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昭烈帝 分节阅读 70(1 / 2)
d过来的流民少年,二人结为好友,对曲辕犁的研究改进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我这好友名叫赤耀,他才思敏捷,只用半天时间,就将困扰我半年的问题解决,于是我们偷偷来到仓库,想要找一架真犁,想要对其改进。”说到这里,张同也有些不好意思,毕竟偷东西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即使有正当理由也不光彩。
好像说的是真的。
刘备思索片刻,向几名老农询问道:“他们偷出来,还开了洞的那架犁,带来了吗”
“都带来了,一个零件都不少。”为首的老农恭恭敬敬地答道,这可是罪证,他们怎么可能不带。
“很好。”刘备点点头,目光转向张同,“你不是说要改进这个犁吗,现在改。”
张同一愣,“就在这里”
“去后院,那里有专门做东西的木工房,各种工具和材料都有。”刘备脸上露出一丝微笑,“诸位乡亲应该也饿了吧,一起去后院,我让人给你们做点饭吃。”
说完之后,刘备也不管那些老农诚惶诚恐地推辞,率先往后院走去,其余人一见他走了,连忙也熙熙攘攘地跟了过去。
到了后院之后,张同和赤耀被松绑了,可是他们没有急着动手,而是可怜巴巴地望着众人吃剩下的烤肉,不停地咽着口水。
这俩孩子从被抓住之后,又是挨揍又是挨饿,此时早已饥肠辘辘,满脑子都想着吃东西。
“一人一串,吃完赶紧开工,要是被我发现你们撒谎,这肉就是你们这辈子最后一顿饭了。”刘备看得好笑,随手抓起两串已经有些凉了的五花肉,递进二人手中,顺便恐吓了一下。
二人狼吞虎咽地吃完了烤肉,又咕咚咕咚喝下两碗水,稍事歇息之后,便开始摆弄起那一堆曲辕犁的零件,又拿了两块木头开始切割。
刘备背着手站在他们旁边,看得不住点头,不时插嘴和二人交谈,最后索性蹲下身子,加入到他们的工作之中了。
经过半个时辰的努力,在众人难以置信的目光中,一架曲辕犁被完整如初地复原了,非但如此,原本固定连接的犁辕和犁梢之间,被加上了一个活动的木轴,竖直贯通犁辕的犁箭之上也被挖了好几个圆洞。
“如此一来,只要上下调整犁箭,再用木栓插进洞里固定,我们就可以随意改变耕地的深度了。”刘备看着经过改造之后的曲辕犁,不禁咂着嘴赞叹起来,“不错,真不错。”
其实刘备不知道,这种可以上下调整犁箭,改变耕地深度的,才是在唐朝被发明出来的真正的曲辕犁,而他当初根据记忆复原出来,并且大规模投产的,只是发挥了原版百分之八十水平的不完全体而已。
张同和赤耀此时也是满脸兴奋,看着自己的作品,不住地傻笑。
“你们过来,看看怎么用,然后找块地试验一下。”刘备转过身去,招呼那些已经陷入呆滞的老农们,毕竟工具造出来是让人用的,好用不好用,适用不适用,都得这些一线劳动者说了算。
老农们走到近前,经过两名少年一番讲解,很快就明白了使用方法,同时也明白了这番改进的意义用精准的控制,取代个人经验的误差。
他们此时心中无比复杂,又是赞赏又是羞愧,刘备见众人有些窘迫,便哈哈大笑着为他们解围。
“诸位,保护农具是每一个辽东百姓都应该做的,你们并没有错,这两个孩子也是傻,他们若是光明正大地说出来,或许你们早就来找我,提出改进曲辕犁的事了。”
“是啊,正是如此。”老农们有了台阶下,保住了一些面子,心里也不那么别扭了。
他们看着两名少年脸上的淤青,略略扭捏了片刻,便齐齐低头,向二人作揖道歉。
两名少年也不是心胸狭窄之人,连忙也回礼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这几天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说,也是难得的教训。
事情落下帷幕,老农们也没有待在这里的必要了,他们拜别刘备等人,抬着改造后的曲辕犁离开了,准备在城外找一块地去试验。
张同和赤耀也正要跟着老农们离开,没想到他们刚刚迈开脚步,就被刘备叫住了。
“你们两个留下,我还有事。”
第五十八章 墨家再现
等到众人都散去了,刘备看着二人,脸上露出微笑。
“你叫张同,辽东本地人士”
张同连忙起身作揖道:“正是。”
“喜欢种田,喜欢庄稼,挺好。”刘备继续问道:“识字吗”
“草民家中略有资产,所以上过几天私塾。”张同规规矩矩地回答着。
刘备顺手从桌子上拿了一张白纸,推到张同面前,又给他指了指放在旁边的毛笔和砚台。
“试着把你改造曲辕犁的初衷、改造的思路写出来。”
看着面前洁白如雪的纸张,张同不禁踟躇起来,迟迟不敢动笔。
从第一天读书开始,张同就从先生那里得知了纸张的珍贵,以及爱惜纸的重要性,可是如今,刘太守竟然让他用这一看就价值不菲的纸,去写出在读书人眼中毫无用处的文字。
这么好的纸,不是应该用来记载圣贤著作吗
刘备也不做声,只是看着面前的少年做着心里挣扎,然后迟迟疑疑地提笔,写下第一个字。
半晌之后,张同抹了一把汗水,又轻轻吹干纸张上的墨痕,然后双手捧起白纸递给刘备。
“嗯,不错,条理清晰,语句通顺,就是这字有点丑,还得好好练啊。”刘备认真地看过之后,虽然脸上还是保持着淡定,但心中却在不停地欢呼。
终于找到这么个人才,真是踏遍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作为工科生,刘备深深知道,一本准确翔实,并且通俗易懂的专业书籍,在劳动生产中能够起到多么巨大的作用。
尤其是农业。
农业是中华文明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有汉以来,上至官府,下至平民,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和推广。
但是,将口口相传的经验,转化为可以稳定传播的文字,还没有人可以做到。
在这个时代,读过书,会认字的人本来就稀少,说得夸张点,一百个人里面,未必有一个能熟练掌握文字的,更别说那些一线的劳动者了。
另一方面,对于绝大多数读书人来说,他们既然掌握了文字,那就是拥有了通往社会上层的敲门砖,根本没有必要再降下身段,去研究那些泥腿子们的玩意了。
在这种社会风气下,等到华夏人拥有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要等到近三百年后,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