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286(1 / 2)
d目人,名声狼藉,色目奸商靠着斡脱制度特权商业制度成为斡脱商人,大规模放高利贷。
一锭银的本钱放出去做高利贷,转来转去本息累积,做了十年后,除了当初的一锭本金外,额外获取的利息据说能到一千锭。
这就像当初仅是一只小羊羔儿,十年后繁衍生出了一大群羊来,获得巨大回报,这种利滚利的惊人速度,被通俗地称为“羊羔儿息”,可见蒙元斡脱制度下高利贷的疯狂剥削程度。
到了满清时期,向蒙古王公贵族及牧民放高利贷的大盛魁等晋商商号,同样大赚特赚。
据说到了晚清,全蒙古人除了一些入股汉人商行的王爷外,都成了欠债人,外蒙古每户牧民的私人债务平均有五百两白银,可以说是全民欠债。
大盛魁等晋商商号,靠着高利贷,光是每年收债务利息,就能赚得盆满钵满,这可比做什么买卖划算得多。
高利贷商人大赚特赚,而根据当时外蒙古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庞大的债务,已经成为根本无法解脱的沉重枷锁。
蒙古王公及百姓对大盛魁等大债主的极度怨恨,据说成了外蒙独立的动力之一:独立后债主没法上门催债,欠债就一笔勾销了。
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宇文温无从得知,但他觉得晋商能在蒙古畅通无阻,明显是收买了王公贵族,才能随心所欲开展高利贷业务。
高利贷商人和王公贵族一起盘剥底层百姓,当国家风雨飘摇,王公贵族就把高利贷商人推出来,作为替罪羊承受怒火。
即便如此,高利贷名声狼藉、招人厌恶是事实,不要说在东方,在西方也是一样:上千年来为各国贵族理财、放高利贷的犹太人,同样成为仇恨对象。
凡事有利有弊,宇文温既然要搞“高利贷开边”,用软刀子杀人,就已经权衡过利弊。
只有高利贷带来的暴利,才能吸引边境豪强和豪商到草原冒险,因为边市赚的利润,哪里有高利贷的“羊羔儿息”来得痛快
大力引导民间力量进入草原,才能有效减轻朝廷负担,更快更好的控制草原漠南草原的进程。
然而隐患不是没有,万一有人暗地里变卖堡垒里的大炮怎么办
无所谓,几门移动不便的大炮加上火药短缺,改变不了什么现状,对此,宇文温有信心。
至于仇恨,自然有这些边境豪强和豪商创办的商号去吸引,毕竟拿了天大的好处,也得承担滔天的恶名,这样才公平。
而朝廷,当然是一脸无辜的模样。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不会甘于接受农耕民族朝廷的管辖,中原朝廷想要拿管理中原的方法来管理草原,事倍功半,无法长久。
甚至连内附的游牧部族都无法同化,首先人家不擅长种田,其次内地人口众多,自己人分地都不够分,哪来那么多农田分给外来户
那么,作为执政者,宇文温觉得自己没必要为外国百姓的死活“买单”。
愿意和周国友好往来的国家、部族,他当然欢迎,欢迎双方合作、一起发财;但成日里沉浸在旧日美梦、妄想着时不时南下抢劫的国家和部族
譬如给脸不要脸的吐谷浑。
对不起,活该你们倒霉。
第四百零四章 好消息
绥远城南码头,结束巡边的天子及文武百官在此登船,船队进入黄河后南下,返回关中,所以码头处人山人海,煞是热闹。
许多百姓在外围驻足观望,想要看看天子威仪,当然因为距离太远,实际上除了大片旗帜,什么也看不到。
围观的人群之中,数人奋力挤了出来,向着城内走去、
当先一名身材魁梧的男子快步向前走,左右见着他走得这么急,有些不解:“东主,为何如此焦急”
被人称为“东主”的刘武周,大手一摆,继续向前走,头也不回的说道:“赶紧的,马上回朔州”
“回朔州不是说再待几日再回去么”
“不,赶紧回去,要不来不及了”
刘武周越走越快,到后面一路小跑起来,随从也跟着跑起来,径直往自家在绥远的邸店而去。
到了邸店,掌柜见着东主匆匆而来,赶紧迎上前,却听刘武周说道:“马上准备饭菜,然后备马,一会吃完了,我要回朔州。”
此举出乎掌柜意料之外:“啊,东主,这”
“杵着作甚,赶紧让人去办”
“是,是是是”
刘武周见着随从跟上来,直接吩咐起来:“马上收拾行李,一会吃完饭就回朔州”
“是,东主”
众人见着东主如此心急火燎,也不敢多问,分头去做事,而刘武周则抓紧时间,向掌柜交代一些事情。
这几年,随着黄河中游航运的兴旺、朝廷大规模开发河套地区,到丰州绥远做边贸的商贾越来越多,朔州商贾刘武周便是其一。
刘武周祖籍河北,家境富裕,自幼习武,弓马娴熟,因为经常结交豪杰,成日里飞鹰走狗,被兄长认为将来必然祸害家族,十分不待见。
刘武周受不得唠叨,负气出走,到朔州定居,继续结交豪杰。
随着边贸大兴,刘武周便拉起一支队伍做边贸,由“刘庄主”变成了“刘东主”,在绥远城里有邸店。
刘武周当然有想法,不甘心一辈子做个富家翁,所以想着入仕,却苦无门路,因为家族不待见他,只能自己想办法。
要入仕,可以从军,靠战阵搏杀立军功,刘武周愿意以命搏功名,结果却接连赶不上趟:无论是辽东、辽西,还是官军扫荡草原,他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从军。
他不甘心到辽东当庄主,所以打算找个权贵当靠山,但要结交权贵,须得金钱铺路,所以得靠做买卖攒钱,这就是刘武周一直在做的事情。
这段时间,天子巡边来到河套,御驾所至正是权贵云集之处,于是刘武周赶来绥远碰运气,看看能不能搭上哪家权贵,给人家做鹰犬。
结果鹰犬没做成,反到让他打听到一个消息。
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朝廷,打算仿效南北洋贸易公司故事,建立一个贸易公司,专营草原贸易事务。
其“总号”,很可能定在丰州绥远,而“经营范围”之一,就是放贷。
和内地不同,放贷利息可以“适当”提高。
这消息可不得了,让刘武周意识到机会来了:朝廷要用官、商结合的方式经营草原,他要是把握住机会,向上爬就不是梦想。
边贸利润当然不错,但放高利贷更是一本万利,刘武周是个明白人,大概能猜出来朝廷此举另有深意,明显是要用软刀子割人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