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超级帝国 分节阅读 247(1 / 2)
d辅这口气,老管家也似乎感受到了张辅的着急,他连忙应了一声,转身去找人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皇宫之中,在太后的寝殿之中,一道人影急匆匆的跑了进来,此时李太后还未睡下,当见到来人之后,她脸上不禁露出了一丝不愉之色,连忙呵斥道:慌慌张张的出了何事快说”
“启禀太后盯着陛下的小太监刚刚汇报,王振有了异动”
“哦继续盯着,若有进一步异动,即刻回报”
“是太后”小太监回玩话很快便转身出去了。
而此时的李太后则是站到了窗前,望着窗外下的小雪,心中隐隐约约涌现出一丝惆怅,她也不知道这是为何,或许是她老人,亦或是她多想了。
但她却并不知道,就在她正暗自沉思的时候,此时的朱祁镇也在耐心的等待着消息。
其实对于自己被太后派人盯着一人,他早就知道了,不过他很清楚自己绝对不能暴露出自己知晓太后盯着自己一事,所以,他依旧装傻充愣着,而且对于王振,他也格外的小心,生怕自己这个唯一的心腹被太后给调离了。
好在一切都很顺利,随着他一点点长大,他手中所掌控的人也越来越多,目前宫中已经有一部分力量掌控在他手中了。
只是目前还不是反击的时候,这点他还是明白的,所以这次他派人送信,也写得十分简单,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什么,但是在此之前,他与英国公张辅已经有过好几次密信往来了,所以对于彼此的心思已经摸的差不多了,自然清楚一些暗语,因而这次,他也直接使用了暗语。
而且还是一项计划的启动暗语。
说到这项计划,朱祁镇尽管年龄虽小,但是从小就聪慧的他已经隐隐开始有了王者风范,他的这个计划已经计划了整整一年时间内,可以说从他当皇帝的那一天起,他就在计划着如何从朝臣与太后手中夺取原本就属于他这位皇帝的权利。
只是,他也清楚,这个过程会相当漫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他必须甄别出谁是自己可以依靠之人,谁是必须排除在外的。
而武勋无疑是自己最为依靠的一群人,因为他们是太祖、太宗时期的功臣之后,与文官不同的是,他们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手中还掌控着军队,而宦官,也是他觉得可以利用之人,因为宫内的权利他必须全部掌控,否则自己的生死都会掌控在别人手中。
再说这一次,他之所以冒险送信给张辅,其实还是因为那一项计划,这项计划的最初设想乃是联合汉华王国,提升自己这个皇帝的威望,而这次对瓦剌的战事,无疑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因此对于瓦剌,他是一直赞同对其用兵的。
可是文官势力与太后的态度都是极为模糊的,一开始他们反对作战,而后又是静观其变,最后如今还在为了出兵事宜争论,这让朱祁镇极为愤怒,所以他需要张辅一方面联合更多的实力与文官势力抗衡,另外一方面,他希望通过他的关系直接与汉华王国大统制李江商议出兵事宜。
毕竟张辅的女儿可是李江的“正牌皇后”,虽然他们父女俩之间的关系不好,甚至闹得很僵,但这并不妨碍朱祁镇对于张辅的期盼。
当天夜里,英国公府上,一人骑着一匹马驶出了后门,而后迅速消失在黑夜之中。
十日之后,琼州府临高特区,于谦的南洋大臣府上,一名身着便服的年轻男子正坐在于谦对面。
“张兄你的意思吾明白了,吾这就去派人通知汉华王国使臣”
“稍等片刻,于大人国公的意思是此事绝对不能让他人知晓了,因此对于吾到来一事,还请于大人保密”
“那是自然吾对陛下绝对是忠心耿耿此事绝对不会出纰漏的”
说完这些,于谦即刻起身离开了屋内,走向了前厅,半个时辰之后,汉华王国使臣张怀普府上。
张怀普喝着茶,听着手底下之人回禀,不禁皱起了眉头,暗自道:“京师来的人还要见吾”
“去准备马车跟那送信的人说,就说吾随后就会到南洋大臣府上”张怀普想了想,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对着那手底下之人说道。
夜色渐深了,张怀普用手捏了捏蜡烛的灯芯,使得火焰更亮了些许,脑海之中回忆起今日下午见到那京师来人的那一刻,张怀普此时若有所思。
京师来人的身份,他并未从于谦以及本人口中得到,但是与那人交谈过后,他明白了来人为何而来,敢情是代表那位英国公而来。
可是奇怪就奇怪在这,既然对方是代表英国公而来,却为何只是一些问候语,却只字不提找他所为何事了
这着实让张怀普极为疑惑
忽然间,他似乎想到了什么,眼前顿时一亮,嘴中呢喃道:“英国公张辅派人来莫非是为了夫人”
“若是如此,那张辅真正用意或许便是为了大统制而来了”此时此刻,张辅忽地明白了什么,他走到了桌案前,提起了笔,在纸上写了起来。
很快他就写完了,将所写内容装入信封之后,他即刻密封好派人送了出去。
第五百一十一章瓮中之人
时间倒回到十日前。
那时候对瓦剌的战争刚刚结束,大明军队也返回到了各个边镇驻地。
在大同府内,此时的大同总兵正在接待着一伙神秘人,这伙神秘人是趁着夜色来到府上的,在府上待了不到一炷香时间就迅速离开了,在这之后,大同总兵随即派出了数名亲卫分别朝着四道城门而去,而后消失在黑暗之中。
与此同时,大同总兵也迅速来到了一座民宅之前,瞧了瞧门之后,即刻走入了其中。
三日之后,大明北疆各个边镇都开始了军事动员,各地粮草也纷纷装入车内,军械等物资也开始准备,似乎又要开战了。
然而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一名巡视的兵部官员到来,却及时叫停了这一切,也正是因为如此,各个边镇的士卒都不禁有些失望。
其实对于这次与瓦剌交战,将士们是持支持态度的,他们基本上都是戍边了许久的士卒,对于边境已经深恶痛绝了,但是北方有着强大的北元残余力量,他们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甘愿守在这里,为的就是不让自己身后护着的家人遭受北方草原民族的袭击。
可现在,一个一举歼灭瓦剌大军的大好机会就摆在面前,他们却不得不遵照明上面的命令,退回边镇,不得出战,这让他们极为憋屈。
而憋屈的同时,也让他们深深感受到了无尽失望。
因而,在军中,暗地里不少人都在传言,是不是朝廷之中有奸臣,甚至在某些人的窜连下,还有少许人在计划暴动,想要跟朝廷讨要说法。
而就在三日之后,甚至在大同府还闹出了一则小规模的兵变,虽然被镇压了,但此事还是被那名巡视的兵部官员报上去了,而且随着他这一报,朝廷上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