,10元的身体健康补贴。

因为这15人是本地人,会回自己家吃饭,所以有伙食补贴。这一项补贴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

守山人,一共有20人,都是从外面来的,需要包吃包住,所以没有伙食费补贴。但有一个工伤金的保证。

就是说,如果他们捉贼受伤了,大唐农场会全额负责所有的医药费直到康复。如果无法康复的,会有赔偿。

20个守山人,分早晚两班巡逻,确保果园的安全。

陈白羽让他们自己推选了一个班长出来,以后负责排班,请假安排等等。一些琐碎的小事,陈白羽就不过问了。

例如要请假回家,只要经过班长的批准,并且安排好值班的人,就可以回去。陈白羽不会干涉。

至于割胶人,不变。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制度统统不变。但工资提高了30元每个月。

割胶是很辛苦的一项工作,早上不到四点就要出门割胶,然后收胶,制胶等等。而且,把胶水制成胶片还是个力气活。

因为割胶的时间早,早上的雾水比较重,很多割胶人来了都会有风湿。陈白羽曾经问过阿公,为什么会选择在下午割胶?

阿公说,因为早上雾水重,空气潮湿,胶水不容易凝固。所以,只在早上割胶,在中午太阳大之前收胶完毕。

阿公还说,现在已经好了很多。以前,农场属于地主的时候,规定每天必须在太阳出来之前收胶完毕。

那才叫辛苦。

所以,在衡量再三后,陈白羽提高了割胶人的工资,目前割胶人的工资是1530元每个月。加上福利,在本市来说,已经算是高工资的标准了。

有了工作规定后,陈白羽觉得自己终于闲下来了。

闲下来的陈白羽给李天朗打电话。

可惜,李天朗的号码显示关机,应该又出任务了。

有些无聊,陈白羽干脆拿出相机拍照。农场的风景,怎么拍都觉得不够。即使是路边的一颗小野花,陈白羽也觉得它美得清新脱俗,绝对不是外面那些妖艳贱货能媲美的。

陈白羽带着相机随便走走,遇到正在路边玩泥沙的小孩,停下来看看,然后拍照。小孩的鼻孔里还挂着两串鼻涕,眼看着就要落到了嘴巴,然后用力一吸。

“呼噜。”一下就退了回去。

很快,鼻涕又流了下来,然后再‘呼噜’一下。

陈白羽笑了笑。

小孩抬头看向陈白羽,“五姑婆。”

陈白羽愣了一下,什么时候她的辈分又进了一步?在她还以为自己是姑姑的时候,就已经升级到姑婆了?

陈白羽无奈的两眼望天。

“五姑婆帮我拍照。”小孩子‘呼噜,呼噜’这两串鼻涕,实在厌烦了,直接抬起手臂,胡乱一擦。

本来就有些脏的小脸全是鼻涕。

陈白羽抿抿嘴,“好。”

小孩站得身板直直的,一双眼睛闪着光亮。

“你在玩什么?”

小孩很得意,“做人客?”

‘做人客’顾名思义,就是玩一种到别人家做客的游戏,属于农场的口语,也叫过家家,是小孩子比较喜欢的游戏。

“这是饭。”小孩指着一个装着泥沙的破烂的碗,然后指着另一个装着草叶的破了一半的碟子,“这是菜。”

“别人来我家的时候,就吃饭和菜,还要喝汤。”

左右看了看,没有水,干脆自己尿。

撒尿和泥沙,然后可以做饺子。

一会,又有两个穿着开裆裤的小孩跑过来一起玩。

两个小孩假装敲敲门。

‘主人’开门,然后一脸惊讶,“你来了?”

