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司马 分节阅读 71(1 / 2)
d,谁会心甘情愿听命于一群年仅十五岁的少年呢
就算是蒙仲,也是凭着他的口才,凭着他「营门立木」的手段,以及赵主父赏赐的五千枚布币以及种种承诺,才勉强让这五百名士卒听从他的命令。
“先设法取得士卒们的信任吧。”
蒙仲对武婴、蒙虎、华虎、穆武、乐进五名卒长说道,毕竟他们五人其实最关键,只有让士卒们对他们服气了,乐毅、蒙遂二人的训练才能更加顺利地展开。
十月二十三日,信卫军在这座新营,开始了首日的操练。
操练的项目很简单,仍然是对于体能的加强训练,说白了仍是让士卒们每名抗一根圆木在营外跑步。
而在此期间,蒙仲则带着向缭返回邯郸,与赵相肥义商量信卫军的日需饮食、以及粮饷方面的问题。
不得不说,对于蒙仲提出的“顿顿食有肉”的要求,肥义也是感到颇为头疼。
虽然肥义可以理解蒙仲毕竟蒙仲想要训练出一支精兵,在那般严格的训练下,让士卒们每顿吃肉这是理所当然的,否则营养跟不上体能消耗,但问题是这样的开销实在不小,更别说蒙仲还要索要额外的粮饷。
肥义私底下算了算,若按照蒙仲的要求,养活五百名信卫军的开销,或许能养活一支三四千人的军队。
不过考虑到信卫乃是赵主父的近卫,肥义最终还是同意了。
于是,蒙仲留下向缭与肥义商量具体的章程,比如几日一次运输粮草等等的问题,而蒙仲自己,则返回了军营。
而让蒙仲颇感意外的是,待等他回到军营后,却发现鹖冠子竟坐在他的帅帐内等他。
“仅前辈一人吗庞煖兄呢”
在见礼时,蒙仲好奇地询问鹖冠子道。
鹖冠子闻言笑着说道:“赵主父命庞煖掌训一支军队,庞煖前往任职去了。”
平心而论,对此蒙仲早早就有所预料。
因为在他看来,一心想要重新栽培亲信势力的赵主父,不可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率下五百名信卫身上,肯定也会任命其他人训练新军。
但即便明知如此,蒙仲心中仍难免有些失望。
不过待转念想到,赵主父一系的实力越强,赵宋关系就越稳固,蒙仲心中的那些失望便顿时烟消云散了。
他笑着对鹖冠子说道:“这么说,我信卫未来的竞争对手,就是庞煖兄训练的新军了”
“哈哈哈。”
鹖冠子笑而不语。
第100章 一个月
在经过一番谈聊后,蒙仲这才得知鹖冠子的来意,即希望与他这个庄子的弟子相互探讨一番学术。
这里所说的学术,当然不是鹖冠子对赵主父所说的那些治国之策,而是道家思想。
二人首先谈及的,即老子的「道气」理念。
对于“气”,古人早有涉及,但“气”是何物世人未必答得上来。
而老子将“气”定义为“生机”,即生命力,只有在拥有生机的情况下,人体不会腐朽,草木不会凋零。
“气”在人体内的循环运转,有强有衰,这个循环往复、或增强、或衰弱的过程,便是人体的“道”。
而在老子“道气”的基础上,鹖冠子提出了“元气说”,“元”即开始、初始的意思,即表示元气是万事万物的根源。
如果说老子的“道气”,指的是万物内部都存在气,那么鹖冠子所提出的“元气”说,便是继承并拓展了老子的“道气说”,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诠释万事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
不得不说,这跟蒙仲的老师庄子所研究的“精气说”说十分相似,几乎可以说只有称谓上的不同。
于是,蒙仲便将庄子的“精气说”告诉了鹖冠子,亦得到了后者的肯定。
随即鹖冠子笑着说道:“庄子肯定看过宋銒、尹文二人所著的心气说。”
“心气说”蒙仲对此有些不明白。
见此,鹖冠子便将心气说解释了一番。
宋銒、尹文二人认为,人的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它当中肯定有一种特殊的气,让人能够行走、思考。s:古人最初认为心才是“思考”的器脏,所以才会留下「心思」、「心想」这些词。
对于这种特殊的气,宋銒、尹文二人称之为「炁qi」,取自老子中所载的那句“五藏生五炁”,即表示五脏中有五种不同的特殊的气。
而宋銒、尹文二人所说的“心气”,即指藏在心脏内的那种特殊的气,他二人认为“心气”是能使人活命、使人思考的关键,因此合力著写了心气说。
鹖冠子也正是在老子的“道气”,以及宋銒、尹文二人所提起的“心气”的基础上,提出了“元气”的假象。
而在宋銒、尹文之前,「关尹子」就已经提出了“一炁化万物”的主张,此后,「管子管仲」、「列子列寇」、「宋荣子宋銒」、「尹子尹文」等道家弟子逐步完善“气”的假说,直到庄子、鹖冠子这些道家弟子,再进一步完善“气”的假说,这才终于形成了“气衍万物”且“于天地间循环往复”的思想主张。
虽然蒙仲心中有些不甘,但他不得不承认,鹖冠子的“元气说”,比他老师庄子的“精气说”更为完善,已提出了「一气意图名形事约时物」这样的“环流”。s:即宇宙的生成模式。
随后,蒙仲与鹖冠子又聊起了“天文”。
所谓天文,即指天体的学问,此前蒙仲在庄子身边学习时,也曾夜观天象。
道家的夜观天象,当然不是占祸福的那种,而是探索天体的运转规律,总结天体运转对世物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鹖冠子还讲述他能用斗柄指向来判断四个季节,这让蒙仲叹为观止。s:这段作者也没看懂,就不乱科普了,有兴趣的书友可以自行查阅。
不得不说,虽然蒙仲也是道家弟子,但在鹖冠子面前,他还真是不禁有些惭愧。
可能是察觉到了蒙仲的心情,鹖冠子好奇问道:“小友乃庄子弟子,难道庄子不曾教授这些么”
蒙仲老老实实地回答道:“晚辈在庄师身边学习了四年,仅学会了些皮毛。”
“那你为何要到赵国出仕呢”鹖冠子不解地问道。
蒙仲犹豫了一下,最终没有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