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昭烈帝 分节阅读 49(1 / 2)
d当然不行,不当你就去死好了。
也就是刘虞名声好,还是宗室,灵帝看他确实没钱,便挥泪免去了这笔帐。
经历了一番波折,刘虞终于来到幽州就任,而他就任之后也确实是做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好事。
刘虞生性节约,经常穿着破旧的衣服,每顿饭最多吃一个菜,在他的以身作则之下,广阳郡那些原本生活作风奢侈的豪族,都主动改变了生活作风。
他还鼓励流亡到幽州的百姓多多开垦土地来养活自己,同时在上谷设立边市与鲜卑人交易,又命人去渔阳等地勘探,扩大盐铁矿规模来取得财政收入。
“玄德你应该也知道咱们幽州一直贫苦,官吏的俸禄,官府的开支都是冀州和青州调拨,可去年黄巾那么一闹,冀州那边就托辞沿途匪患,断了我们的钱粮。说实话要不是刘使君的举措,幽州的官员连俸禄都发不出来。”
刘备越听越迷糊了,公孙瓒这简直都把刘虞夸到天上去了,那他还抱怨什么呢
公孙瓒摇头叹道:“你们没弄明白,幽州是边州,和内地不一样,幽州最大的祸患不在内部,而是北边的鲜卑和乌桓。刘虞只知道宽政来搏名声,再加上跟胡人做生意捞了点好处,他就觉得那些胡人都是好人了,非但对我时刻警惕胡人的举动冷嘲热讽,并且一直削减部队的钱粮。”
“居然削减部队的钱粮,这刘使君怎么想的”刘备终于明白了公孙瓒的怒气从何而来,再联系到刚才在军营里看到的战士们,“怪不得我看见白马义从的军士们衣着陈旧,脸色也不太好看。”
“衣服粮食那些都是小事,弟兄们没钱花也能忍,关键是我们没钱造兵器买兵器了,这是为兄最不能忍的。玄德你是带过兵的人,也该知道刀枪盔甲打几仗就要修,修不好就得换,没有趁手的家伙,弟兄们去打仗就是送命,对不对”公孙瓒越说越气,到最后甚至自己把自己气得笑了起来,“我去找刘使君要钱要粮,你知道他怎么说的他说不和胡人打仗自然就不需要兵器。”
刘备霎时冷起脸,盯着公孙瓒的眼睛问道:“那刘虞拿什么来保护幽州百姓,让他们不受胡人侵扰”
好嘛,连刘使君都不叫了,直接称呼名字了。
“来我给你学一下。”公孙瓒站起身来,学着刘虞的模样对刘备朗声说道:“我们对胡人要晓之以理,以仁德来感化他们,只要秉承圣人之道,行仁德之事,胡人自然心悦诚服,不敢犯我边境。”
“行了,我去会会他。”刘备也气笑了,转身就往外走。
可是看他那咬牙切齿,一边走一边卷袖子的动作,更像是去打架而不是拜会上司的。
第二十五章 你脑子没坏吧
“晚辈辽东太守刘备,拜见使君。”
刘备眼中的刘虞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儒雅男子,虽然穿着与百姓差不多的粗麻衣服,但一身端正的高洁气质足以将他和一般人分辨开来。
在刘备观察刘虞的同时,刘虞也端详着手中的铜印,作为一郡太守,刘备出门时也把官印带在身上,若非如此,刘虞是绝对不会相信一名太守会身穿便装,孤身跑到千里之外的州府。
按照汉律,在任官员擅离职守乃是重罪,但刘备是幽州的地方官员,前来州府汇报工作,并且聆听教诲是他工作的本份,这点并不犯法。
只是刘虞不知道,刘备是先跑到青州转了一圈才回幽州的。
确认了对方的身份之后,刘虞笑呵呵地将铜印交还到刘备手中,“方才看门的奴仆前来禀报,老夫一开始还不相信呢。”
“是晚辈鲁莽了。”刘备恭谨地俯身答道。
“无妨无妨。”刘虞自从见到刘备,脸上就一直保持着和煦的笑容,“去年老夫在京城听说了玄德的事迹,一直想要见见玄德,今日终于如愿,我大汉宗亲有多少年没出过如此少年英豪了。”
作为汉朝宗室,刘虞和刘备这种旁支可是一直被朝廷里面的世家大族甚至是皇族所提防的,他们要么像刘备一样变成平民,即使是被朝廷任用,也只能担任地方上的低级官员或是在洛阳任职,绝对没有实权。
直到去年黄巾之乱爆发,天下烽烟处处,高坐在龙椅之上的灵帝刘宏才对汉朝的统治稳定性产生了一点点的担忧,恰好刘备横空出世,给了刘宏再次任用宗室的理由。
纵观两汉的兴起,西汉高祖刘邦是趁着秦末天下大乱而起兵,灭了秦朝又击败西楚霸王项羽之后才奠定了二百年王朝;
到了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取代汉室建立新朝,结果天灾人祸不断,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又是汉朝宗室刘秀趁机兴复汉室,建立了东汉二百年基业。
灵帝刘宏虽然自从登基以来就昏庸顽劣,贪图享乐,但他并非蠢得无可救药,也知道自己在位近二十年来农民起义不断,并且一次比一次规模大,这是亡国之兆。
虽然刘宏并不打算改变自己荒淫奢侈的生活作风,但他毕竟要为刘家四百年的江山做做补救的打算,于是任命汉室宗亲去担任地方长官就被提上了日程。
将优秀的宗室成员散布在地方,即使天下大乱,也总有再次复兴汉室的可能性,刘虞担任幽州刺史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因此刘虞感谢刘备也是理所应当。
刘备听了刘虞的赞扬之语,连忙拱手连道不敢,“为国尽忠是汉家子民的本份,当不起使君的称赞,晚辈今日前来拜访,也正是为了百姓生计,还望使君多多相助。”
这么直白刘虞突然感觉面前这个年轻的同宗一点都没有名士之风,好感顿时大减。
在这个时代,任何一名有志于官宦道路的青年,都是饱读圣贤书,许多世家的子弟甚至一生只专精某一本经典著作,比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就专治孟氏易学,同样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专精欧阳尚书,对经典可以说是钻研得透透的。
有了文化底蕴,这些高士们说起话来云里雾里,讲起道理头头是道,连吵架都要引经据典的弯弯绕,这才是名士之风。
可再看看刘备,一点都不含蓄,张口就是为了百姓生计,你起码要说一点引经据典的,古人云啊,先贤说啊什么的,在京城可听说你老师是大儒卢植卢子干,卢植就是这么教学生的吗
刘虞心中有些看不起刘备,但他毕竟是名士,脸上还是一片真诚的笑意,“玄德你在辽东任职,那里地处偏僻,想必更加艰难。只是幽州如今有太多从冀州和青州逃难而来的流民,自顾尚且不暇,恐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