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耽美 >逆水行周 >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547

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547(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d宇文温现自己太乐观了,因为完全不懂尚书,根本插不上话。

为了壮胆,他特地把西阳王文学,也就是许绍、郝吴伯这俩个凑数的王文学带上一起刷声望,原计划是这两个当开路先锋吸引火力,然后自己凑准空挡来个最大化火力输出,也就是吟出一绝世好诗,结果

黄州猪多,所以你们两个都成了猪队友听得这么入神做什么轻声解释一下行不行,我根本听不懂上面说的是什么啊

此时的宇文温,如同后世一个高考物理状元,信心满满的带着妹子去物理学研讨会装逼,顺便刷刷妹子好感度,结果一上来人家说的是高能物理。

什么量子色动力学、弦理论、可积量子场论、统计格点模型、暴涨宇宙学等,一个高中生哪里听得懂

宇文温越听越觉得不妥,他装模作样当好学生滥竽充数当然没问题,可就怕讲课的兴致一来请他“说几句”,这丢脸可就丢大了。

二刘不太会察言观色,否则不会仕途坎坷,宇文温觉得自己如今坐在第一排太显眼,两个王文学如今有变成猪队友的迹象,他有很大概率被讲课的刘炫问“大王有何见解”。

轻轻咳嗽了几声,旁边的许绍、郝吴伯都没回过神,眼见着两个猪队友开始卖队友,自己装逼不成反倒极有可能要出丑,宇文温心里那叫一个急。

再这样下去可不行,宇文温不想坐以待毙,提前退场又不好,所以决定找救兵,装模作样往两边瞄了瞄,看到了一个人,随即心中大喜。

及时雨,就是你了

第一百零二章 尚书正义

寻了个机会,宇文温起身离场,在后排听众看来,他是起身更衣,而宇文温也确实是打算起身更衣,和身边坐着的许绍便是如此说。

结果许绍听课听得入了神,只是点点头便没再多言,宇文温心中骂了一声“猪队友”,便轻手轻脚向讲堂外走去。

更衣就是上厕所的婉转说法,其实上不上厕所对于宇文温来说都无所谓,他的刷声望计划必须及时做出调整,所以需要暂时离场,找到新的助攻。

虽然他不懂尚书,生怕被讲得起劲的刘炫来个“请问大王有何见解”,但他不打算临阵脱逃,这样不是自己的风格,所以在讲堂外旁听的杨济,就是他的希望。

杨济本来说今日没空,所以不能前来听讲,不过方才宇文温瞥见这位在窗外探头探脑,所以才在睽睽之下离场,他觉得杨济肯定看见自己出来,必然心领神会。

宇文温从杨济身后走过时,特地咳嗽数声,因为对方正和一群人挤在窗户边,所以他不想那么张扬,结果走出几步开外,觉情况不对,转头一看,杨济居然没跟上来。

还在那里踮着脚伸着脖子往里看,宇文温见状一股邪火蹭蹭蹭往上冒,示意随从去喊人,自己继续往前走,片刻后杨济匆匆赶来。

“大王,唤下官来有何吩咐”

“杨司马,听课听得很入神嘛。”

“刘光伯所说确实引人入胜,果然是当世经学名家。”

杨济刚说完,见宇文温板着脸,心中一动便问:“大王莫非听不懂”

“是啊,寡人不学无术。”

宇文温哼哼着,无所谓承认自己的弱点,反正如今就他和杨济在某角落嘀嘀咕咕,不怕被隔墙有耳听了去。

“呃,不知大王唤在下过来,有何吩咐”

“尚书的门门道道是怎么回事你大概说一遍,免得一会刘光伯说到兴头上,忽然请寡人说几句,届时寡人能说什么”

“啊,刘光伯再不济,想来不会如此没眼色吧。”

宇文温闻言冷笑:“不会杨司马方才的眼色去哪里了啊”

杨济干咳一声,今日他临时起意来旁听,听着听着就入了神,确实没注意到宇文温出来,见着这位不耻下问,便介绍起尚书的一些基本常识。

尚书又称书,为六经之一,记载的是上古时期至先秦时的历史,其内容有的是言辞,有的是宣言,有的是命令,有的是谈话记录。

其编撰者不明,故而有许多说法,不过两汉学者认为,秦汉之际的尚书应当是孔子根据原版尚书精简而成。

孔子生活的年代礼、乐崩坏,孔子有感于此,在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开始把精力都放在编订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上面,还为尚书做了序。

孔子在收徒讲学时,把六经当做教材,所以六经是儒学的重要典籍,后来秦王嬴政扫,一统天下成了始皇帝,开始禁止民间藏书,尚书当其冲被列为,民间藏书一律焚毁。

当然,皇宫里的官藏是有尚书的,结果秦末楚霸王火烧咸阳,许多只有官方书库才存有的古籍付之一炬,尚书便是其一,至此就从世人眼中消失。

后来汉朝建立,待得局势稳定,有个博士伏生,将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藏起来的尚书取出来,因为是竹简,又藏在夹墙中多年,所以他收藏的尚书已经散乱不堪,整理之后只得二十八篇。

伏生带着这二十八篇残缺的尚书,在齐鲁之间讲学,因为这些篇章使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故而称为今文尚书,朝廷列为官学用书,因为经过许多学者的考证,认定这套书是真的。

到汉武帝时,相传鲁王刘余扩建自己的宫殿,把隔壁孔府旧宅给拆了,结果在旧宅的墙壁里现了许多蝌蚪文汉以前的大篆或文所书写的竹简。

这是古文所写的尚书,由孔子的后代、学者孔安国整理,送到京城官方书库之后,那些古文几乎无人能够“翻译”,结果束之高阁。

后来好容易经有识之士辨别整理,再与通行的今文尚书一校对,现多出了十六篇,人称古文尚书。

然而古文尚书并未被朝廷重视,未列为官学用书,也没人教授,直到王莽时才将其列于学官,还引了著名的今、古之争。

而东汉初年,学者杜林曾在西域边疆得古文尚书一卷,爱不释手总是随身携带,生怕保管不当导致古文尚书失传,当时的大学者贾逵、马融、郑玄都给那一卷古文尚书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才显于世。

但即便如此,古文尚书还是不如今文尚书受重视,东汉末年后的乱世,古文尚书渐渐散失,再无人问津。

后来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古文、今文尚书全部散失,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尚书,自述为孔安国的古文尚书。

东晋朝廷将梅赜所献尚书列于学官,故而后来的南朝学者学的都是梅赜所献尚书。

到了隋国平陈天下一统,又经隋末乱世,到了初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诏令孔颖达等学者编制五经正义,确定了尚书的官方标准版本。

杨济作了总结:“大王刘光伯推崇的,是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后来孔颖达在其义疏基础上,编纂了尚书正义,后世数百年都被认为是尚书正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