陈白羽忍不住的笑了笑,都是演技派,比很多小鲜肉小鲜花的演技还要好。

客人来了,主人开始招待。

小屁孩们玩得高兴,陈白羽也看得兴致勃勃,好像在看一场话剧表演。

陈白羽看了一会就走了,小孩继续认真的和着泥沙,准备做饺子招待客人。

过家家,陈白羽也曾经和小伙伴们玩过。

乐趣所在的是模仿。

模仿大人招待客人,模仿大人说话的语气。

陈白羽走出一段路后,回过头来,举起相机对着不远处正在认真‘和面’的小孩子,那鼻涕又落了下来。

陈白羽准备去村口的芒果树看看,也准备去看看修路,给修路的人拍照,保存下来给后代子孙看。

让他们看看,在机器工具稀缺的情况下,他们的先辈用锄头给开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路边的小野花开得正好。

突然,陈白羽看到一坨形象的牛粪,还没有被标记,赶紧折下一根树叶插在牛粪上,然后继续走。

一个转头,陈白羽看到草丛里一块已经半干的牛粪上爬着一个牛屎郎。陈白羽给牛屎郎来了个特写。

后世的很多孩子可能都没有见过牛屎郎。

“小五,去哪?”

“明叔,在犁田呢。我到处走走。”

快到插秧的时间了,田里有不少人正在犁田。

一头牛拖着一张犁在前面走,人扶着犁在后面跟着走,时不时的喊一声‘走。去。’

陈白羽立刻给明叔,还有附近正在犁田的人拍照。

“小五,再给我拍一张。”明叔举起剪刀手,“欧耶。”

农场的田多在山涧里,不适合机器种植,只能靠人手。那些播种机、收割机什么的,不适合农场的现实。

突然,一只小鸟从旁边飞过,“早禾早熟。早禾早熟。早禾早熟。”

陈白羽看着已经飞远了的小鸟一眼,“春耕到了。”

曾经,陈白羽很奇怪,怎么会有小鸟能清晰的叫出‘早禾早熟’几个字?陈白羽也问过阿祖。

阿祖说,这是在提醒大家要开始春耕了。

至于小鸟为什么会说这几个字?

阿祖也说不明白。

不过听说在很多年的农场流传着一个关于‘早禾早熟’的传说。可惜,慢慢的,再也没有人知道这个传说具体是什么了。

对于提醒人们‘早禾早熟’的小鸟,大家也已经习以为常了。

第361章 受伤

春耕到了,修路工作暂停。

大家开始忙着插秧,陈白羽也是要下田插秧的。在她没有回来之前,家的田都是靠阿公阿婆两个人忙碌。

其实,这在农场是很普遍的现象,家里的年轻人都出外去打工了,家里的田就只能靠老人和孩子。

虽然小学有农忙假,但初中已经没有了。所以,大部分家庭都是靠着家里的老人耕种。

有些年轻人体谅家里的老人,会请假回来帮忙春耕。但老人并不赞成家里的孩子这样做,因为请假了就意味着没有工资。

田里的活可以慢慢干,但工资没有了就是没有了。

外面的工资越来越高,回来帮忙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因为或来一趟并不划算。一些孝顺的年轻人会给家里电话,让家里的老人花钱请人耕种。

但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即使想要请人也不容易。大家都这样,慢慢来,先种完的,就会去帮家里的亲戚朋友。

春耕开始,在公鸡啼鸣第一次的时候,农场人家就陆续起来,然后很快的各家各户就炊烟袅袅。

炊烟融合在雾水里,分不清是烟是雾。

阿婆也一早就在厨房里忙碌起来,做早饭,然后还要准备中午在田间吃食的菜。因为中午不回家,要提前准备好猪食,然后还要把家里鸭和鹅赶到鱼塘去,还要把家里的鸡给翻出来......

忙忙碌碌。

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大家不会觉得烦,不会觉得累,都心怀感激的去忙这些看起来很琐碎的事情。

阿公常说,能忙也是一种福气。

陈白羽迷迷糊糊的起来,打个哈欠。虽然昨晚八点不到就睡了,但陈白羽还是觉得困,站在通往火庐的走廊上一动不动,闭着眼睛就能眯一会。

“陈小五,赶紧的,赶紧把鹅赶去鱼塘。做事拖拖拉拉,像什么?”

听到阿公的声音,陈白羽瞬间醒过来,走到水龙头用水洗洗脸,瞬间精神。早上的天气还是比较凉的,陈白羽轻轻的用冷水拍拍脸,然后赶紧把鸡笼里的鸡放出来。

吃过早饭后,就要开始一天的忙碌了。

早上五点就要起来拔秧,然后插秧,直到大中午后开始在旁边的田埂上用小锅做饭。

吃了午饭后继续拔秧,然后插秧,直到晚上看不见。回到家还要喂家里的家禽,做饭,洗澡......

