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司马 分节阅读 58(1 / 2)
d的渊源,那可真是历史悠久。
最初,在晋国中期,晋国与中山国的前身白狄关系还算融洽,但随后,白狄中的鲜虞、肥、鼓、仇几支部落东迁,于中山一带定居并迅速对外扩张,这让晋国感受到了威胁,在几番摩擦后,双方爆发了战争。
但由于晋国的实力远胜中山国,因此最初的战争大多都以晋国取得优胜。
晋国后期,国内“六卿家族”开始内斗争权,中山国得到了喘息机会,便连同齐国、鲁国,共同讨伐晋国。
为了报复中山国,赵国王室的祖先、晋大夫赵鞅,率领晋军攻伐中山国并将其重创。
其后几年,晋国连番攻伐中山国,迫使中山国臣服于晋国而事实上,真正控制了中山国的,乃是晋国的赵氏一族,即赵国的前身。
在此期间,赵鞅的儿子赵襄子赵无恤,从鲜虞族后裔中挑选了一名傀儡,此人即「中山文公」。
此时,晋国的魏氏一族即魏国的前身,很不满于赵氏一族控制中山国,在经过赵、魏两族的商议后,双方决定共同掌控中山国,为此,魏文侯将自己的女儿「公子倾」,嫁给了中山文公。
数年后,公子倾为中山文公生下一名男婴,即「中山武公」。
中山武公在血缘上,乃是狄人与中原魏氏的混血儿,而在思想上,他选择了效仿中原的礼制。s:所以说中山武公复兴后的中山国,已抛弃了许多白狄的传统,效仿中原的礼制,其实跟中原国家已经没什么太大区别了。
随后,赵国内部出现夺权事件,赵襄子的儿子赵桓子起事驱逐了赵献侯赵浣而自立,一年以后,赵桓子又死了,赵国的大臣们兴事杀了赵桓子之子,重新迎接赵献侯来临朝执政,这长达几年的内乱,削弱了赵国的实力,于是中山武公便趁机鲜虞族顽强抵抗赵、魏两国,又联合齐国,彻底摆脱了赵、魏两国的控制。
数年后,中山武公过世,其子「中山桓公」继位,桓公年幼,不恤国政,因此遭到了魏国的进攻。
当时,乐羊是乃魏国国相「翟璜」座下的门客,因此当魏文侯决定讨伐中山国时,翟璜推荐了乐羊担任攻伐中山国的主帅,与当时仍在魏国的「吴起」一同率领魏军讨伐中山。
s:在一些史料上,可能会称这场仗是晋国派兵攻伐中山,那是因为魏、韩、赵三家此时虽然已经瓜分了晋国,但周王室还未承认这三家的诸侯地位,要等到魏灭中山后大概四年后左右,周威烈王才册封魏、韩、赵三家为诸侯,介时,魏、韩、赵三国才被世人所认可。所以在此之前,晋国仍然以名存实亡的形式存在着。
值得一提的是,乐羊与翟璜当时是有一段恩怨的,据说是乐羊的儿子「乐舒」在战场上杀死了翟璜的儿子「翟靖」。
此事约发生在赵国内乱夺权时期,即赵桓子驱逐赵献侯赵浣而自立。
这件事的起因,在于赵鞅见长子「赵伯鲁」资质平庸,不足以担当重任,便将君位传给了小儿子赵无恤,即赵襄子。
而待等赵襄子立嗣时,他觉得父亲将君位传给自己的举措不合“宗法”,便决定将君位还给兄长赵伯鲁一系,于是他并不册立太子,且将兄长的儿子「赵周」封为「代成君」,准备将君位传给后者。
没想到赵周年纪轻轻却死在赵襄子面前,于是赵襄子最终将君位传给了赵周的儿子赵浣,即赵献侯。
然而,此举引起了赵襄子亲生儿子赵嘉的不满,后者驱逐了赵浣,自立为君,即赵桓侯。
赵国的大臣考虑到赵桓侯继位并非是赵襄子的本意,便联合起来杀死了赵桓侯,再次迎赵献侯继位。
而中山国就趁着赵国这场内乱,率兵攻伐赵国,希望借此击败赵国,脱离赵国的控制。
