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耽美 >逆水行周 >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330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33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d个电报收发点进行通讯。

下午十六点到晚上二十点三时段,是丙组二十四个电报收发点进行通讯。

这样的“分时多报路制”,能让一条电报线路上,参与电报收发的“点”达到七十二个。

如果全天二十四小时都划分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为四小时,能参与电报收发的“点”将达到一百四十四个。

如果电报线变成两条原有的电线杆上多架一条线,这个数字又翻倍,变成二百八十八个。

这是一个能让人欢呼雀跃的数字,全都建立在交流电报技术上,毫无疑问,大家盼了许多年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

但新式技术下的电报机要大规模实用化,必须重新设计、制造,所以袁天罡的“原理验证机”必须变成“量产机”,随着电报线的架设,销往各地。

所谓“量产机”,就是同型号批量生产的机器,其制作过程、内部结构、使用方法都是一样的。

如今的技术水平,能够实现单线二十四报路,那么量产型电报机的发报和收报,就必须能够在这二十四个频率自由切换。

为了加快发报速度,必须采用打孔纸带发报方式;为了方便维修,以及坚固耐用,机器的结构要优化且容易拆卸,以便更换故障零件。

同样,为了方便大批量生产,量产机的结构也必须优化。

所以,如何将“原型机”优化成“量产机”,是袁天罡和精工院技术人员的任务之一。

当新式电报机定型,并且通过试用,确定性能合格,便会大量生产,届时,朝廷拉起的一条条电报线,其线路上的各个电报收发点,都会用上这样的电报机。

另外,不久前获得专利的“电驿”,因为是针对直流电报线路而设计的,所以为了适应交流电报线路,也得进行改进。

大半个月时间,对于袁天罡而言仿佛稍纵即逝,在精工院实验室的日子里,他如同一只掉进米缸的老鼠,欢欣鼓舞之余,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

在这里,他第一次见识到皇朝高水准实验室的水平有多高,看着一座座精密车床及加工机械,看着一个个精密的电压表、电流表,还有各种神奇的实验装置,袁天罡觉得自己不虚此行。

他本来一直在研究占卜、相术,试图寻找天道变化的玄机,自从入了电学这个新天地,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电,实在是太玄妙了,袁天罡认为,电学就是悟道的根本,太极交流电和两仪直流电,玄而又玄,若能将其中奥妙一一掌握,那么参透天机便指日可待。

也许,他有生之年,看不到那一天的到来,但是,不努力一下,感觉自己就白白到世间走了一遭。

不知不觉中,已是正午,忙碌的人们,终于将量产型新式电报机的“原型机”组装完毕,大家看着袁天罡,笑道:“先生,请给这机器取个名字吧”

袁天罡闻言觉得奇怪:“取名字此是为何”

有人解释:“先生,但凡作为商品出售的机器,都会有型号或名字,以方便销售,譬如蒸汽机、抽水机,甚至火轮船,都有型号或者名称的。”

“要么取名某某式,要么是某某型,或者某某一型、某某二型等。”

“这样啊”袁天罡沉吟起来。

这算是父亲给出生的儿子取名字

。。。。。。

“迅雷型电报机,通过在两京线的试用,展现了多路通信的能力,达到了设计指标,可以让单条电报线路实现至少二十四个电报收发点同时收发电报的能力。”

“如果电报通讯采取分时多路制,电报收发点的数量会大幅增加”

政事堂内,将作大匠林有地向天子及三高官官们介绍新式电报机“迅雷”,这种电报机已经通过两京线的“试用”,性能不错。

宇文温看着手中资料,品味着“迅雷”二字,觉得有些好笑。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于形容“快”,而电报通讯相对于驿使的“日行八百里”,确实是快如迅雷,所以新式电报机取这个名字,确实不错。

此刻,林有地在向三高官官演示“迅雷”是如何多点同时收发电报,宇文温的注意力,却全在手中的资料。

这份技术资料,三高官官们基本上看不懂,但他可以,因为他关注电报技术发展已经关注了快三十年,所以对于各种名词、术语都很熟悉。

却又很陌生。

逆变器、整流器、变压器、电容器、电感器,他多多少少记得这些名词,却记不不太清楚其原理是什么。

所以,历时二十余年终于诞生的“多报路式电报机”,可以说有很多“父亲”,其中却偏偏没有他。

各类电路元件,是许多技术人员在不断实验中摸索出来的,至关重要的“滤波器”,是一个半路改行的算命先生袁天罡所发明。

能让长距离电报线摆脱人工中转的“电驿”,由一个几近于科学文盲、接触电报知识不到两小时的小娘子发明出来。

孔带式发报机,是一名爱好打孔纸带音乐盒的技术人员发明,其改进,是一位闲来无事、喜欢摆弄音乐盒的铁路电报中转员完成。

这些人,根本就没接受过什么“初中”、“高中”物理学教育,却可以从宇文温的回忆碎片里,将电学知识渐渐完善,然后发扬光大。

无数人的智慧累加在一起,超过了他这个“不正常人类”的智慧,将一件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新式电报机是这样,蒸汽机也是这样,各种新技术也是这样,宇文温感受到了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气。

在这股强劲的朝气面前,他忽然觉得自己老了。

正如一个父亲,一把屎一把尿拉扯着儿子,蹒跚学步、时不时尿裤子的儿子渐渐长大,开始当家,开始拿主意,开始嫌弃“老头子”啰嗦、落伍、跟不上趟。

此时此刻,这种感觉分外强烈,宇文温忽然觉得,从技术角度而言,自己老了。

当越来越多的技术问题浮现,越来越多的技术发展需求出现,他已经力不从心,无法解答,无法指点迷津,他真的老了。

但是,我的“儿子们”长大了,成才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