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1058(1 / 2)
d家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这种事,想想都觉得不可能,宇文温觉得没必要,他不想让尉迟炽繁母子受委屈,谁是皇后、谁是太子,这事他说了算,谁也别想干涉。
换人,是不可能的,皇后也罢,太子也罢,绝不可能。
宇文维城已经快十四岁了,再过几年就成年,宇文温觉得只要自己认真培养,即便再过几年他就英年早逝,经过历练的儿子,靠着火炮和忠心的虎林军,总能镇住场面。
所以,他要和时间赛跑,不能优哉游哉过日子。
修大运河可以不急,可以从长计议,但宇文温必然要拿高句丽当牺牲,让自己的儿子刷军功,万一没刷到,还有突厥替补。
宇文温决定要加快修炼“内功”,励精图治,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争分夺秒扫除一切障碍,以便万一英年早逝,宇文维城接受的是一个稳定的江山。
为了做到这一点,宇文温在即将推行的官制改革里加了料,他要强势主导一些事务,加速社会变革。
这些料,共计六味:
宣政院、通政院、进奏院、集贤院、通商院、精工院。
各院长官为某某使,直接听从宇文温的指挥,按照宇文温的命令行事。
宣政院,掌管宗教事务,管理天下佛、道、释教及外邦番教,管人,管不动产寺庙、道观及其产业,这项职能原本归属礼部的祠部司,但被宇文温分出来,由宣政院加强管理。
有人想要出家,必须获得度牒,有人想要建寺庙、道观,或者有寺庙、道观想要开“分号”,必须得建设许可,这都必须获得宣政院或下属官署同意,不然算非法。
而寺庙、道观的产业情况,也必须在宣政院备案,超过规定额度,就得纳税。
宣政院类似后世的宗教事务部,宇文温要加强宗教管理,打击邪教,不让宗教做大以至于影响国家的健康发展。
通政院,掌管邮政,以及驿站建设、管理,实际上把兵部驾部司对驿传的管理职能分出来,进行强化,类似后世的邮政部。
在这个时代,驿传仅服务于官府政务、军务,民间人士不容易享受到驿传服务,寄一封信很麻烦,宇文温要改革驿政,推行邮、驿合一,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工具。
进奏院,掌出版物、报纸,以及邸报通传,把定期刊发的邸报发放给各地方镇大员总管府总管等,各方镇大员汇报治下情况的报告小报告,也经由进奏院递交皇帝。
进奏院,实际就是舆论控制及宣传机构,兼职刺探地方消息。
集贤院,掌管学政,主要负责学校建设,督办教育;通商院,掌管商业,承担后世商务部的职能;精工院,负责“高科技”的研发和管理。
六院,是宇文温为自己设计的六种武器,但正如龙珠必须有七颗才能召唤神龙那样,武器也得有七种才具备最大威力。
第七种武器,当然有,隐藏在这六种武器之中,藏得很巧妙,理论上来说,根本就不存在。
想到这里,宇文温捻着颌下小胡须,满意的笑起来。
我的江山,以后就是我儿子的谁也别想抢走
第一百八十九章 承诺
箭堂,宇文维翰正在练箭,夜里光照不好,堂内火光闪烁,百步距离的箭靶看上去有些昏暗不明,想要准确射中靶心殊为不易,而他连射了十支箭,八支箭上靶,六支箭命中靶心。
以宇文维翰的年纪来说,这是不错的成绩,但他觉得还不够,因为传说中的神箭手,都是百发百中的。
上了战场,策马疾驰于万军之中,可能瞄准敌将的机会就那么一次,如果射不中,是不会再有机会射第二箭的。
宇文维翰希望能和父亲那样,驰骋沙场号称不败,所以在读书之余,刻苦训练,他的骑术、射术,都比弟弟宇文维城稍胜一筹,但和“高手”比,就差了点意思。
兄弟俩在和长安的贵族子弟们游猎时,就见过射术精湛的同龄人,宇文维翰觉得和这些人比起来,自己的箭术只能说合格,远谈不上优秀。
站立不动射固定靶都不能百发百中,那要骑马射移动中的目标,更是难上加难。
至于一箭双雁甚至一箭双雕,想都不要想。
宇文维翰回想起一次打猎时,那同龄人一箭双雁的表现,不由得叹了口气,放下弓,接过一旁递来的手巾擦了擦汗。
男子满十五岁就可以从军,上阵厮杀,他还没到十五岁,力气还在锻炼中,所以用的弓,弓力寻常。
如果用寻常的弓都做不到百发百中,那么用强弓就更难做到了。
弓马娴熟,这对贵族子弟来说不是什么稀罕的技能,即便那些看起来文弱的人,也许一辈子都没上阵打仗,但有一手好箭术丝毫不奇怪。
那么问题来了,射箭,讲天赋么
宇文维翰有一段时间都在纠结这个问题,不过父亲的话,让他有了信心。
善射无他,唯手熟尔。
父亲的意思,就是想要成为百步穿杨的神射手,只要勤奋练习就行,练多了,自然就善射了。
当然,这不代表傻傻的练,要多动动脑子,多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能快速提高自己的箭术,经年累月练下来,必然水滴石穿,实现突破。
父亲这么说,那就一定是对的,宇文维翰对此深信不疑,所以他严格按照训练计划,按部就班的锻炼力量、耐力,然后每日都要练箭,积累经验。
认认真真的练上几年,到时做到弓马娴熟、身备三仗,我就能上阵杀敌了
宇文维翰如是想,觉得有些口渴,便向身边伴当说道:“拿水来。”
一杯水递到面前,宇文维翰正要去接,却见拿着杯子的手修长而白皙,转头一看,惊道:“阿姨”
“水温着呢,赶紧喝。”
杨丽华看着儿子,温柔的说道,宇文维翰作为庶子,按着惯例要喊嫡母为“母亲”或者“阿娘”,喊生母就只能是“阿姨”。
当然,这种惯例不遵守也行,但宇文维翰已经习惯了。
他喝着水,抱怨着:“阿姨为何不说一声,把孩儿吓了一跳。”
“你呀,独自坐着入神,阿姨来了都不知道。”杨丽华摸着儿子的头,亲切的说:“你在想何事”
“没,没什么,就是想着练箭。”
“时间不早了,莫要练了,赶紧洗漱一下,歇息去吧。”
“嗯阿姨,再陪我说说话嘛”
“好呀”
杨丽华和儿子闲聊,她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才,看着儿子眉目间和宇文温颇为相似的容貌,心中宽慰不已。
一眨眼,差不多十五年过去,她为宇文温生的第一个孩子,已经这么大了。
杨丽华看着儿子,忽然眼前一花,想到了弟弟。
那年,睍地伐也是这么大年纪。
如果能活到今日,也该到了而立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