陈白羽带着大草帽,弯着腰在插秧,汗水从脸颊上落下,滴落在带水田里。

第一次见陈白羽插秧的时候孟三德瞪大眼睛,想不明白,明明可以花钱请人干的,又不是没有钱。

为什么要这么辛苦?

但陈白羽说,这么做能让她更热爱生活。

‘谁知盆中餐,粒粒皆辛苦。’只有辛苦过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珍贵。陈白羽自己体会过这种辛苦,才会明白家人的不容易。

虽然修路的人手要先春耕,但挖掘机和推土机还在工作,所以孟三德和他的团队还在。

“陈白羽,为什么不请人?”孟三德带着相机,站在田埂上给陈白羽拍照。

陈白羽直起腰,送他一个大白眼,“你看看附近谁有空?”请人?去哪里请?谁家不用春耕?

孟三德不好意思的讪讪的笑了笑,放眼望去整天插秧的都是老人或者小孩,都在自己的田里忙碌着,时不时的会直起腰来说个笑话,然后继续忙。

“陈白羽,你插的秧苗歪了。”孟三德突然说道。

陈白羽当没有听到。

她小时候插秧就常常是横不对竖不对,阿婆就问她,为什么写字能一行一行的来?

当时陈白羽理直气壮,“因为写字有格子啊。”

即使到了现在,她插秧也还是横不对竖不对的。

孟三德笑着走开了,然后在田间给别人拍照,有老人,有小孩,有田埂上的锅和碗筷,还有在田埂上跳来跳去的小鸟......

孟三德第一次这样近距离的看插秧,第一次这样直白的知道‘米饭’来之不易。真的。

看着五六十岁的六人弯着腰插秧,一片田一片田,孟三德内心震撼。看着五六岁的孩子已经在秧苗田里帮忙拔秧,认认真真,孟三德感觉眼眶有些酸。想起家里吃饭挑食,吃一半倒一半的侄子,孟三德觉得就应该让那些熊孩子来看看什么是‘粒粒皆辛苦’。

春耕过后,修路继续。

在田里的稻谷已经长满稻花的时候,在青蛙蹲在田埂上‘呱呱’叫的时候,从宝鸡正到农场的这一段路也在大家的齐心合力下修好了。

村里的老人,从农场一路走到宝鸡镇,就是想要感受一下这条平平整整干干净净的水泥路。

村长让人杀了鸡和猪,祭拜祖宗,感谢祖宗保佑。

村里的人抬着烧鸡和烧猪,高高兴兴的敲锣打鼓的在这段路上走了两遍

“终于修好了,真好看。”村长老泪纵横,“小五啊。叔高兴。”真的太高兴了。

看着这样一条路,村里不少老人都留下了眼泪。

其实,这条路还没有算修好.两边的排水道没有建好;两边的绿化带没有种好;两边的芒果树也还没有种;旁边的自行车道也还没有修......

不过,这些都可以慢慢来。

“小五啊。好。真的太好了。”这是农场一个已经一百一十多岁的老人,正被自己的曾孙子背着出来了。

“三太祖,你身体好吗?有没有好好吃饭?有没有好好晒太阳?”

“哈哈。好着呢。我今天吃了大半碗饭呢。好。这路真好啊。”

不少路过的人纷纷和陈白羽打招呼,也有人问陈白羽这段路花费了多少钱?陈白羽总是笑着说‘没多少。’

“小五啊。这么好的路,真的不会踩坏了?”

陈白羽肯定,“不会。”

“小五,要是牛走在上面拉牛屎了怎么办?”

“下一场雨就干净了。”

“好。真好。”有不少老人蹲下来摸一摸修好的公路,然后热泪盈眶,“这辈子能走这么好的路,值得了。”

“这路应该很快吧?”

陈白羽让炳堂叔把他新买的小轿车开回来,载着村里的老人在路上兜风。

“快。”

“好。”

“舒服。”

村里的老人是真的高兴,拉着陈白羽的手说她仁义,发达了不忘家乡,也拉着孟三德的手感谢他。

村长和陈白羽慢慢的在路上走,看到炳堂叔开着车从旁边路过,然后又倒退回来,“陈小五。”

“炳堂叔,你慢点开。”

“ok。”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