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 >战国大司马 > 战国大司马 分节阅读 10

战国大司马 分节阅读 1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d人之后,其余诸国,除齐国发生了「田氏代姜」的变故,其余诸国,若非姬姓之后,即姬姓之臣后人。周王朝本就是推翻了殷商后建立,周人对殷人本就有警惕,更何况十余年前宋君称王,此后数年,先后击败齐、楚、魏三国,使天下为之侧目,从此不敢小觑我宋国但小子以为这并非是福,终归我宋国虽非弱国,但也并非强国,称王图霸,又被齐、楚、魏三方所敌视,虽如今能得保一时,但日后恐生祸端。”

庄子微微点头,在心底认可了蒙仲的见解。

由于他的挚友惠施的族人「惠盎」,此时就是宋王偃幕下的治国重臣,因此,他对宋国局势的了解,自然要超过蒙仲哪怕他此前对此并不是很在意。

庄子知道,宋君戴偃之所以敢称王,那是因为当时在魏国担任国相的「公孙衍」,正在组织魏、赵、韩、燕、楚、齐、义渠总共七个参与国的「七国伐秦」之事,当时中原的焦点都在这件大事上,因此宋君戴偃称王这件事,并没有在世上引起太大的震动。

然而由于各国都有私心,「七国合纵伐秦」被秦国所击破,继而使天下呈现「秦与齐楚」对峙的局面。

此后,秦国、齐国、楚国三方皆在合纵连横这件事上角力,争夺霸主之位,当然顾不上宋国。

数年后,因燕国在「七国合纵伐秦」期间发生内乱时,齐国趁机派兵攻打燕国去了,此举导致燕王哙被杀,燕国国相「子之」逃亡、被齐人抓住砍成肉酱正是这场战争,给日后的齐国埋下了祸根,后来燕王哙的儿子「燕昭王」励精图治,重用「乐毅」率军攻伐齐国作为报复,先后占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让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座城池,几乎灭国,此后齐国迅速衰败。

而楚国呢,则在数年后被秦国的国相「张仪」欺骗当时张仪欺骗楚怀王,用秦国割让六百里商于之地作为条件,换取楚国与齐国解除盟约,楚怀王中计,便与齐国断交,结果张仪却说当时他说的是「六里地」。

于是楚怀王大怒,举倾国之兵攻打秦国,却被秦国击败。

事后,韩魏两国趁机夺取楚国在中原的领土,楚国亦由此衰败。

总而言之,当时的齐、楚、燕、韩、赵、秦等强国,一个个都抽身无暇,而与宋国发生战争的齐国、楚国、魏国三个国家,齐国当时的重心在「伐秦」与「吞并燕国」这两件事上;楚国是当时七国合纵的纵长,正在忙着讨伐秦国;至于魏国,此时的魏国早已经是千疮百孔,东边被齐国打马陵一战魏国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西边又被秦国攻打,无奈之下割让河西郡向秦国求和,再也不是吴起执魏武卒时横扫天下的那个魏国了。

在这种情况下,齐国、楚国、魏国哪里顾得上与宋国的战争呢

不得不说,若非是宋王偃看准了时机,那么就是天佑宋国。

否则似宋王偃这般祭天称王的,那是肯定会遭到周围邻国的讨伐的,而且是名正言顺的讨伐。

而如今,诸国间的局势又出现了不同。

但这些事,庄子暂时并不打算告诉蒙仲,毕竟,蒙仲就算知晓又能怎样呢

徒增烦恼而已。

眼下庄子对蒙仲的期待,即后者去掉心机与功利心,能感悟到「清静无为」的道理。

只要蒙仲能做出这些改变,庄周倒也并不介意收前者为弟子,用自己的名声,庇护蒙仲与其亲人,使其在这个道亏的乱世中免受兵祸之害。

第014章 授业

当晚,庄伯向居住在庄子居内的诸家族子弟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虽庄子暂时并不打算收任何人为弟子,但从今天起,这位圣贤会尝试教授居内的诸子。

