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1 / 2)
过去的事都过去了,不去说它,陛下那时候也年轻。卫衍摇了摇头,让皇帝不要再说下去,他提那些事并不是为了和皇帝算旧账,有些事过去了就算了,翻来覆去地纠缠旧事,从来就不是他的性子,他此时提起,不过是想好好开解皇帝的心结,再后来,臣被流放,走过很多地方,也看到了很多在京里永远看不到的人和事。臣第一次了解到民生百态,也第一次萌生了除了自己好好过日子之外,还想为这个国家为百姓们做点什么的念头。臣重回陛下身边之前,早就认真考虑过会付出的代价。陛下,臣不介意那些虚名,所以陛下不要再为这种小事生气,再为这些闲话折腾朝臣。臣不够聪明,也不够能干,做不到臣当年想做的那些事,但是陛下足够聪明,也足够能干,可以代替臣完成那些心愿。臣能做的就是永远站在陛下身后,守护陛下的安全。
声名尽毁,荣辱全抛,这是他为了追随皇帝左右自愿付出的代价。
流言蜚语,史笔如刀,这是他为了常伴皇帝身侧自愿付出的代价。
他早就知道事情会变成这样,但是,他愿意,他真的愿意。
当年,他懒得多想他和皇帝到底是什么关系,整日里得过且过地一日日过着,是因为他不愿意去深思这些事情,但是等到他愿意回到皇帝身边的时候,他早就想清楚了。
凡事皆有代价,既然他选择了陪伴在皇帝身边,就必然要付出这些代价,为什么皇帝到现在还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你不在意,但是朕在意。朕不准任何人诋毁你,羞辱你。任何人敢这么做,朕都会让他们付出代价。卫衍不在乎虚名,但是景骊很在乎,况且这个人是他一直小心翼翼捧在手心里面呵护的珍宝,怎容得旁人去践踏。
陛下,黄口稚子无知之语,怎可当真,祸及家人更是无辜。如果陛下真的要去做那些事,臣会很生气,也会对陛下很失望,也许臣很快就会怀疑,臣当年的选择是否是一个错误。
卫衍的表情很认真,很严肃,一点都没有说笑的意思。景骊和他对视了半晌,终于别过了头去,心不甘情不愿地说道:
朕知道了。
此时,他脸上不甘愿的神情,和当时正在偏殿中与萧振庭较劲的景珂,实在是有得一比。
卫衍安抚过皇帝,有些放心不下景珂的伤势,就去探望他。
他进了景珂所住偏殿的门,见到的就是这么一幅情景。景珂正气呼呼地坐在榻上不理人,萧振庭正在给他念书。一个在生闷气,一个若无其事,这景象和皇帝刚才生闷气的样子,简直是一模一样,他想到这里,不由得微笑起来。
见他进来,萧振庭赶紧站起来给他行了礼,景珂也想爬起来,不过卫衍快步走上前去按住了他。
卫衍仔细查看了一遍景珂全身的伤口,又问了他几句,才算放下心来,然后有一句没一句地问了萧振庭几句闲话。
卫衍知道景珂的这位伴读来自安阳萧氏,有好几次,他都想问问,燕钰成如今怎么样了,是否一切安好?不过这个话题他不知道该怎么提起,所以有些话都到了他的嘴边,又被他吞了回去。
家兄来信,让我代他给侯爷请安。若侯爷哪天得空,可否容我上门拜见。说着说着,也不知道说到了哪里,萧振庭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萧振庭这话并不是随口说说,事实上他上过永宁侯府不止一次,可惜永宁侯几乎比皇帝还要难见,永远都是闭门谢客,不是熟客上门,通常除了管家之外,见不到其他主人,他只能留下礼物黯然离去。这次能在宫里碰巧遇见,萧振庭马上提出了这个请求,也不管卫衍听了,是不是一脸的迷惑。
令兄是萧振庭的兄长是哪一位,卫衍一无所知,只能开口问他。
家兄讳振阳,是侯爷旧友,当日颇得侯爷照顾,始终铭记在心。若侯爷有事需要人跑腿,吩咐在下即可,我萧家绝不会忘记侯爷当日援手救命之恩。
原来是他。卫衍静心思索了片刻,终于想明白萧振阳大概就是当日的燕钰成,不过那时他就说了几句话,当不得救命之恩,赶紧摆了摆手,令兄言重了,我当时也就说了句话,求了个情,谈不上什么救命之恩。
侯爷此话有谬,一言之恩,一饭之情,皆是恩情,更何况是救命之恩,有道是有恩不报非君子,莫不是侯爷以为我萧家皆是知恩不报之徒?
