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 分节阅读 1076(1 / 2)
d才看得见。
而等始皇帝和一群还没顺过气来的公子卿侯看到这十艘海事学院的大船的时候,瞬间再次激动起来。
“老天,这才是真正的大船”
“啧啧,老夫总算开眼界了,没想到我大秦竟然还能造出如此大的海船来”
“原以为方才那艘商船已经很大了,眼下一比较,有若孩童与壮汉一般”
“如此巨舰,怕是造价不菲”
“自然,上次听宰工部提过一嘴,这种四十丈大船用料超过万石,一次可以运载粮食十万石,满载人员可达一千五百人,乃是我大秦最大的舰船,造价超过三百万钱”
“嘶”
正站在船下仰望船头甲板讨论赞叹的一群公子卿侯不约而同倒吸一口凉气。
“那岂不是相当于六艘普通三桅海船的造价,如此高昂的代价实在不划算”
“谁说不划算”陈旭笑着转头看着质疑的一个卿侯,“船越大,抵抗风浪的能力就越强,在大海上行驶就越平稳,数年前诸位有许多都陪同陛下巡视东南,听闻被颠吐的不少,而这艘巨舰即便是有丈余高的风浪,也能如履平地一般,几乎感觉不到太过明显的颠簸,这是本侯特意为陛下此次巡游打造的,仅此一艘,后面没有需要暂时不会再进行建造,但这种巨舰的好处不仅限于此,而是在其强大的货运能力,只需要普通海船两倍的人手,便能运送普通货船至少五倍的货物,这些二十丈大小的海船看似巨大,实则只能用于近海航行,不适合远洋航行,一旦遇到大些的风浪便很危险,尤其是夏季风高浪急,更是容易倾覆”
“清河侯言之有理,船体越大越平稳,而且航行所需的人力物力并不会增加很多,从货运和掌控来说,大船的优势非常明显”一个懂行的工部官员赶紧顶帖。
“如此说来还是造这种大舰划算,但为何不多造一些”一群公子当中来有人质疑,陈旭一瞅正是胡亥这货,明显又在其中挑拨离间想搞事。
“对啊对啊,既然造大舰更划算,为何不把钱省下来全部造这种大舰,既安全又划算,一艘顶五艘”有几位公子和一些随行的卿侯开始附和胡亥。
“大船有好处,自然也有坏处,一是工艺复杂,二是对木料要求非常高,光是为了寻找打造这艘大船的龙骨,造船厂便先后寻访无数名川大山,费时年余才找到,砍伐运送到琅琊又耗时足足半年,先后动用人手数万,因此建造这种巨舰花钱还在其次,而是代价太大,有些得不偿失”
“还有就是船越大,操控起来也就越发困难,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损失也会被放大数倍,一艘小船倾覆,累及不过数十上百人,但这样一艘大船倾覆,可能瞬间上千人便葬身大海,而这种大船一旦损毁,代价更是承受不起,所以并非好处多便可以多造,而是要看需求,眼下需要的是更多近海航行的海船,二十丈的也已经勉强够用”
“原来如此,我等受教了”一群公子和随行的卿侯一起拱手。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并非如此,而是钱”陈旭笑着指着这艘巍峨如山一般漂浮在海湾之中的巨舰,“因为是第一艘四十丈巨舰,从设计到新建船坞再到建造成功,泰山号前后总耗时两年有余,共耗资三百八十余万钱,而海事学院今年一年的预算也才三百万钱,若是全部打造这种大船,怕是一艘都弄不出来,各种训练也都只能全部停止,而朝廷这些年虽然税收年年增长迅速,但需要开销的地方也如同流水一般出去,不知道又从哪里能够挤出来钱来多打造几艘这样的巨舰”
“左相说的是,如今财政署的确挤不出来多余的钱款建造巨舰,工部和海事学院呈报的新造舰计划冯相也只同意了三艘二十丈训练舰,这种耗资巨大的巨舰莫说冯相不会同意,即便同意怕是其他署衙都会上奏阻止”财政署随行的一个官员站出来为陈旭的说法站台。
“难道不可以让中央钱庄多发行一些债券和兑票么”一个很有想法的公子弱弱的说。
“嘁”
虽然没有人站出来反驳,但人群的集体反应表示了对这个说法的不屑和反击。
“公子,发债债券朝廷需要支付大额利息,坦途计划的五亿债券眼下每年都要多付近千万的利息,负担不小,兑票也不是说发就能发,需要有等同价值的金银铜钱作抵押才行,钱庄有多少钱财才能发多少兑票,发多了兑票就不值钱了”有对金融比较了解的官员小声解释。
“不会啊,我们平日有兑票不都是按数字兑取的吗,怎么会不值钱呢,是一万就能取一万,是十万就能取十万”
“哼,朕给你一张十亿的兑票,你去给朕取出来”
面对自己这个金融白痴的儿子,一直没有说话的始皇帝终于忍不住冷哼。
这个公子还准备开口,但瞬间似乎想通了一点儿什么,额头上的虚汗滚滚而落,赶紧低着头满脸通红的拱手:“儿臣思虑不周,说错了”
“知之为知之自,不知为不知,眼下如此多的卿侯重臣,还有太师当面,不懂便问,怎能胡言乱语,此次回去之后到京师大学好好学习,若是毕业答辩不能合格,就留在京师吧”始皇帝拂袖往大船的跳板走去。
“陛下息怒,不知者不罪,九公子也不过是心有疑惑罢了”陈旭和一群大臣赶紧都跟上去劝说。
一群公子有的紧张,有的后怕,有的怜悯,还有的露出幸灾乐祸的神情闹哄哄一起尾随而去,只留下脸红耳赤的九公子一个人站在原地发呆。
一句多嘴的话,几乎一下将他在始皇帝心目中积累起来的好感和信任摧毁的干干净净。
本来这次能够有幸被始皇帝点名跟着一起出来巡游,观看大秦壮丽山河美景的同时学习各种治国理政的方略,只要不犯错误,这一趟回去之后必然会有很大的收获,至少将来封一个郡王没问题,但不料这一路玩的实在太开心了,有些得意忘形过头了。
而九公子的遭遇在所有随行的公子和卿侯来看,只能算他倒霉,所谓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这便是胡乱多嘴的下场,因此也没有人来管他,只等始皇帝和一群人都顺着码头的跳板开始上船之后,才有一些熟悉的宫人内侍上来劝解安慰追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