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山河永在(1 / 2)
在曹小瞒离开后, 几人围上了荀彧。
“敢自称卧龙和凤雏, 这胆子可不是一般的大, 令君可知这两人现在是何年岁?”贾诩问出了郭嘉想问的话。
“卧龙或许年少一些十五六,凤雏应该年长一点, 前者出山后魏王难有大胜,后者帮刘玄德夺益州,更是师出有名。”
“所以十年后的大战,曹公大败是因为他们两人吗?”郭嘉从曹小瞒的话中,回过思绪后, 出声问道。
“并不, 更多的是江东大都督周瑜的功劳。”
“如此大战,就没人能劝住曹公万不可掉以轻心吗?”
“二十万大军下江南, 而敌方孙刘联盟也不过五万,那时刘表之子刘琮举荆州投降,名义上除刘备安身的江夏郡外,荆州已经全部掌握在手,所有人都以为会必胜, 但那时曹营内却已经开始像袁绍那处一样拉帮结派, 如此必胜的局面谁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去触他的霉头,而那时奉孝已经不在, 没人敢去劝, 而我…而我,在奉孝走后,我们也算是决裂了, 因为在他眼中我只是奉孝的影子。”
“公达、仲德、文和,文和总该会劝吧!”郭嘉不信,为什么就只有他一个能劝。
“宛城一战长公子和典韦牺牲了,那时立世子一事,他看重的是四公子,文和是站在二公子身后,加上文和来曹营后一直不言,更没献过什么计策,没什么威信力。”
难怪曹小瞒会将贾诩拉进来,一切都对上了。
“最后这个天下归谁?”
“我不知道,我曾猜测是刘备,但后来有些怀疑,但那时刘备已经据有益州和荆州两地,高祖不就是以汉中王的身份而雄据天下吗?但后面便开始了一些怀疑。
贾诩联想一下荆、益州附近,“平南蛮,出北伐,两州两州之地,要完成这些才只是勉勉强强,还需步步取胜的情况下,但江东会让刘玄德成长到如此强悍的实力吗?不太可能,刘玄德取益州时,留下谁守荆州,军师是谁?”
“后面是关羽独领,军师中以诸葛亮字孔明那个自称卧龙者为主,但一开始刘玄德并没有在出使益州时将其留下,但因为另外一位凤雏庞统字士元,刚来刘玄德的阵营,应该是急于有所建功,在一次攻城时被人埋伏射杀,后才将诸葛孔明传了回去。”
“关羽性高傲,荆州后面必败,更有可能会失了荆州,那么以刘玄德一州之地可能再加个汉中,但无论是平南蛮,还是北伐,人力财力都跟不上,所以刘玄德没有这个可能,而江东,既然荀令君已经将它排除,想来也是有自己的考量,那么问题就只出在内部,有人篡权谋位!“
一个建安十七年,一个建安二十五年,他们之间应该也只差了八年,但这八年那时曹公应该也六十有五了吧!而世子之争,最后不会是曹公中意的曹植,因为局势已经决定了,立长不立幼,那么只会是曹丕。
但以贾诩自己对曹丕的熟悉,之前曹小瞒还特地让华佗来给他看一种病,后来寻问过华佗后,才清楚曹丕这病若是拖下去,到了四十后,就不一定能撑过去了,而内部有人篡权,应该一开始就是曹丕身边的人,还要非常信任,不然一时也压制不过那些老臣,以及后居其上的臣子,贾诩想到一个人司马懿,这毕竟需要一个能文能武的人,才可刚好不仅在后期把持兵权,同时前期在文臣中又能居首位的人,他现在自己父亲被抓,司马懿表现出来的隐忍,还真有这个潜质啊!
贾诩虽然有了猜测,但并没有第一时间说出来,这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同时以这些条件,来进行解释,说不定以他知道的太多,处理了也不一定,贾诩选择了沉默。
除了走神的郭嘉,荀攸整个心思都在荀彧身上,便只有荀彧自己发现贾诩一直在沉思,其间的若有所思仿佛是已经看出了什么。
荀彧最不想再去回忆的事情,终究还是被人给问了出来,“叔叔最后曹公可是对你动了手。”
荀攸的话让荀彧一愣,他仿佛还能想起他们最后一次对话时的场景,谁也不让谁,相互在彼此心上都要插上一刀,下手之狠丝毫不留情面,可是后面想想,听着曹小瞒的解释,赤壁大战大败而归,朝中权势分散,拉帮结派之人更有分裂之倾向,荀彧似乎又能理解了。
诩见其不太好回答,自己先离开了,怎么说在这几个人中,贾诩还是没有融入进去,并且也不打算,毕竟他的站位本身就不太一样。
“这是令君的私事,不说也无妨。”但其实郭嘉还是想要知道,若是荀彧不肯说他也不会再继续过问。
“空食盒,是在扬州寿春,从入许都以来第一次出去,但也成了最后一次,司空曾解释不是那个意思,送我离开是因为那些势力的壮大,已经保不住,宗族势力逐渐膨胀,其后居上的二公子,都因权利不保而杀了不少人,何况我这个拦路的汉臣,到二公子的那个时候,汉室民风已经分崩离析,直系的刘氏皇族都没了,完全成了三分天下,但空食盒是真,只是意思应该是让我闭口不谈,但因根本不信他会有这份好意,留下也不过是在我身上找你的影子,找我的不快,但更多的也如这次求死一样,那时他已经要称帝,民风人心尚在,只怕会是晚节不保。”
“所以这就是司空所说的欠你一命。”
“……”
郭嘉一拳又要打出去,不过想起荀彧现在身体不适,最终还是收回了手。
“公达先去准备司空吩咐的事情吧!我与奉孝还有话要说。”
荀攸看了眼郭嘉那怎么看荀彧怎么不顺眼的模样,一时也不知该不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