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7(1 / 2)
d然有书院的建造者考虑,未央,不要告诉我你没有办法。”
未央嘿嘿一笑,昂然道:“简单的很。
法学院,想来大家都知道是干嘛的,研究律法;至于艺术学院,更好理解了,君子六艺,琴棋书画,这些想来也难不倒诸位长者;军事学院,这个不用操心,小子一肩承担;建筑学院,那就更不用担心了,蓬莱城内的大匠还少了都是顶好;机械学院也是如此,只有数学院、管理学院、金融学院、心理学院四个学院有点麻烦。
不过这都不是问题,数学院由韩老负责,想来以道家的术数学问,应该很简单。
其他三个学院,只能挑选一些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教授了,这几个学院的书籍,回头我进行编纂之后,诸位阅览之后,小子可以每隔几日,上一堂大客,想来学生不多,已经足够了。”
滕子京赞道:“诸事繁杂,你小子脑筋又好使,估计这些问题你都考虑过了,既如此,我们这些老家伙,就坐享其成就是。”
众老哈哈大笑道:“理当如此。”
未央当仁不让道:“既如此,那么学生启蒙的事情,就交于诸位了,至于那些已经启蒙过的,咱们便分班教授。”
听到这里,吕璹不由埋怨道:“也不知道你怎么想的,招收学生,最起码也要识字吧考题也是一些图画,要不是你解释一番,我们都搞不懂,别说那些学生了。”
未央不由得意洋洋,他的考题,考虑到生源的问题,没有一体式诉诸文字的,全都是一些图案,就是后世的那些类似幼儿园学生发蒙的图案,这种题目,年纪越小,悟性越高的学生,才能做的越好,冯京就是吃了年纪大的亏。
“不用担心,我有启蒙方法。”未央从随身的背包中,摸出了三本书,一本叫做字母声韵,一本叫做数学初解,一本叫做三字经。
本来未央打算把百家姓也弄出来的,一打听,原来早在太祖的时候,就有一位南越人为了拍太祖的马屁,把百家姓给编出来了,“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未央不想拾人牙慧,就编纂了三字经,好在这玩意出世还早,作为一个出色的文抄公,不用白不用。
至于数学初解,全部以阿拉伯数字进行编纂,这时候大宋已经流入了阿拉伯数字,只是数千年的习惯,很多人都接受不了这种简单易懂的数字罢了。
字母声韵,自然就是后世幼儿园学习的a、o、e、i、u、v等二十六个字母,以汉字注释之后,学起中文来,那还不是如同坐上了火箭比先生在讲台上写一个,下面照着念一个那要来的快的多。
藤子与吕璹、章得象作为书院山长、副山长,自然是要先看的,三人一人一本,除了看三字经的章得象如饮琼浆,抑扬顿挫的摇头晃脑外,其他两位都是摸不着头脑。
不过章得象的声音,把所有人都吸引过去了,他们迫不及待的围在了一起,去看那本三字经。
未央不由悻悻,好在韩知止不知怎地,看到了一行公式,正是四则运算最基本的公司,顿时如获至宝,捡起了掉在地上的数学初解。
第123章 未央破障
未央凑到韩知止跟前,低声道:“韩老,如何”
韩知止哪有空理他,他全身心都投入了算学之中,阿拉伯数字别人不知道,对于精通术数的道门来说,并不是什么秘密,所以韩知止知晓阿拉伯数字,未央一点都不怀疑。
那边几个老头围着一本三字经转,苏洵看到三字经每个字上都标注着字母,眼前一亮,捡起了被扔下的字母声韵,一个字一个字的对照,顿时浑身舒泰,仿佛找到了什么路子一般。
这边韩知止捧着一本数学初解如饥似渴,以前不明所以的地方,仿佛豁然开朗一般,激动的老道浑身战栗,他认为,道门的未来,终于找到了路子。
未央觉得没自己啥事了,便晃晃悠悠的走出了蓬莱阁,五月的天气,正是舒爽的时候,蓬莱阁上微凉,但是丝毫不影响未央的好心情。
“走在时代的前面这感觉真好啊”
未央得瑟的冲着刚升上正中的太阳喃喃自语。
“先生,你刚刚弄出来的是什么怎么极为叔叔伯伯都着迷了”
小胖墩苏轼钻了出来,不明所以的问道。
未央笑道:“刚刚那是真正的传世之作,惊世学问此后千百年,书院都将引领在时代的前沿,成为弄潮儿的不二法宝。”
苏轼一脸的不信,不过几本破书罢了,有这么大本事
未央嘿嘿一笑,中华数千年的历史证明,这三本书,绝对是启蒙的不二法门,有了这三本书,识字的成本大大降低,就算是乡间小童,也能照着字母念拼音,一点难度都没有。
一个文明,最基本的是要有传承,所有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只是因为有了文字而已,有了文字,就要有人阅读,有人懂得文字的意思,所以千百年来,涌现出无数人杰,对文字进行释义,于是便有了左传,有了春秋,有了四书五经,经史子集。这还不够,文明的发展,不是一个小团体,比如盛唐的关陇世家,比如大宋的士大夫,在未央看来,文明发展到后世人人皆读书,皆能读书的层次,才算是文明大昌,不是你建一座书院,收几个几十个几百个,甚至几千个学生,就可以自诩为文明了。
未央的目的,很简单,既然做了,那就做彻底一点,他早早的布置手下的人去制作活字印刷机,以纯铜打造,如今已经初具规模,再过些时日,就能开战印刷了。
未央有羽箭,但是这羽箭只能用来杀伐护身,用来武装自己罢了,他可以冶铁作坊产出的钢铁全部用来武装大宋军队,但是谁来武装他们的头脑呢
只有尽力去做罢了。
不求人人都读书识字,只要大宋有三分之一的人,能读懂朝廷法令,就足以颠覆世界,到时候,就不是一小撮人说了算。
有了知识,有了见识,那就会有想法,有想法,就会有诉求,千人千面,不求所有人统一思想,但是最起码,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大家都能接受,已经是最好的了。
尽善尽美这种事情,未央从不奢求。
“看来做文抄公的路上,任重而道远啊”未央喃喃自语。
“二郎,你坐在这里半日功夫了,想啥呢”钱颖作为医学院的院长,正在搭着未央的脉,双目炯炯,突然开口,打断了未央的沉思。
未央豁然惊醒,看着已经渐渐沉默的红日,忽然笑了,笑的极为快意。
“老钱,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吗”
钱颖回头对几位老头道:“没事了,刚刚只是陷入破障罢了,读书人读书读到一定程度,都会遇到这种情况,破茧化蝶,就在此刻,从此以后,二郎已经大为不同了。”
几个老头原本正在屋里研究三本启蒙书籍,到最后已经差不多了,就来找未央解惑,不曾想任由几个老头如何叫他,未央都不理不睬,坐在蓬莱阁的台阶上,似乎陷入了一种奇怪的状态。
几人赶忙找人叫来钱颖,让他看看,候了大半日,钱颖才开口,把未央惊醒。