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司马 分节阅读 24(1 / 2)
d伤反而放声歌唱,莫非庄子其实竟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
当然不是。
只不过是庄子看破了世事,认为人的生死是天道运作规律下的一环而已,人从“无”中诞生,最终又归于“无”,这即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之一。
因此他认为应当理智地看待,莫要将生离死别弄地太过于悲伤,毕竟所有人最终都会化为“无”,还原至天地之间的“精气”回归天道之下。s:有点脱掉皮囊回归本源的意思。
而现如今,这位夫子为了蒙伯的丧礼而从庄子居赶到乡邑前来吊唁,不得不说这是因为他非常看重蒙仲这个弟子。
吊唁过蒙伯,庄子从庄伯的手中接过赙金,用双手将其递给葛氏,虽然赙金并不多,但葛氏还是非常激动,毕竟眼前这位可是他宋国声名远扬的庄夫子,这位能来赶赴她长子蒙伯的丧礼,不得不说这是别人求都求不来的虽然这么比喻其实并不合适。
本来,蒙羑打算为蒙伯主持葬礼,但既然来了庄子这位更加了不得的长辈,蒙羑当然不好再占着名分,便代蒙仲开口,请庄子主持丧礼。
庄子点点头应下了。
毕竟这里就属他年纪最大,并且蒙伯是蒙仲的兄长,而蒙仲则是他的弟子。
「庄夫子前来蒙仲家吊唁」的消息,很快就在整个蒙氏一族都传遍了,没过多久,宗主蒙箪、少宗主蒙鹜等嫡宗的人便急匆匆赶来,旋即,家族内的其余族人亦争相前来其实这些人大多数在昨日就已经来吊唁过了,并且也送上了赙金,今日再次前来,显然就是为了亲眼目睹庄子这位享誉天下的道家圣贤。
而这些人的到来,让蒙仲家人满为患,小小的灵堂根本不足以容纳这么多人,以至于有很多人都挤在院子里,时不时地张望灵堂内,就只为看那位庄夫子一眼。
吊唁三日后,族内统一安排了葬礼,由宗祝蒙荐主持。
这一日,蒙仲在蒙虎、向缭、武婴等亲近的同伴的帮助下,将兄长的尸体放入灵柩。
随后,家族派了四名家奴前来,抬着灵柩往乡邑外而去,而蒙仲则搀扶着母亲葛氏,与庄子、庄伯、蒙虎、蒙遂、向缭、武婴等人,为兄长蒙伯送葬。
数十家同时办理丧事,送葬队伍的规模自然不同寻常。
在送葬期间,蒙仲看到许多族内的婶婶、嫂嫂,一脸悲伤地伏在那一口口灵柩上,悲哭不已,相比较之下,他的母亲葛氏还是算坚强的,尽管双目通红,却死死抿着嘴唇,未曾让眼中的泪水流下。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葛氏与蒙仲也看到了那名叫做蒙嬿的女孩,在经过打听后蒙仲才知道,原来蒙嬿的兄长正是蒙春,即与因为伤势而回家族的族兄蒙直一样,都是对「宋国伐滕」这场战争抱持怀疑态度的族兄,只可惜,纵使是那般正直的蒙春,却没有得到什么好报,在滕虎率领三百名滕国死士杀入军中的那一晚,被一名滕国死士所杀。
两个时辰后,送葬的队伍来到了安葬之地,即蒙氏乡邑境内的一座小山,相比较在此境内颇有名气的景山,这座被蒙氏一族命名为「蒙山」的小山丘并不显得多么起眼,但却是蒙氏一族祖祖辈辈的安葬之地。
整座山丘上所有的坟墓,都安葬着蒙氏一族的族人,有的是寿终正寝,但更多的则是因战而亡。
因为当代讲究「坟而不墓」,即将尸体掩埋于地下,地表不留任何标示,是故此刻呈现在众人面前的蒙山,尚且是林木葱葱,恍然浑然天成,可又有谁知道,这座山丘究竟掩埋着多少蒙氏族人呢
在将兄长蒙伯安葬之后,蒙仲站在兄长的坟前,回忆着兄长以往对他的照顾。
虽然他知道,其实这份仇恨不应该被扣在滕虎头上,毕竟滕虎也只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国家,守护自己的臣民,但是,如果不将这份仇恨扣在滕虎头上,又应该去憎恨谁呢
而继滕虎之后,宋王偃亦肯定能收获一份来自蒙仲的恨意,毕竟正是他开启了与滕国的战争。
但两相比较,蒙仲最恨的当然还是滕虎,毕竟滕虎就算有再多的苦衷,也无法掩盖此人亲手杀死了他兄长蒙伯的事实。
滕虎,倘若你能再活三年,我当亲手取你性命,为我兄长报仇
站在兄长的坟前,蒙仲捏紧拳头,暗自发誓。
此时,在旁的庄子虽然无法听到蒙仲的心声,但却能从弟子的眼中看到名为仇恨与愤怒的情绪,这让他微微皱了皱眉,继而黯然长叹。
第034章 两年后一
距离兄长蒙伯下葬,一晃眼已过去两年。
在这两年里,蒙仲一如既往地继续跟着庄子学习道家、名家的思想论著,但在闲余时,他则会在私底下反复观阅兵书。
兵书,即兵法,当代最耳闻能详的兵法著作,莫过于「孙武」的孙子兵法、「吴起」的吴子兵法、孙膑的孙膑兵法。
孙武,乃齐国人,因好友「伍子胥」的举荐而曾在吴国担任军司马,训练吴国士卒,使当时的吴国军队变得空前强盛,就连楚国亦不能抵挡,被孙武、伍子胥二人攻破了国都。
关于这位孙武的好友「伍子胥」,蒙仲曾听说过此人的一些轶事。
伍子胥乃楚国的贵族出身,他的父亲楚国太子「建」的太傅「武奢」,因为受「太子建被奸臣陷害」之事的牵连,而被昏昧的楚平王灭了满门。
此后伍子胥愤然投奔吴国,助吴王「阖hé闾」攻破楚国。
在破楚之日,当时昏君楚平王已死,伍子胥便叫士卒掘开坟墓,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尸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后来吴王阖闾过世,伍子胥扶持其子「夫差」继位,在「吴越争霸」期间,吴王「夫差」非但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告杀死被他吴国击败的越王「勾践」,却反而听信奸臣谗言,赐下宝剑命伍子胥自刎。
伍子胥无奈之下唯有拔剑自刎,但在自刎前,他请人将他的眼睛摘下挂在东城门,说是要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亡吴国。
果不其然,伍子胥过世后九年,吴国就被越国的军队攻破,吴国因此灭亡,而越王勾践则继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等人之后,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s:“卧薪尝胆”这个典故,说的就是越王勾践。另,「春秋五霸」只是指春秋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五位霸主,但事实上当时做出称霸举措的,并非只有五位。
而孙武,他在伍子胥被吴王夫差逼死后,就辞去了吴国司马的职位,不再为吴国谋划战争,而是隐居在乡间,修缮其兵法著作,即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