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耽美 >逆水行周 >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661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661(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d是不行,但缺点太多,所以灶户们有祖传的办法,那就是用卤水浮子。

这是一种特制的浮子,分为两枚,一枚为“五成浮子”,一枚为“十成浮子”,若五成浮子在卤水中抬头,那么意味着这卤水浓度大概是二到三成,若平浮在卤水面上即为五成卤水。

十成浮子若在卤水中斜浮,说明此水为七到八成卤,若浮子平浮于卤水面上,意味着卤水为十成卤,可以出盐了。

宇文温端详着手上那两枚浮子,心中想到了现代测海水盐度的一种装置:盐度比重计,看着面前一个个目光真挚的灶户,他不由得感慨万千。

这些灶户目不识丁,不可能知道海水有“盐度”、“比重”的说法,也不知道海水里有氯化钠、氯化镁等氯化物盐类,但他们就是靠着世世代代的经验积累,做出了看上去很低端的卤水浮子。

没有任何理论依据支撑,没有什么科学巨著,纯粹靠总结经验而制作出来的卤水浮子,实际上是能测海水盐度的比重计雏形,就这么默默的出现在民间。

经验科学,父子相传,一逢乱世便戛然而止,卤水浮子还算是好的,毕竟盐业不会断绝,可又有多少萌芽于民间的科技,就这么默默无闻的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

杨济见着宇文温出神,其他人大气不敢出,场面就此僵持着,于是干咳一声,让对方回过神来。

“东西不错,然后呢”

“大王,这是两种盐,一种是煮出来的盐,另一种是晒出来的盐。”

两个小碟子里各自盛着食盐,一碟看上去很白,是煮盐,另一碟看上去颜色不纯,这是晒盐。

宇文温分别尝了尝碟子里的盐,很明显煮盐的纯度高,基本上没有杂味,而晒盐的味道么,掺杂着苦涩,虽然不至于和黄莲一样,但能感觉得出来。

“大王,晒盐法省力省柴禾,可是晒出来的粗盐味道却不行,若是和煮盐一比,恐怕寻常人家若有的选还是会选煮盐。”

宇文温点点头,他明白灶户们说的是什么意思,而作为一个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他还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海水中除了氯化钠,还有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钾等盐类成分,晒盐之所以有苦涩的味道,主要就是因为这些杂志在作祟。

如何排除这种杂质干扰他不知道,灶户们原本也知道,但最后还是琢磨出来了。

“大王,同样的海水,煮出来的盐咸味比较纯,晒出来的盐咸味却有些苦涩,草民等琢磨了几日,想出了一个办法。”

“那就是把晒出来的粗盐再用净水溶了,放在火上煮干,如此所得的精盐,味道和先前的煮盐一样。”

又一碟食盐端了上来,颜色白净,品相明显比晒出来的粗盐好许多,和煮盐没有区别,宇文温尝了尝,除了咸味就没有苦涩的味道,论起咸味的纯度,比一般的煮盐稍好些。

同样是煮,二次溶解所得卤水煮出的盐,比用滩涂上天然卤水煮出的盐纯度高,所以,晒盐法所得粗盐,若不进行二次处理,其味道比不过常见的煮盐。

不远处有一排新起的房子,那是对粗盐进行二次加工的地方,里面用的是全新打造的大铁锅,省柴禾不说,有房顶挡太阳,全新灶台隔热效果很好,盐丁们煮盐再也无需忍受高温烘烤。

晒盐再煮盐,其综合成本不比单纯的煮盐成本高,而按照宇文温的观点,粗盐和精盐,其实可以有很多花样玩法,其中利润最高的那种,当然是他的首选。

第八十四章 与民争利

天下什么买卖最赚钱许多人第一反应是海贸,亦或是倒卖海外奇珍异宝,然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做食盐买卖。

盐有集中来源,井盐、池盐、海盐,而根据各地距离盐产地的远近、交通便利情况不同,盐的售价也不同,不过不管是哪一种盐,贩盐的获利肯定不少。

所以广州的盐场整顿之后,又开始大规模推广晒盐法,可想而知随着海盐产量的提高,会带来源源不断的盐利,不过问题在于这个盐利的最大受益者是谁。

番禹,官署内宇文温正与行军元帅长史崔达拏详谈,今日他不是来找对方吵架,而是诚心诚意来请教问题,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预判未来盐政走向。

盐铁专营,又称盐铁官营,是一个为人熟知的名词,但实际上古代跨度那么长,并不是每个朝代都采用盐铁专营政策,而一个正常的朝代时间跨度数十上百年,不同时期的盐政也不同。

宇文温打起了盐业的主意,也知道目前周国实行何种盐政,但他对盐政未来的发展不太有底,于是不耻下问,向崔达拏请教起来。

不耻下问,这个成语的语境有限制,也就是说提问的人身份要比被提问的人高,所以日常生活里,一个学生敢把他向先生请教问题的行为说成是“不耻下问”,那将会惹来众人耻笑。

宇文温贵为郡王,又是上级,向崔达拏提问,用“不耻下问”算是合理,但毕竟有居高临下的意味,所以他当面是不会如此说的。

“大王,朝廷当年平定东夏后,盐政大致是官督民办,这一点大王是知道的,朝廷设有掌盐掌四盐之政令,那么大王可知何为四盐”

“寡人知道,一为海盐,煮海以成之;二为监盐,引池水以化之;三为形盐,物地以出之;四为饴盐,于西戎以取之。”

“大王说得是,而朝廷当时的盐政,凡监盐形盐,每地为之禁,百姓取之,皆收盐税。”

崔达拏当年为齐臣,所以说到周国平齐时,用“东夏”这一地理名词替代了“齐国”,他所述周国平齐后的盐政,是对河东解池出产的监盐池盐、蜀地出产的形盐井盐进行官营,民间力量不得参与。

而对于需要从西域收购的饴盐岩盐,还有沿海地区的散盐海盐,是允许民营的,尤其海盐,有官督民办性质,除了官府的盐场,也允许百姓煮盐制盐,然后适量收税。

但宇文温想知道的不光是这些,所以崔达拏介绍起当年齐国的盐政,一来他当年作为齐臣,自然知道齐国的盐政情况,二来是因为他的父亲崔暹,参与过齐国盐政的定策。

当年魏分东西,一番大战之后西魏控制了河东解池,也就是控制了池盐的来源,不过对于东魏来说,因为国土东面有漫长的海岸线,有了充足的海盐来源,所以无所谓。

盐是必需品,而盐铁官营古来有之,如果国家对食盐的制作、贩卖销售全程控制也就是专营,所得利润可以补充国库开支,所以东魏以及后来的齐国,总体而言是对盐进行官营专营。

不过在东魏初期,盐业官营的同时也存在着民营,到了武定年间,崔暹奏请对海、沂盐业也由官府经营,另一名大臣崔昂表示反对。

崔昂认为,盐场煮盐要用大量的盐灶,官府虽然可以征调人力煮盐,但总不如民间自发煮盐的人力广,所以不如继续允许盐业民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