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分节阅读 417(1 / 2)
d用担心,流通券的发行由瑞兴号负责,可发行量由柜坊来定,参加联保的东家们都有发言权,重大决议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
“当然原则就是一比一发行,有多少匹布就发行多少面值的流通券,基于冗余的考虑,也得有些许上调,但最多不超过一成。”
“柜坊负责统计流通券发行总量和回收量,算出还在市面上流通的面值总额,准备好足量的精织布,随时准备接受兑换。”
见得宇文温说的头头是道,杨济放弃了争辩的心思。
他知道自己争不过,但既然对方心里有数那就行了,只是宇文温反复强调“通货紧缩”,联想到前段时间查抄私炉,心里琢磨着莫非有事要发生。
“你问的对,私铸铜钱的问题暂时压住了,可私藏铜钱的问题无解,大户们以万贯为单位囤积好钱,这样下去多少铜山都不够用,市面上流通的好钱少了,迟早出现钱荒。”
“也就是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跌,钱贵物贱,物贱伤农。”
“农民辛苦劳作一年,所得作物拿去售卖挣钱养家,所得却越来越少,届时民不聊生,作为地方官怎能坐视不管”
听到这里杨济悚然动容:“事情有这么严重么”
“现在当然没有,但要未雨绸缪。”宇文温说道,这就是他的考量。
“你读过史书,应该知道中唐时,长安大户人家私藏铜钱五十万贯以上是常事,唐廷为钱荒的事情伤透脑筋,这年头大户私藏铜钱的也不会少,自古市面上的好钱都不够用,钱荒一旦爆发再想办法就晚了。”
“本公派人调查过,西阳商业兴盛,因为是卖布所以不需要布帛做货款,对铜钱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可流通的好钱数量一直上不来,反倒有下跌的趋势。”
宇文温简要的说明了如今面临的情况,打击私铸查抄私炉,又回收市面上流通的劣钱,所以流通的货币数量减少,虽然有大冶监的制钱投放,但总量还是在减少。
为何减少很简单,私铸劣币没了,流通的大多是制钱,可有人把流通的制钱藏起来,这些钱退出流通,那市面上的通货自然就少了,所以通货紧缩必然出现。
私藏铜钱这种事情无解,毕竟人家的钱怎么放你官府管不着,中唐时大户私藏铜钱问题严重,朝廷就下令限制藏钱数额,意图解决钱荒的问题。
然并卵,权贵们第一个阳奉阴违,其他人有样学样,想用行政手段违抗经济规律,那就是妄想。
宇文温不是神灵能够改变位面规则,所以只能换个思路,用流通券替代铜钱,保证市面上的通货数量,成与不成,做了再说。
先前私铸货币的行为,导致劣币大规模涌入市场,导致通货过量也就是通货膨胀,如今宇文温打击私铸,推行成色足的制钱,却因为私藏铜钱的行为,出现通货紧缩钱荒。
按下葫芦浮起瓢,宇文温打击私铸,连带效果是虽然遏制通货膨胀,结果私藏钱币的行为导致通货紧缩开始出现苗头。
放在别处商业不发达的地方,百姓们用布帛替换铜钱,或者以物易物做买卖也就罢了,关键黄州是一朵“奇葩”,因为大规模出产布匹的缘故,布匹交易大部分用铜钱。
西阳城对铜钱的需求量很大,所以通货紧缩的后果会加倍放大,野路子出身的“经济学家”宇文温,要用流通券分担大部分流通职能。
“推行流通券需要信用,也需要时间,真等到钱荒出现再想办法,那就晚了。”宇文温点出真实的用意,“黄州的商业很重要,也很稚嫩,经不起这种风雨。”
听到这里,杨济才明白宇文温的良苦用心,也只有两人的“特殊关系”,对方才会如此“坦白”,宇文温解决问题的思路很新颖,这也是杨济佩服的原因。
不过以他对宇文温的大概了解,他觉得事情肯定不会这么简单。
“国公,这柜坊,莫非还要放高利贷”
第四十九章 贵利温
宇文温闻言盯着杨济,两人就这么无语对视,片刻后宇文温笑道:“本公还没落魄到放高利贷吸血的地步。”
“国公不想,可防不住合伙人想,不光柜坊,质库之类怕是免不了会出现。”杨济说道这里有些痛心疾首,“质库的名声太坏了,国公万不可涉足。”
“开个柜坊就等于放高利贷杨司马的逻辑很奇怪嘛”宇文温开启嘴炮模式,“高利贷暴利,也不过月息超过三分,有琉璃镜高么”
“下官说的是合伙人偷鸡摸狗,届时国公管还是不管”
“管,新开的柜坊里,哪个合伙人敢搞高利贷,本公让他在黄州无立锥之地”
宇文温向来讲诚信,“说杀谁全家就杀谁全家”,前一批私铸铜钱的已经被他合家铲了,既然如今表了态,那杨济也就稍微安心了些。
“国公,下官还有一个担心,黄州商业兴盛,再这样下去大规模放高利贷的情况迟早会出现,届时该如何处理百姓被祸害得家破人亡,父母官不能不管。”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种事光禁是禁不住的,不过僧侣们是莫要想了,谁敢开质库放高利贷本公就铲掉他的丛林”宇文温说道这里杀气腾腾。
“做和尚就好好念经敲木鱼,敢做生意置办田产挡路的就上西天念阿弥陀佛吧”
高利贷古而有之,而质库,是这个时代当铺的名称,其实就是当铺的前身,是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商铺。
南朝已经广泛出现了质库,大多为各地寺庙经营,一般是以善男信女们供奉的香火钱为资本开办质押贷款业务,急需用钱的人把衣物、首饰甚至农具等有实用价值又耐存放的物品拿来抵押,到期归还本息。
说起来好听叫什么“济贫”,百姓把值钱的东西拿来本店抵押,拿了质款去救急,在期限到来之前拿钱来赎即可,质库救你的急,然后适当收费。
实际上呢,质库放款时期限很短,利息很高,往往任意压低质物的价格,借款如到期不能偿还,则没收质物,因此经常导致许多人家破产。
而到了杨济生活的晚明,典当行业已经很兴旺了,朝廷虽然规定典当财物的利息每月不得过三分,但实际上一些当铺肆意勒取,所取利息远远超于此。
那个时代,杨济可是体验过质库当铺的暴利,他看过杂剧施仁义刘弘嫁婢,其中描写了洛阳城典商刘弘发达的个中缘由,此人以“济贫”为名开了个解典铺,然后开始发家。
用焦赤金化为淡金,将好珍珠写成蚌珠,将未上身穿过的新衣写成“原展污了的旧衣服”,用烂钞支付当款等各种手段获取了万贯不义之财。
这就是真实典当行业的缩影,从南朝出现的质库演变而来的当铺,说是救人缓急的“义举”,实际上就是门暴利生意,加上兼职放高利贷,肥了不知多少奸商,却让百姓咬牙切齿。
质库的出现,自有其原因,典当行业的对对错错也说不清楚,杨济只是不想宇文温走高利贷和典当这条路,因为真是会败坏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