我没有这个意思。这样吧,等我家敏文回来了,我打发人请你过府,好好亲近亲近。看到少年摆出了要和他好好理论辩驳一番的架势,卫衍赶紧投降。
他家敏文和萧振庭岁数相近,又都是少年老成之辈,应该比较谈得拢。至于他自己,就不去凑这个热闹了。当下,他就决定把这个烫手山芋,抛给宝贝儿子去接待,也不知道归期渐近的卫敏文,有没有在路上打喷嚏。
大统领,珂儿也想去,珂儿也要和敏文哥哥好好亲近亲近。景珂听到萧振庭要去大统领家里玩,还有那位他从来没见过的敏文哥哥也要回来了,赶紧扯住了大统领的衣袖,用闪亮亮的大眼睛望着他。
好,到时候殿下也一起去。对于景珂的撒娇大法,卫衍始终没辙,马上就答应了,不过殿下这几日要好好养伤,否则到时候走不动路,可不要哭鼻子。
大统领,你说父皇会不会不让珂儿去?景珂高兴了一会儿,突然想到皇帝还在生他的气,顿时不安起来,趴在卫衍耳边小声问道。
放心吧,到时候臣去向陛下讨旨意。卫衍也在他耳边小声回答。
景珂终于放下了心,搂着卫衍的脖子,开心地笑了起来。
萧振庭看着包成粽子一样的小皇子,和卫衍两人头对着头,嘀嘀咕咕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也笑了起来。
第四十章 菊黄蟹肥
弘庆六年秋末, 永宁侯世子卫敏文在消失整整一年后, 重新出现在了京城街头。
关于卫敏文这一年的去向, 从卫府流传出来的消息是去了河西祖宅休养,至于旁人信不信, 或者在背地里怎么猜想,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卫敏文这次回京, 是为了两件事, 一是公事, 一是私事。公事自然与西北那边有关, 私事却是因为卫老侯爷即将做八十大寿, 他是专程回来拜寿的。
他刚回到府邸,还不曾洗去旅途的风尘, 就被皇帝急召觐见。皇帝急着见他,他同样急着办好公事,以便放下心来合家团圆, 所以他匆匆洗濯了一下, 换了身衣服,就随来人进宫去应对皇帝的问询。
西北那边经过一年多的渗透打探, 消息摸得差不多了,不过皇帝想要的机会, 目前还没有着落。
他们在那里构思了一个计划, 只是施行起来需要不少的时间, 不菲的财力, 这次派他回来, 就是想要摸清皇帝到底能给他们多少时间,以及恳求财力方面的支持。
塞外那边的规矩是王子们一旦成年,就会分封奴隶牧民牧场,让他们离开王帐自立部落,分封多寡由他们母妃的地位,和自身受汗王的宠爱程度决定,只有最年幼的王子才能继承汗位。如今的北狄汗王现年五十一岁,膝下共有十二位王子,已经有八位王子离开王帐,拥有了自己的部落,另外还有四位王子未成年,最小的十二王子今年才三岁,母妃身份尊贵,母子均极得汗王宠爱。
卫敏文向皇帝详细汇报了北狄王室的情况,王子们的年纪性格嗜好,王子母妃们的身份来历背后势力,王子大妃们的零零落落各种消息,这些东西是整个计划的基础,所以他不厌其烦地细细叙述了一遍。
臣等以为汗王王帐能够统领其帐下众部落,一是因为他是所有部落中最强大的一个,王帐拥有最多的奴隶牧民最肥沃的牧场,二是因为众部落族长们的信服支持。
卫敏文的这句话基本上属于废话,不过景骊听到他这么说,却了然一笑,因为听到这里,他已经知道他的这些臣子们到底要做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