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557(1 / 2)
d二字,下官可担不起。”
公子一词,古来有之,只是如今的用法和明代不同,宇文温之前爵位还是郡公时,其身份和年纪,倒是配得上“宇文公子”的称呼,不过说到杨济的话,还得是当年才能被人称呼为杨公子。
吏员捧着一堆公文进来,两人停止交谈,待其放好公文离开之后,谈话又继续进行。
见着这堆积如山的公文,杨济劝谏:“大王,何须事必躬亲虽然大王年富力强,但总要习惯用人。”
“历练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呐,不精通基层事务,往后极易为胥吏所欺,再说了,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于行伍,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不历州县,不临台阁。”
“可幕僚的培养亦非一朝一夕,大王平日里总是亲力亲为,万一临机应变需要左右独当一面,一时间哪里能撑得起来”
“培养怎么不想培养只是总管府的吏员非寡人亲随,若是他日寡人调任别处,总不能把一大帮人都调过去吧”宇文温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但还是得考虑实际情况。
严格来说,无论是总管还是刺史,其长史和司马都是朝廷任命的,为的就是监视和分权,如今不过是情况特殊,所以宇文温能指定杨济做自己的总管司马。
但这样的情况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他还年轻,往后的宦海生涯里迟早要调任别处做官,亦或是被调回京城当京官,到时候不可能把自己用惯的官员一起带走。
正所谓技多不压身,能靠得住的就只有自己,对于如今的宇文温来说,还有王府幕僚这个选项。
王府幕僚,除非被罢职或者请辞,不然是要跟着藩王府主走的,所以苦逼的刘文静,成了继杨济之后又一个宇文温的包身工,经常加班加点忙个不停。
还有从事郎中厍狄钧亦是如此,这才是宇文温培养的左右,但他们作为王府幕僚佐官,是没办法插手总管府衙事务的,所以宇文温在总管府衙成了办公狂人。
他年轻、精力旺盛、脑子又灵活,还有杨济、宇文十五、许绍、郝吴伯、郑通这几个爪牙帮忙,宇文温把黄州总管府的军政大权牢牢抓在手中,积极种田练兵备战,就等着下一轮副本的开启。
“陈国呢,迟早是要完蛋的,虽然不知道朝廷何时动手,但寡人不会闲着,你也不要闲着。”
宇文温拿出一本记事本交给杨济,示意对方边看边听他说。
“古文尚书真伪初探畅销,这算是偶然,但寡人从中看到了商机,酝酿了一段时间之后,总结了几个想法,你来参谋参谋。”
“当然,这记事本上所写只是初步的想法,有什么看法或意见尽管提。”
杨济浏览了一遍,为宇文温的构思震惊,不由得脱口而出:“大王,这样也行”
第一百二十章 这样下去不行
西阳城北,西阳王府湖畔庄园,一处院子内,刚放衙的西阳王宇文温正看着地上一大圈线缆,这是刚从湖里捞出来的实验线缆,名为防水电报线。
长十里,铁线为芯外裹杜仲胶作为绝缘胶,造价为一里六百贯,所以这一大圈所谓防水电报线,花了宇文温一万贯。
这是什么概念按如今米价,一贯钱能买二石好米,那么一万贯钱就能买两万石米,足够虎林军五千人两个月的口粮,结果现在打了水漂。
电报线浸水试验,到今日只有三百一十二日,沉在湖底的电报线无法传递信号了,费了好大劲捞上来一看,外层的杜仲胶皮已经多处腐烂,内里的铁线明显生锈。
没有了杜仲胶绝缘,铁线直接和水接触便导致漏电,所以铁质电报线两端自然无法传递电报信号,而电报线的防水性能若不行,那么就意味着电报水线无法实用化。
中午时还和杨济高谈阔论、谈笑风生的宇文温,如今如同霜打的茄子没了精神。
他一直有野心,始终幻想着有朝一日将有线电报实用化,随后纵横天下,但却被血淋淋的现实教做人:自己的技术水平差得太远。
有线电报,顾名思义是靠电报线来传递电报信号,所以要有实体的电报线,那么铺设电报线的问题就必须考虑:走6路还是水路
6路,要么用电线杆拉线,那么随时都有被人破坏的可能,不说别的,光是缺铁缺铜的沿线村民或路人都可能随时起歹心。
要么埋在地下,麻烦也不小:线路维护起来很麻烦,而有心人一样会弄断埋在地下的电报线,更别说埋在土里要面临被水浸泡的问题。
反正电报线都要做防水处理,那还不如走水线,也就是让电报线沉在江河里,一来不易被人破坏,而来不需要竖电线杆或者挖沟布线。
只需要船只载着电报线沿着江河一路铺设即可,当然基于各方面考虑,每隔一定距离需要一个中转站,一来是方便排障,二来方便更换线缆。
尤其长江流域,譬如从中游的西阳到下游的建康,水路大概是一千三四百里,电报线走水线的话,其安全性有保障:长江的水那么深,蟊贼就算想偷搞破坏也没法捞起来。
又比较隐蔽,不像用电线杆拉线那么显眼,宇文温的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自己从西阳偷偷拉一条电报线到建康,神不知鬼不觉就能控制长江流域地区。
将来周国平陈统一中原,他光是靠着电报线传递各地物价,凭着未卜先知的本事四处调货低买高卖,肯定能变成新一代陶朱公。
这一切的前提,是做出耐用的防水电报线,橡胶是不用想的,所以宇文温先想到的是漆、桐油,用防水油布包裹铁线做成防水电报线。
但成本太高而效果差强人意,所以进一步的改进是用杜仲胶。
因为研究压缩气体科技的关系,宇文温已有大片杜仲园,所以杜仲胶的数量还是能保障的,好不容易做出十里长的防水电报线,他还以为能在湖底撑上两三年,结果一年不到就完蛋了。
一万贯打了水漂不说,接下来还有一个更郁闷的消息。
电报研究小组现,随着电报线长度的增加,电报线两端的电信号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延迟,经过无数次试验后估算出一个可能:
如果西阳和建康之间长达一千三四百里的电报线铺设成功,从西阳向建康送一百字的电报,大概两三个时辰后建康那边才能接收完毕。
其次,若要维持这么一条电报线,需要的电池数量将会十分惊人,其成本还得另算,如果要估算出一个总费用的话,西阳到建康的电报线单线,至少要花费九十万贯。
这笔钱,大概能买优良战马九千匹,按一名骑兵配三匹马的配置,可以凑出机动力强的精锐骑兵三千。
三千精锐骑兵又是什么概念
初唐,行军总管李靖率领三千唐军精锐骑兵出马邑闪击突厥,于阴山大破突厥颉利可汗,杀万余人,俘虏十万余人。
三千精骑,那可是一把锋利的战刀,若运用得当,足以扭转战局。
想到这里,宇文温有些恍惚:九十万贯啊我真有那么多闲钱,吃饱撑的不拿来养骑兵反倒去拉电报线
好吧,有线电报确实是神器,但是要出实用化的防水电报线寡人做不到啊
一旁的林有地见着宇文温愣,小心翼翼的问道:“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