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吃相 分节阅读 996(1 / 2)
d少府,虽然带有强制性,但少府是要花钱的,最次的一匹绢纱也要一百多钱,一匹上好的丝绸更是上千钱,至于锦缎一般民间也纺织不出来,都是那些有家传技能的纺织户在制作,身份也等同于匠工,算是朝廷认可的职业技师,每年制作多少都有定数,而且产能低下,想多出一尺来都是奢望,因此丝绸一直以来都被皇家垄断的比较成功,然后这些丝绸又被皇帝分发给皇族或者赏赐给王侯公卿等勋贵。
而今天,为了开放丝绸产业市场,陈旭竟然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贡品法案,设计一套专用的皇家贡品来满足和区别民间丝绸产品。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提案。
而且完美的解决了礼部令杨竹的担心,也完美的维护了皇家的颜面。
而由此,许多官员也迅即由此联想到更多的皇家专供产品,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都可以制定一套特殊的法案来制作生产皇室专供物品,以此维护皇家的威严和礼仪。
看着始皇帝满意点头的神情和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窃窃私语热烈讨论的情形,特别是一群礼部官员和少府官员兴奋激动的表情,陈旭知道自己这个提案肯定已经完美通过。
放开丝绸市场,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更重要的一点是刺激东南丝绸产业的发展和提高当地农民和丝织工人的待遇。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陈旭去过两次东南,亲眼见证了当地蚕农的艰辛和困苦,虽然绸缎价值堪比黄金,但老百姓却根本得不到任何实惠,大量的丝绸都被作为桑蚕税强行征收,而即便是多余卖给少府的丝绸,除开要够买粮食衣服满足一家人的生存之外,基本上也都是家徒四壁的境况,蚕农比之粮农过得更加凄苦。
而这也是陈旭要极力推动放开丝绸产业和市场的决心。
任何产品,只有足够市场化和商业化,所有参与者才能得到足够公平的劳动分配,降低桑蚕税,打破朝廷强行收购的框架,丝绸产业才能真正繁荣起来。
何况一旦打通西方的航线,丝绸和玻璃瓷器这些大秦独有的精美物品,将成为重要的输出商品,由此会带来丝绸收购价格上扬,桑蚕养殖和纺织产业的人才会更加获益,所以此事必须尽快布局完成。
本来是一个关于商业的五年规划,但眼下竟然变成了讨论贡品的讨论会,吵吵嚷嚷之中始皇帝拿起玉尺轻轻敲了几下御案,朝议大殿瞬间就安静下来。
“太师请继续”
“是,陛下”
陈旭翻开手中的五年商业规划再次接着宣读。
“第三,规范水泥钢铁矿山等事关基础工业命脉的产业,鼓励商人兼并厂矿,通过改良发掘和冶炼技术,提高钢铁水泥等的产量和质量,勿要造成环境的大量破坏和污染”
“第四”
“鉴于军制改革已经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两年的改革缓冲时间也足够完成军制改革的前提下,臣提议进行一次军工企业的改革,重新制定新的武器标准和军服,为郡县役卒、警卒、马卒、步卒以及海师舰队制定适应不同战况的武器和服装,并且制定军衔肩章铭牌等区别身份等级的醒目标识”
“继续加大对于全国道路的扩建和翻建投入,争取在十年之内,完成全国大部分郡县都能通达水泥马路,通行里程超过十万里”
“为了适应快速的人口增长和更加合理的管辖,臣提请在继续推进郡治改革的基础上增加全国县治数量和规模,从目前的一千二百余县增加到一千八百余县,根据人口规模和辖区范围进行县治数量的调整,根据臣的预测,十年之后,我大秦人口将突破一亿,二十年后可能会突破三亿,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将对各地官吏的治理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同时也会对生存环境以及钱粮盐布等急需的生活物资形成极大的压力,因此臣建议继续推进郡县大学和中学的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地方官吏来适应国家的长远发展,为了大秦未来不至于人口过多而造成耕地和粮食短缺,臣提请废止人口生育奖励法案”
“五年前臣提请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春之后便已经结束,根据执行情况来看成果斐然,改善民众生活的铁锅计划、增加粮食产量的粮种推行计划和新式耕种方法都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各地卫生院的筹建也达到了八百余家,中学筹建了两百余所,大学筹办了十余所,农商工税都已经降低到了计划范围之内,朝廷税收也连续五年大幅增长,全国水泥马路的翻新修建超过两万余里,鉴于五年计划的巨大成果,臣提请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计划如下”
自从上次坦途计划一次提请了十多本奏书之后,陈旭突然感觉喜欢上了这种变态的工作方法,这次经过足足半年的巡视体验大秦的基层变化之后,在来去的路途上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更加深入的改革措施,而且主要针对的是往日法案的更深层次的细节修改和适应新时代的法律制度。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大秦眼下的发展日新月异,新老问题交织在一起,只有不断的去发现和改革,才能够发展的更快更好。
大秦朝堂的众多大佬没有太多改革的意识,而且久居咸阳几乎不出去体验民生,更多的时候只是在按部就班的处置政务,因此陈旭就要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权利强势的去推行自己认可的政令,努力让大秦沿着自己展望的目标快速前进。
而这种大规模提出奏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管其中有多少能够得到皇帝的认可和文武百官的支持,但搂草打兔子,总会有许多能够被通过然后被贯彻执行下去,而且许多改革措施提出来之后,哪怕现在不能推行,只要传到民间,自然会有人支持,形成一股民间的力量最终倒推朝堂改变。
没有焚书坑儒,没有法家一家独大,在陈旭兼容并蓄的执政理念下,百家门徒和有志于报效君王的名士贤达得到了极大的自由,可以通过报纸,通过百家论坛甚至是直接上书朝廷来推广自己的理念,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治国理念,让自己的思想最终也能够得到传播和发扬。
整整一个早朝时间,几乎都是陈旭一个人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