那时赵献侯刚刚恢复君位,见赵国在内乱中元气大伤,难以抵挡中山国,便以割让「智邑今永济」为条件,向魏国请求援助。
于是魏国便派吴起率军攻伐中山国。
正是在这场战争中,翟璜的儿子翟靖,被此时担任中山国将领的「乐舒」所杀,且魏军无功而返。
乐羊的儿子乐舒,为何会在中山国担任将领呢
这件事,就连中山乐氏一族的族长也说不清楚,据乐氏一族内部的猜测,乐舒大概是在魏文侯的女儿公子倾嫁到中山国时,作为沿途护送的一名魏卒前往中山国的,此后因为能力出众而被中山文王看重,成为了中山国的将领。
值得一提的是,同为魏国攻伐中山国的两位名将,乐羊也好,吴起也好,皆是善于统帅军队的将领,但“私德”却同样为人诟病,吴起有“杀妻求将”的污名,而乐羊呢,则也有“乐羊啜羹”的污名。
所谓“乐羊啜羹”,即是在乐羊、吴起二人率魏军攻伐中山国的期间,当时初继位的中山桓公,为了逼迫乐羊退兵,便用其子乐舒作为要挟,没想到乐羊不愿因私废公,于是中山桓公便将乐舒杀死,烹成肉羹赠予乐羊。
没想到,乐羊为了表达他对魏国以及魏文侯的忠心,竟将亲儿子烹成的肉羹喝完,由此传开了“乐羊残忍食子”的恶名。
就连此前颇为欣赏乐羊的魏文侯,也因此与其渐渐疏远。
但即便如此,为了奖赏乐羊的功劳,魏文侯还是册封乐羊为灵寿君,并将灵寿作为乐羊的封邑。
至此,乐氏一族便在中山灵寿安家落户。
待等到二十余年后,成为一次亡国之君的中山桓公在困境中成长,立志复国。
当时乐羊已死,桓公以诚恳的态度得到了乐羊之孙、乐舒之子「乐池」的原谅,拜后者为将相,复辟中山国,联合齐国对抗赵魏两国。
于是,乐氏一族便成为了中山国人。
直到如今,赵国再次覆亡中山国,乐氏一族便又成为了赵国人。
第082章 三个月
由于彼此都是子姓后人,因此蒙仲等人与乐毅很快就熟络了,连带着赵主父也得知了乐毅这名少年,也将乐毅收为近卫。
当然,赵主父之所以这样做,并非是因为蒙仲等人的推荐,而是因为乐毅的身份。
首先,乐毅乃是中山国人出身,将其收为近卫,有利于缓解赵人与中山国人的仇恨与矛盾。
其次,赵主父与中山乐氏一族族人「乐池」有点渊源即乐羊之孙、乐舒之子,曾担任中山相的乐池。
中山相乐池,很有能力,他曾代表中山国出使秦国。
那是在“五国相王”之后,齐国试图逼迫中山王「厝」废除王位,于是中山王便派使者「张登」前往齐国求见齐相「田婴」,在献上贿赂后得到了田婴的帮助。
但随后,齐将「张丑」说服了田婴,又使田婴改变了主意。
然而最终,刚刚继位没几年的齐宣王,还是接见了中山使者张登,并默许了中山王的王位作为条件,中山国将继续臣服于齐国。
而在张登出使齐国的同时,乐池亦出使秦国,亦说服秦国默许了中山王的王位。
由于得到了秦、齐两国的默许,虽然公孙衍发起的“五国相王”一事未见成效,但中山王的王位却得以保存。
此后,乐池被秦惠文王留在秦国担任国相,直到张仪返回秦国,恢复国相之位当时秦国与齐国爆发「桑丘之战」,齐将匡章击败了秦军,使中原诸国看到了击败秦国的可能,于是,张仪被魏国罢免相位,由提倡「合纵抗秦」公孙衍出任魏相。
张仪回秦国后,乐池失去了秦相之位,便离开秦国来到了赵国。
此后,即燕国内乱,齐国趁机攻占燕国全境,赵主父有意拉拢燕国,便说服韩国释放质子燕公子职燕昭王,便拜托乐池率领赵兵护送前往燕国继承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