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 >大汉昭烈帝 > 大汉昭烈帝 分节阅读 449

大汉昭烈帝 分节阅读 449(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d隔一样,漫长的交界线上,只有六条主要道路,依次为陈仓道、襃斜道、倘骆道、子午道、库谷道和武关道,其中,子午道的地势最险。

在张松看来,益州自古以来便隔绝于中原,每逢乱世都会被有心人割据,其最大的依仗就是隔绝汉中与关中、成都平原与汉中之间的群山。

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当年光武皇帝就有一句名言“既得陇,复望蜀”,如今张松计划打通关中到汉中之间的道路,就是为了消除阻隔,让朝廷增强对汉中的控制,进一步降低益州的割据倾向。

“这两条计策,若是没有能臣坐镇,二三十年时间,绝对做不下来。”刘备轻叹一声,抬起头来望向张松,“可一旦做成了,那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陛下不觉得荒谬”张松反倒有些诧异。

“当年秦始皇征发民夫数十万,耗时多年,修造了一条贯穿云阳到九原的直道,期间被天下人称之为滥用民力,荒谬不堪,然而四百年之后,当初修筑直道之人和反对之人都已经化为灰泥,这条大道仍然在造福天下。”刘备长身而立,手臂虚虚指向北方,“北方若有战事,只需七天,我大汉关中骑军便可跨越一千五百里,直达阴山脚下,如此伟业,谁又敢妄称为谬”

“呃”张松有些不敢接话了。

秦始皇那是什么人物,虽然大家都承认他横扫六合的伟业,但之后的一系列浩大工程导致民不聊生,叛乱四起,也是人们公认的,刘备可以拿秦朝的大工程举例子,因为他是天子,身为臣下,却是不能轻言。

“始皇帝这人站得高、看得远、手笔也大,只是高估了国力,以致于好事变成祸事,本朝立足于民,自然要爱惜民力,脚踏实地,但也要学习他敢为人之不为,造福后世的勇气。”刘备转过身来问道:“子乔,这两策是你提出的,那你愿不愿意付出后半生的光阴,将其付诸实施”

“我”张松愣了,自己来到洛阳还不满一个月,就被安排了这么重的担子,陛下的心是有多大,他就不怕自己是个夸夸其谈的废物

“朕身边有很多人,能出主意的、会做事的都不缺,但能够脱颖而出的,都是那些能出主意也会做事的人,朕觉得你也是这种人才。”刘备说道:“张子乔,朕愿意出钱出粮出人,给你一个成就事业的机会,能不能抓住机会造福当世,留名青史,就看你自己的了。”

“臣”张松听得此言,眼圈瞬间就红了,当即退后两步,整理衣冠,对刘备施了一个端端正正的大礼,“君既信臣,臣必粉身碎骨以报”

第一百零三章 等几年吧

不得不说,张松提出的计划极为宏大,以至于刘备这样见惯了大手笔的人也有些心潮澎湃,甚至在第二天的家宴之上,他还兴致勃勃地对次子刘理讲述起这两个计划。

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满心欢喜,换来的却是儿子的当头一盆冷水。

“关中这几年正在大力恢复生产,又支撑了平定汉中之战,汉中就更不用说了,乃是新附之地,贸然进行如此规模的工程,需要征调的民夫、花费的钱财粮草,只怕会令当地难以支撑。”刘理直截了当地说道。

“朝廷会给予大力援助。”刘备辩解道。

“最近两三年时间,朝廷在江汉、江淮、江东三地大量投入人力物力,每年耗资数十亿钱,与此同时,北疆、凉州战事不断,军费开支同样巨大,纵然之前积蓄有大量粮食钱财作为支撑,但各项开支越大,朝廷能够用来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小,还望父皇三思。”刘理仍然是寸步不让。

刘备无奈地叹了口气。

对这一对父子之间的辩论争执,张宁早已是见怪不怪,她环视一圈,见刘华等人也已经吃得差不多了,便一声令下,带着其余人等离开了巨大的饭桌,将这里留给刘备和刘理。

“真的不合适”刘备仍然不甘心。

“真的不合适。”刘理正色答道。

刘理是刘备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张宁所生,身为嫡子,他的身份虽然不及刘永,但同样十分尊崇,自幼便被刘备悉心栽培。

与行事作风大胆豪爽,酷肖父亲刘备的兄长不同,刘理的相貌和性情都更像母亲,年龄越大,性情就越沉稳低调,整日沉迷于各种学问,对行伍之事和治国理政不感兴趣,活脱脱一个学者。

儿子对名利权势不感兴趣,一门心思搞学问,刘备心中既有淡淡的失落,又觉得浑身轻松,索性便由了他去,正因如此,在刘理加冠之后,他也没有按照汉朝惯例封王立国,把儿子扔到地方上去,反倒是给了个没有具体辖地的安平王,并且将刘理留在洛阳,让他去掌管朝廷财政收支的大司农府任职。

按理来说,一个王侯在九卿下属部门做事,实在是有些不合适,大司农府内部也颇为不安,可刘备的态度很坚决,刘理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时间一久,当初的反对声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可正是因为刘理从事了这么个工作,接触到了这么些数据,再加上一丝不苟的性格,让他经常跟刘备产生分歧。

“唉”见刘理态度坚决,刘备最终还是无奈地叹了一口气,他太了解自己这个儿子了,只要是刘理说做不到的,基本就是做不到,没什么水分的。

“改源归流,绝不是一件小事。”刘理改换了比较缓和的语气劝说起来,“按照那张子乔所言,汉水失去了重要的源头,四百年来,河道必然会收窄便浅,是这个道理吧”

“那是必然的。”刘备点点头。

“西汉水水量充沛,也是张子乔亲口所说”刘理继续问道。

刘备好像想起了什么,眉头皱了起来。

“在有旧河道的情况下,连接起相隔二十里的河流,对我们来说不是什么难事,真正困难的,是如何确保下游两千多里的河道,能够承受重新增加的水量。”刘理抛出了自己真正的疑虑。

“有道理。”刘备听得连连点头,同时也心中懊恼,自己真是糊涂了,居然忘了考虑这一点。

对于一条河流来说,水量减少乃至于断流,对周边地区带来的影响很大,但并不会有很直接的危害;可要是水量急剧增多,那就很容易引发洪水泛滥,造成巨大的损失。

古汉水改流四百年,当初的河道必然会变窄,两岸的泥沙淤积起来,形成新的河岸、以及河岸两侧的农田,如果没有预防措施,把西汉水重新引回故道,可想而知,会有什么结果。

“不过这确实是个好主意,汉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如果能进一步增加水源,当地的粮食产量必然会大幅增加,再按照张子乔的想法,打通子午道,长安周边的粮食供应难题便可迎刃而解,可以容纳更多人口。”刘理斟酌片刻之后说道:“虽然当前力有不逮,但父皇可以委派人手前去汉中各地考察,制订出一套可行的计划,等到当前几个重点建设地区上了正轨,再将力量投入汉中。”

“我的儿,你又长本事了。”刘备欣慰地看着刘理,心中满是自豪和骄傲。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