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241(1 / 2)
d发战争,实力大损的高句丽,大概率站在百济这边,因为两国王族都是扶余王族后裔,同一个祖宗,所以,新罗在和百济的战争中前景堪忧。
然而以周国的立场,是要维持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一旦新罗面临亡国的危险,不可能袖手旁观。
周国若参与到这场纷争,百济对周国的敌意必然大增,连带着倭国也会如此。
这样一来,一向主持和周国友好往来的苏我马子,必然会被朝中政敌借机发难,若百济亡国,他就得为此负全责。
这个时候,如果周国明确表态,谁动苏我氏,谁就是在自寻死路,那么对准苏我氏的刀剑,瞬间就会消失。
苏我马子想要知道的答案,张鱼已经给了,那就是苏我氏是周国在倭国“唯一的朋友”,这是天子的意思,没有丝毫偏差,至于对方信不信,张鱼不知道。
他只知道天子很看重对倭贸易,轻易不想断掉。
自明德元年以来,朝廷大兴土木,开凿两条大运河、开发南中、汉沔地区、对突厥用兵、对高句丽用兵,还开发辽东,一直都不停。
为了体恤民力,朝廷多用奴工,奴工都是从捕奴队手里买来,那就要花许多钱财,这些钱财从何处来
靠那相对来说少得可怜的租庸调肯定不行,只能靠海贸。
海贸是暴利,本质是做买卖,既然是做买卖,就有买有卖,中原的产出,在海外不愁销路,问题是诸番邦的“支付能力”大多不行。
双边贸易,最理想的状态是双方各有所需:甲方的货物是乙方大量需要的,而乙方的货物也是甲方大量需要的。
这样的双边贸易,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对于周国甲方来说,倭国就是一个优质的乙方,是个大客户。
双边贸易,不说香药、白银这种奢侈品高价品,就说周国的日用品,譬如纸张、瓷器、布帛、香皂、铁制品,在倭国一直畅销,周国国内大量作坊和工场,就靠着对倭贸易稳稳赚钱。
作坊和工场效益好,就雇佣更多的工人,创造大量“工作岗位”,让无数因为“谷贱伤农”而纷纷务工的农民找到了养家糊口的饭碗。
与此同时,倭国出产的硫磺,产量极大,是周国极度需要的物资。
硫磺可以用来制火药,可以作为原料制作漂白剂,漂白布帛和纸张等,还可以用来制备十分重要的“硫酸”。
所以周国国内对于硫磺的需求是爆发性增长,即便国内有硫磺出产,也需要从倭国大量进口。
就是因为这样,双方的贸易一旦中断,对于周国来说,会有些难受。
虽然没了倭国市场,海贸的收益一样不小,也不会从此就没了硫磺,但这种事能免则免,能不翻脸尽量别翻脸。
然而为了海贸利益,就放任海东局势失控,这也不是天子想要的结果,所以想了个办法来“两全其美”,那就是向倭国权臣苏我马子表态,有必要时为其撑腰。
张鱼听天子分析过,灭了倭国、将其纳入治下的构想,近期来看不划算,因为朝廷开发南中、河套、辽东,要长期投入人力物力,若再加上个倭国故地,国力扛不住。
即便打下来、分封皇子镇守都不行,因为驻军必然陷入无休止的平乱之中,短期内只有投入、没有收益,只会透支周国国力。
所以,权衡利弊之下要有取舍,最好支持一个亲近周国的权臣控制倭国,这样做最划算。
周国若真要灭了百济,倭国再害怕也得屈服,因为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无用的挣扎只会招来杀身之祸,这就是小国的命运,不服也得服
第三百二十一章 不在乎
雪后初晴的上午,耽罗,海港旁市场,一如既往热闹,来自四面八方的商贾,热火朝天做买卖,中原、南洋以及海东各国的货物在此集散,然后经由海路运往不同的目的地。
新罗商人崔明浩,进入市场后首先买的是产自周国的铁锅,很快便换得一箱箱铁锅装车,向码头驶去,他让随从押货装船,自己则继续在市场里转悠。
铁锅是必须要买的,因为回国后要交付给官府,如果数量不够,以后的海贸就没他什么事了。
看着各邸店内琳琅满目的货物,崔明浩颇为动心,来自周国的丝绸、瓷器、玻璃制品、纸张、书籍、蔗糖,都能在新罗卖上好价钱,但很可惜,他资金不足,只能优先买铁锅。
周国的铁锅是铸铁锅,质量很好,是不错的炊具,但对于新罗来说,却是优质铁料的重要来源,所以出海的商人,必须想方设法为朝廷购买更多的铁锅。
这些铸铁锅运回国后,大部分会敲碎,然后投入炼铁炉熔化,冶炼成熟铁,以此制作兵器和铠甲。
毕竟,贵族们用的铁锅有限,而贱民是不需要铁锅的。
新罗有铁矿,但铁产量不够,当周国不禁对外销售铁锅后,大家发现买铁锅回去熔化、冶炼成熟铁,比自己开采矿石、冶炼要划算得多,于是周国铁锅就成了重要的优质铁来源。
满载着海产、人参、牛黄、茯苓、手工艺品的新罗海船,靠泊耽罗之后,随船商贾首先要确保能买到足够的铁锅,以便完成朝廷分配的定额,而像崔明浩这种新入行的商贾,定额会多些。
只有表现好,才有机会继续做海贸,崔明浩好不容易才获得资格出海,可不想让自己之前的一番努力白白浪费。
那么,万一到了耽罗,发现市场里铁锅的供应不足,那该怎么办
等,等新一批周国铁锅运抵耽罗,买够了定额规定的数量,才能启程回国。
海东诸国想要购买中原的特产和各类制品,只能到耽罗的市场做交易倭国例外,因为有博多港,所幸在周国北洋贸易公司的经营下,耽罗市场里来自中原的货物十分充足,不会让各国海商等太久。
其中就包括铁锅。
崔明浩看着各邸店里各种尺寸的铁锅,有些感慨,走着走着,却忽然停下脚步:他看见路对面邸店门口有几个百济人。
地对方也注意到他,双方目光交错,各自当做没看见。
新罗和百济如今是敌国,所以商贾们即便在耽罗这第三方的市场里碰面了,也会尽可能减少接触,以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曾经,两国都担心对方商贾在耽罗恶意购买铁锅,以便让另一方买不到,所以开始一段时间紧张不已,双方商贾到耽罗,第一件事就是抢购铁锅。
不过后来大家发现,周国铁锅的供应充足,要多少有多少,悬着的心才渐渐放下来。
后来高句丽的商人也来耽罗买铁锅,让大家对周国销售铁锅的行为觉得纳闷:这铁锅我们买回去是拿来做什么的,你们会不知道都不管的么
然而周国真不管,耽罗的贸易市场里,各中原商贾的邸店大量出售铁锅,海东各国见着既然周国完全不在乎,那么自己凭什么不买
买铸铁锅回去熔了炼熟铁,可比自己开矿炼铁划算,而周国要的东西,对于海东各国来说,又不是很难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