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365(2 / 2)
她其实不关心朝政,却很关心宇文温,所以,对于可能“害”宇文温下地狱的傅奕,那是怎么看都不顺眼。
对此,刘彩云劝解道:“殿下息怒,那傅太史不过一倔老头,殿下何必与他较真呢”
“倔倔老头”
尉迟炽繁觉得有些疑惑,不过蹭蹭蹭往上冒的火气算是打住了,刘彩云见状,开始切入正题:“殿下,如今梁书正热门,妾家中也买了一套”
刘彩云的夫君张定发,如今在兵部任职,夫妻俩伴随御驾在邺城暂居,所以“紧随潮流”,买了一套刚发行的梁书,要“以史为鉴”。
刘彩云现在就以梁书中的一个人物经历,对皇后进行开导。
崇佛而不得善终的梁武帝萧衍,晚年时有一幸臣名为朱异,按照梁书中的记载,这位是十足的奸佞,可以说是太清之难发生的罪魁祸首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
刘彩云为皇后细细道来。
侯景叛魏东魏,寻求梁国庇护,许多梁国大臣都说不可,因为侯景狼子野心,结果是朱异极力主张招降纳叛,说动梁帝萧衍接纳侯景,并派出大军北伐。
后来侯景和梁军被东魏大军击败,梁军主帅萧渊明被俘,东魏便遣使来建康,说只要梁国交还侯景,就会放萧渊明回来,并且表明两国交好之意。
大臣们都说这是东魏的反间计,结果是朱异极力主张用侯景换萧渊明,与东魏握手言和。
侯景听到风声,赶紧派人贿赂朱异,求朱异为他说好话,但朱异收了贿赂却不帮说好话,最后,侯景走投无路,密谋造反。
侯景当时位于合州,合州刺史、鄱阳王萧范察觉其反迹,急报京城,大臣们主张立刻派兵驱逐侯景,结果朱异却说:鄱阳王还不允许朝廷有一个客人
后来侯景造反,打出的旗号就是“清君侧”,诛杀朱异等奸佞。
于是,发生了太清之难。
尉迟炽繁听到这里,不住说朱异果然是奸佞小人,刘彩云随后提问:“殿下,可知朱异的几次主张为何相互矛盾”
“对呀,确实有些矛盾。”尉迟炽繁点点头,她虽然没时间研究梁书,但方才那么一听,听出一些蹊跷。
一开始,朱异主张接纳侯景,理由是不接纳的话会寒了北方武人南投之心。
侯景败逃南下之后,东魏使反间计,许多人都看出来了,没道理身居高位的朱异看不出来,却主张用侯景换萧渊明,这时候就不说出尔反尔的行为,会寒了北方武人南投之心。
侯景求朱异帮说好话,朱异不说;等侯景酝酿造反了,朱异反倒为对方说好话。
如此反复,这人莫非脑子有病么
对此,刘彩云答道:“朱异并不糊涂,相反很聪明,因为他能猜到皇帝在想什么,所以专门迎合皇帝,说皇帝喜欢听的话,至于后果,他根本就不在乎。”
“坐镇河南的侯景来投,梁帝看中了河南之地,又梦到了克复中原,所以意动,于是朱异主张接纳侯景。”
“梁军惨败,侯景只剩八百残兵,而梁帝不想打仗了,想要接回侄子萧渊明,朱异看出来了,于是主张交出侯景、与东魏和谈。”
“侯景对于梁帝来说没有用了,只能成为换回萧渊明的筹码,所以朱异不会帮他求情。”
“但梁帝好面子,怕人家讥讽他连一个丧家之犬都怕,所以朱异嘲笑鄱阳王萧范是风声鹤唳。”
尉迟炽繁听明白了:“一味迎合君王,毫无原则,报喜不报忧,这不就是反复小人吗”
刘彩云回答:“殿下说得对,朱异就是毫无原则的小人、佞臣,但如今的傅太史可不是呀,虽然接连上表请求罢佛,可他反佛反了几十年,原则从未变过。”
尉迟炽繁沉吟着,刘彩云继续说:“傅太史就是个表里如一的倔老头,无论陛下在想什么,都觉得佛教不好,和那反复无常的朱异可不同。”
尉迟炽繁想了想,随后苦笑:“这唉,还真如你所说,就是个反佛的倔老头”
刘彩云的劝谏很有效果,尉迟炽繁对于傅奕的愤恨烟消云散:我还有许多事要忙,跟你个倔老头较什么劲
她喝了一杯茶,看着刘彩云说:“陛下说得没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你熟读梁书,如今都可以做谏臣了。”
刘彩云起身为皇后斟茶,笑道:“哎呀,妾不过是大概看了看,哪里能做什么谏臣。”
“你大概看了看,就能看出这么多学问,可不得了,日后多给我讲讲梁书。”
皇后识字,无非是事务繁忙,没空看书而已,即便要听人讲解,自然有女官效劳,但刘彩云知道这是皇后表示亲近的方式:让她多来皇宫走动。
于是郑重行礼:“妾领命”
“你看你,弄得像将领领命出击一般”
第五百四十一章 表里续
尉迟炽繁在命妇院和刘彩云交谈,谈的是梁史,宇文温在行宫侧殿和儿子们开“论文讨论会”,谈的也是梁史。
论文是命题论文,题目只有一个,包括太子在内的皇子都要以此为题写“论文”,然后进行讨论。
题目很简单,不过几个字:论侯景如何以八百残兵乱梁。
写论文的人,有太子宇文维城、燕王宇文维翰,两人已到而立之年,儿女开始调皮了。
有河北西道布政使、吴王宇文维行,二十出头,成婚一年,因王妃长孙氏有孕,宇文维行即将当阿耶。
有“观察军心”刚回来不久的宇文维民、宇文维礼,没到二十,尚未成亲。
三个年龄段的皇子,历练程度各有不同,所写“论文”的深度自然也不同。
属于“二十岁以下”年龄段的宇文维民、宇文维礼,其论文论据基本上来自梁书,论点中规中矩,不脱梁书中的“史臣曰”编撰者对传记人物、事件的小结。
宇文维民、宇文维礼认为,太清之难后继乱梁之所以会发生,就是臣不忠、子不孝,外加梁国国内矛盾重重,才让侯景有机可乘。
已经担任地方大员接受历练的宇文维行,其论文的内容丰富许多,其论据除了取自梁书,还取自其他一些非官方的历史资料、手稿出版社买下版权后出版。
其论点,多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或者说并不是照搬梁书的“史臣曰”,有了更多的总结。
宇文维行认为,臣不忠、子不孝不过是表像,深层次的原因,是梁国国内矛盾激化,侯景反叛,不过是引爆了梁国国内矛盾而已。
他推论,认为即便没有侯景,当年迈的梁帝萧衍去世,梁国必然会爆发宗室内战。
属于“三十岁年龄段”的太子宇文维城、燕王宇文维翰,其论文的内容又比吴王宇文维行丰富许多,来自梁书的论据不到一半。
两人的论点,也比宇文维行更进一步:侯景反倒是因为只有八百残兵才能得逞,若这位手中有八万兵,根本就翻不起什么风浪。
为什么
宇文维民、宇文维礼对此满脸疑惑,宇文维行若有所思,宇文温便让太子先发言。
经过二十年国务历练的宇文维城,走上“讲台”,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
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