说白了,彼此虽无师徒之名,却有师徒之实。

当然,对此诸子已经很满意了,毕竟师徒名分,仅在于庄子是否承认他们这些人是他的弟子,但是在世人眼里,只要庄子愿意教授他们,那他们就是庄子的弟子哪怕庄子本人并未亲口承认。

是故,向缭、华虎、穆武、乐进、乐续几人欣喜雀跃。

欣喜雀跃之余,他们纷纷向蒙仲投以感激的目光,因为若非是蒙仲的关系,他们这些人恐怕在这里再呆上几年都无法得到这样的结果。

哪怕是憨厚内向、不善言辞的武婴,看向蒙仲的目光中亦充满敬意。

毕竟在场所有人都了解,藏其知、闭其口近二十年的庄子,他之所以会突然出现这么大的转变,这全是因为蒙仲的功劳。

而就在诸子因为庄子忽然转变准备教授他们知识而欣喜地议论纷纷时,庄子正独自坐在正屋的堂上,思索着授业这方面的事。

庄周以前是向人授过业的,但那时他惠子尚未身故,他也没有立下闭口的斋戒,可现如今,他即不想破了自己闭口的斋戒,又想教授居内的诸子学习道家思想,纵使是庄周亦对此感到有些头疼。

思前想后,庄周最终想出了一个办法,即先教授一人,再叫这人代他教授其余学子。

而这个「先教授一人」的人选,他当即就想到了蒙仲,毕竟在诸子当中,唯独蒙仲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次日巳时前后,庄子先是命庄伯到居内的库藏,将他先前所著的天地篇命人搬到正屋的堂上,旋即让庄伯唤来蒙仲,向后者解释了一番,即他先教蒙仲,随后再由蒙仲代为授课,教授居内的诸子。

代师授业

纵使是蒙仲亦有些受宠若惊,毕竟代师授业,这可是唯有门下大弟子才能得到的殊荣啊。

当然了,反过来说,既然是代师授业,那么换而言之,庄周对蒙仲的要求也会更高,倘若蒙仲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领悟庄周想要表述的含义,耽误了教授其他诸子,那么这种授业方式自然也就无法施行了。

「念。」

在只有两人的堂内,庄周将他所著天地篇的首册竹简放到蒙仲面前,用眼神与动作示意蒙仲朗诵。

蒙仲接过书简,在自己面前摊开,目视着竹简上的内容诵读道:“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期间,庄周闭目倾听着,待等到蒙仲诵读到第一段段落,他忽然抬起手,阻止蒙仲再往下诵读,同时将一块写着「何解」的竹牌摆在蒙仲面前,并用手指点了点竹牌。

蒙仲会意,便按照庄周的心意,用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这段话的含义:“夫子在文中所书,即天和地虽然很大,然而它们的运动和变化却是均衡的;万物虽然纷杂,不过它们各得其所归根结蒂却是同一的;百姓虽然众多,不过他们的主宰却都是国君。国君管理天下要以顺应事物为根本而成事于自然,因此,古代君主统驭天下,一切都出自无为夫子,何谓「天德」”

对于蒙仲的解释,庄周心里是满意的,因为蒙仲解释的很正确,虽然不明白「天德」的道理,但这也难怪,毕竟「天德」是道家颇为高深的思想。

满意之余,庄周便在一块竹牌上写下几个字,来解释天德的含义:天即天道、德即人德,天人合一,即为圣者。

蒙仲释然地点了点头。

看到他这幅表情,庄周在另一块竹牌上又写了一行字:你曾用宋子天人篇求教于我,想必对此有些了解。

蒙仲看到这行字愣了一下,抬头一瞧庄周,却见这位夫子正带着几许捉狭、戏谑看着自己也不晓得是什么用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