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耽美 >逆水行周 >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110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110(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d“大功告成”。

十年前,黄铜铜锌合金和白铜铜锡铅合金做成的双色币,制作成本不下五百文一枚,为了让双色币有实用化的可能,宇文温希望制作成本低于一百文一陌。

这个想法,足足花费了十年时间才实现,宇文温回想往事,回想自己为此花费的钱财,真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感觉。

一枚闪烁着黄金、白银光芒的钱币,看上去就让人觉得制作成本不低,那么这种钱面值定为“一陌”,好像也合情合理。

所以,寻常百姓见着这种货币,至少不会认为朝廷想钱想疯了,搞出“一当百”的铜钱来敛财。

“金银陌”那令人匪夷所思的制作工艺,很容易让人认为实际价值抵得上面值,所以确保了这种钱币的初步信用,宇文温的新币制在此基础上,就有大发神威的可能。

“明德通宝”钱,一枚一文重二铢四丝,一比一兑换历朝历代发行的五铢钱一文钱重三到五铢不等;一枚“金银陌”,只兑换一百文“明德通宝”钱,不兑换任何五铢钱官方。

看上去很正常的规定,实际上却大有玄机。

在贵金属做货币的年代,一枚钱币的价值,取决于其贵金属含量也就是“成色”,一枚用料十足的五铢钱,其铜的重量可以认为是五铢实际上三到五铢不等。

现在,一枚重量是二铢四丝的“明德通宝”钱,要一比一兑换五铢钱,实际上就是强行将二铢铜兑换百姓手里的五铢铜。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明德通宝”实际上是一种“一当二”钱。

然后,制作成本七十文左右的“金银陌”,兑换一百文“明德通宝”,实际上让“明德通宝”变成了“一当三”钱。

简而言之,宇文温靠着两种钱币玩了个手段,用一份铜就把市面上的三份铜给“兑”了。

这种行为邪恶不邪恶卑鄙不卑鄙

做这种事情,你还有良心么你的良心不会痛么

宇文温此时扪心自问,却丝毫不觉得脸红,看着手中的双色币,两眼似乎绽放出精光。

一个正常的国家,必须发行钱币,即便再亏都要发行,所以按照正常工艺铸造的“明德通宝”,即便铸得越多亏得雨多,宇文温都要咬牙撑下去。

铸造正常铜钱造成的巨额亏空,他要靠“不正常”铜钱“金银陌”来填补。

面值一陌一百文的“金银陌”钱,每制作一枚并流通到市面上,朝廷就赚了差不多三十文,这样的盈利和铸造“明德通宝”的亏损相抵,还略有盈余。

所以,宇文温的新币制若能成功推行,那么铸钱对于朝廷来说,就是一门赚钱的买卖。

年年财政盈余,收铸币税收到手软,从此以后也不用费尽心机开源赚钱了,只要拼命发行“金银陌”就行了么

想得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大,大到宇文温的构想实施起来效果要打个大大的折扣,“金银陌”钱未必能获得百姓接受,到时候无人问津的话,那就尴尬了。

任何违反经济规律的行为,必然以失败而告终,宇文温为了新币制,绞尽脑汁想出了新花样,这新花样一旦实行

他觉得自己的良心真会痛得很厉害。

第八十三章 本质

长安造币厂,几座熔炉冒出滚滚浓烟,无数铜料在熔炉里熔成铜水,工匠随后加入适量金属锌,让这一炉铜变成铜锌合金黄铜。

即将流通天下的“明德通宝”,就是用黄铜制成,这样的铜钱比一般的铜钱颜色更黄,看上去黄澄澄的,就像金币一样,平添一层“贵气”。

被某有活力社会组织用来冒充黄金谋利的黄铜,是本不该出现于这个时代的合金,其冶炼技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变得很成熟,成本也明显降了下来。

当然,黄铜的冶炼技术仅限于新式造币厂掌握,对于民间来说,这样的铜合金,其冶炼技术依旧是秘密。

即便有人想办法得知黄铜的大概制作工艺,却无法低成本来制作黄铜,而造币厂铸币所用黄铜,其具体配比又是秘密。

造币厂熔制黄铜,需要进行精确的“配料”,配料结束之后,熔融的黄铜会流入已经制作好的浇铸模,变成条片。

浇铸后的条片,经过碾片机轧制成铸币所需要的标准厚度,碾片机即轧片机或轧机,分粗轧和精轧,黄铜条片经过数道轧制工序后,长度大幅增加,而厚度明显变薄。

轧制后的黄铜条片过长,需经剪机裁剪分段,后通过精轧工序,轧制到“明德通宝”钱所需的标准厚度。

标准厚度的黄铜条片制作完成后,工匠将其放入冲模,冲下中间有方孔的圆形坯饼。

这种水力驱动的冲床安装有钢模,每分钟可冲出铜币坯饼一百枚以上,省时省力。

冲压出来的边屑退回熔炼炉,而铜币坯饼经人工拣选之后进入“滚光边”工序。

将坯饼的边缘变得光滑是为“滚光边”,所用机器为光边机,又称轧边机,同样是水力驱动的机器。

坯饼通过光边机的转盘和月牙形边板间的凹槽,使得坯饼边缘凸起,经过人工拣选之后,进入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压模成型。

“明德通宝”四个字,经过压模机“压”到坯饼上,至此,一枚枚“明德通宝”制作完成,待得人工拣选、适当打磨毛边之后,就可以装箱出厂,开始流通。

“明德通宝”的制作过程,和传统铜钱的制作完全不一样,传统铜钱实际上是铸造币,而“明德通宝”却是“机制币”,也就是机器制作出来的钱币。

长安造币厂,和其他几个新式造币厂一样,安装有全新的造币设备,只要确保原料来源充足、工匠的熟练度合格,每日都能制作出大量机制币“明德通宝”。

这样的机制币,其制作成本比传统的铸造币要低,但即便如此,“明德通宝”钱的制作,依旧是亏损的。

“明德通宝”钱制作得越多,朝廷亏得越多。

这不是道德问题,也不是制度问题,问题不出在工艺、管理、制度,而是币值。

一枚“明德通宝”的面值是一文,而制币工艺无论再怎么改进,其制币成本都无法做到低于一文。

用贵金属来制作货币,只要面值太低,就逃不掉如此结局。

要解决这个问题,好像也不难。

对于正在现场参观造币过程的太子宇文维城来说,他觉得只要规定一枚“明德通宝”的币值为两文,朝廷制币就不会亏,或者不会亏太多。

对此,皇子宇文维翰和宇文维宁也持相同看法,兄弟仨心中如是想,却不敢开口,因为他们知道父亲肯定会想到这里点,却没有实施,一定是因为实施起来有问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